初高衔接的思考 2025年3月29日

天涯共此时

<p class="ql-block">前不久,参加了二场巩义市第二高中和初中联合组织的初高衔接的教研活动,对初高衔接有了一点自己的思考。下面我对自己在这两次教研活动中的思考分享给大家。</p> 首先,我想谈谈对这次活动价值的思考。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了教育的“三大属性”,即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政治属性是根本属性,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这一点在这里不详述。关于教育的人民属性,我认为我们巩义的高中扩容,让大多数巩义孩子能进入高中,正是最大程度的践行了教育的人民属性。让更多孩子享受公平而优质的教育同样也是教育人民性的应有之意。本次活动中高中教师和初中教师共同研讨初高衔接的问题,让初中教育目标更丰富,让学生发展更可持续,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正是教育人民性的体现,也正是本次活动的重要价值之一。同时本次活动中,高中教师还基于拔尖人才培养的“强基计划”为初中教育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而这些建议弥足珍贵,充分体现了巩义教育人的教育自觉,而拔尖人才的接续培养,正体现了教育的战略属性。<br>下面我重点谈谈我在这两次活动中的心路历程和三次思考。 <h1 style="text-align:center;">一、高中教师对初中教学的建议</h1> 第一次活动之后,我对活动进行复盘和还原,然后重点将高中教师对初中教师的建议进行了梳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书写、思维和表达<br>1.书写。在研讨活动中,高中语文和英语教师都谈到了学生书写的问题,主要谈到学生的书写跟不上学习的需要,作业和试卷书写都不好。我的理解,这里的书写不是指书法水平,而是学生快速书写能力和随手字质量。<br>2.思维和表达。在研讨中,高中数学老师谈到要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年级主任李争朝老师特别强调要训练学生讲题能力;高中语文老师谈到要让学生写作练笔,英语教师谈到要加强文段的读后续写,建议学生用英语写生活。通过梳理,我发现这几位老师在发言中指向是两个关键词“思维”和“表达”。但实际上,在教学中思维和表达很难分离开来,因为思维是内在的,而表达某种意义上正是思维的外显,无论口语表达还是书面表达。 二、重视“双基”<br>这里的“双基”是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重点是义教课标不做重点但高中教学中又很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br>比如语文学科的语法知识。高中语文教师在研讨中谈到:古代汉语中有不少词类活用和句式倒装,而大多数学生因为没有系统的语法知识,遇到这类题目大多一片懵懂。另外在现代文阅读中也有要求学生用因果关系(或递进关系、偏正关系、选择关系)的句子进行表达的时候,多数学生因为不了解复句的关系,也无法准确表达。另外还包括文言文直译能力等。<br>再比如数学学科的因式分解,特别是“十字相乘法”在高中数学中需要学生很熟练的应用。但是由于初中数学不做重点,或者被删去了,很多学生在做题时,就出现卡壳现象。另外还有二次函数图形性质、合分比定理、四心、圆的切割线、相交线、四点共圆、辅助线能力、计算能力……都在高中数学中有重要作用。 三、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习得<br>1.要重视学科思维、表达习惯。在研讨中高中物理老师谈到,要让学生重视前提和情境,形成准确的科学思维,不要形成的固化思维;要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和习惯(0.1≠0.10)。高中化学老师谈到化学式的表达时说,学科有学科的语言,有学科的表达,必须培养学生用学科语言去表达学科内容。高中历史老师在发言中说,培养学科思维,突破应试瓶颈,无论是学科思维还是学科表达,都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br>2.重视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在研讨中,高中语文研训员谈到,不仅要重视课文,要重视语文教材中的“研习任务”,要认真完成每一个“研习任务”。我查了一下,这里的研习任务是以学科核心素养的习得为目标的学科活动任务。和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综合实践活动一脉相承,也就是通过学科实践活动习得学科核心素养,解决实际问题。曹主任在总结讲话时说,教学和评价要将实践性、思考性、开放性作为重点。而这些都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科实践,让学生在学科实践中习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初中教学中应该如何衔接</h1> 针对高中教师建议,初中教学中应该如何衔接呢?我结合初中实际,进行了初中教师在教学中的衔接策略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思考。 一、书写、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衔接<br>1.书写能力衔接。书写能力很重要,这个大家都很清楚。但是大家的重视程度其实是不够的。从初中到高中,学科难度、思维深度、课堂容量都大幅度提高,对学生书写的要求提高不少,初中教学中必须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这里的书写能力≠书法水平,而是指学生的书写又快又好。对于书写能力的衔接,我有三点建议。<br>(1)要建立正确的导向。举行限时书写比赛,以写字时间和写字质量作为评奖标准。要让学生明白,进入中学以后,不仅要写得好,还要写得快。<br>(2)要重视书写能力的过程性评价,开展作业双评。为强化书写能力,几年前我们就将卷面分纳入期末考试,但单纯的结果评价,效果并不显著。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书写能力,还要加强过程性评价,也就是对学生作业的评价给2个分数,一个是内容的质量,一个书写的质量,而且不仅是校内作业,还要包括课后家庭作业。<br>(3)抓教师的书写。学生喜欢模仿老师,教师写字漂亮往往能够得到学生的崇拜。我记得上初中时,我们同学就常常会在课下讨论哪个老师的字最潇洒,更重要的是,我们还争着交流自己模仿了哪个老师的哪个字的写法。现在我依然清晰记得自己“春”字和“能”字的行书写法源自于哪个老师的板书。因此初中老师写好行楷对学生影响很大。 2.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衔接。由于思维能力内隐性和表达能力恰是思维能力的外显的特点,因此我认为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可以结合进行。思维和表达能力衔接的策略,我这里也有三条建议。<br>(1)课堂教学中重视大问题设计和课堂追问。之所以要强调大问题的设计,是因为大问题才有思维含量,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有很多老师往往忽视大问题的设计,而是将问题拆碎,让学生回答局部,最后再推送整体答案,这样虽然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但也降低了思维含量,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课堂追问的目的是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要能够说出其所以然,也就是让学生把思维过程说出来。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br>(2)加强学生讲题训练。争朝老师在两次研讨会上都提到要加强学生讲题训练。对于理科特别是数学来说,讲题是最好的思维训练和表达训练的方法。第二次研讨会中子华初中振东书记就谈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讲题的做法。另外我们第四初中推行的“费曼学习法”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前不久还看到一篇文章《打破“生源决定论”揭秘这所乡镇中学如何用“费曼学习法”使重点录取率激增175%》谈的也是这个问题。让学生讲题,在讲解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又帮助了同学,何乐而不为? (3)加强练笔,让学生写生活随笔和学科小论文。如果理科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口语表达),讲题是最好的办法。那么加强练笔,进行学科写作则是文科训练思维和表达,特别是书面表达则是最好的办法。写作包含了高级的思维形式,既有逻辑思维的参与,更需要形象思维的介入,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学科实践和学科表达。 二、“双基”的衔接<br>加强“双基”的衔接,在初中学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由于高中课程标准和义教课程标准虽然理念一致,但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就出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不衔接的问题。比如初中教材中虽有语法知识,但是由于语法知识是学科本体知识,与其他内容的关联度不高,如果不进行系统的教学,学生往往无法牢固掌握。同样的如学生数学学科因式分解能力等也有类似特点,因此加强双基衔接,保证学生学科发展的可持续非常重要。这里我认为这个方法可以一试:(1)初中教师通过阅读高中教材或其他方式找到这些知识和能力点,也就是初中教材中删去或者不做重点,但高中有很重要的内容。(2)利用学科团队结合学生实际研发出相关内容的校本课程。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方式补上短板。 三、学科素养的衔接<br>关于学科素养的衔接,我这里主要有二条策略。<br>1.要培养学生形成学科思维、学科表达。近年来,我们组建了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设了一批学科基地,目的就是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科竞争力。而这个目标的关键就是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我认为对学科价值的认识、学科思维和学科表达正是学科素养的重要体现。因此我认为初中教学中要重视这几点。(1)教师要加强专业研修,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2)要为学生营造学科氛围和学科文化。其他学科也要像英语要全英教学为学生营造环境一样,用学科语言教学,让学生习惯学科表达。(3)要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的习惯。要让学生通过数学课上学会建模的习惯,要让学生通过理化课(科学)上培养严谨的科学习惯。<br>2.要培养学生用学科素养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初高中新课标的方向,也是高考的方向。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一定要认真开展,要让学生参与。前不久,我们公布的初中各学科学科之星的评选办法,多数学科都将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要条件,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目标。 当然,除教学之外,巩义二中老师还谈到了学习的兴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体育、艺术、以及抗挫折能力。其实也就是学科学习之外的能力。其实这些也是初高衔接的重要内容,即学生工作衔接,但受限于篇幅,这里不做展开。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拔尖人才培养要注意些什么</h1> 这两次初高衔接研讨会,除了研讨“初稿衔接”的目标之外,其实还有探讨拔尖人才培养的问题。我们知道“强基计划”“英才计划”是国家人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重视拔尖生的语文和英语<br>在研讨会中,翟继伟校长谈到,对接国家强基计划,培养拔尖人才,数理化固然重要,然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语文和英语。对于翟校长的话,我非常认同。从短期目标高考来看,凡是能试剑“清北”的学生,数理化往往出类拔萃,分数已经很难拉开差距,而这时决定差距的就在语文和英语这两个大科上了。从长远来看,“强基计划”顾名思义,强基固本,虽然这里主要指的是基础学科的意思,但语文和英语学科确实是基础的基础,如果这两个学科有了短板,理解和表达能力跟不上,即使数理化学科再突出,也无法走得更远,回顾现代史上那些在科学领域有突出贡献大师,哪一个不是学贯中西,且有很深的国学造诣。所以我认为:数理化决定了人才的基础高度,语文英语则制约了人才的绝对高度。<br>语文和英语是语言学科,有其独特性。提升语文成绩的关键是“读”和“写”。开卷有益,让学生爱上阅读,坚持阅读,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学生再能坚持练笔写生活,那么语文英语必然不会拖后腿。 <p class="ql-block">二、重视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学习的难度和挑战性</p><p class="ql-block">在研讨会上,翟继伟校长和曲朝延副校长都谈到难度问题。我认为这点确实很重要。</p><p class="ql-block">拔尖人才不同于普通学生,他们大多思维反应敏捷,逻辑思维能力强,但如果题目没有难度,可能我们把他们识别出来都不可能,更不用说培养了。《马说》中韩愈这样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p><p class="ql-block">因此首先要通过难度稍大和挑战性的题目把人才识别出来,然后根据其特点因材施教。同时对于拔尖人才,我们的管理可以相对开放,不要让过多的重复消耗了他的时间,而要不断提高难度和挑战性,磨砺他们的思维和锋锐。对于这一类学生挑战反而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p> 感谢巩义二中组织了这样有价值的研讨活动,为初中教学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初高衔接和拔尖人才培养是我们共同的事情,在初中教师获益良多同时,我相信高中教师也会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