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沈老师 </p><p class="ql-block">写下“沈老师”这三个字的时候,心情沉重。那天得到一个消息,说沈老师逝世一年多了。过往的情形一幕一幕在眼前闪过,老师的音容笑貌宛如眼前。必须写下一段文字,遥寄天堂的沈老师。虽苍穹万里,师生情谊永存。 </p><p class="ql-block"> 我那年出了一个集子,兴冲冲地送给沈老师一本。一个多月后,沈老师打来电话,语气是掩不住的激动。他说没想到啊,我们南闸中学,居然有个学生写了一本书,没想到没想到! </p><p class="ql-block">接着就一篇一篇地评论,语言运用,中心思想,人物描写等等等等。我嗯嗯地应着,连说写的不好。电话那头的沈老师精神健旺,洋洋洒洒一顿评说,时间过去了一个小时。瞥一眼时钟,已经中午十二点了,之前切好的菜还摆在餐桌上,等着下锅呢。 </p><p class="ql-block">直到下午快一点,电话那头的沈老师终于讲完了。中途断了三次,但沈老师立刻打过来,严丝合缝地接上话题。</p> <p class="ql-block">在这之前,南闸中学搞了一次四十年老同学聚会。当然要请老师们到场。沈老师那段时间身体欠安,左手拄着拐杖。在聚餐的环节,他硬是一桌一桌地敬酒,几个女同学连忙上去扶着。沈老师嗓门沙哑,但坚持大声说话。见到每个人,都要问上几句,过的怎么样啊?几个孩子?都在干什么?絮絮叨叨,不厌其烦。</p><p class="ql-block">后面的几桌都在等着。敬过酒的那几桌都吃完了。沈老师高大的身影缓缓移动,满脸都是笑。眼前都是他四十年前的学生,每个人少年时的样子,调皮和可爱,都储存在他的脑海里。有时想不起来了,经旁边的同学提示,立马一拍后脑,大笑着说,想起来了,你喜欢迟到,喜欢卷裤脚,老说家里事情多。</p><p class="ql-block">后来沈老师跟我说,他那天准备了讲话稿,准备讲几句。我听了心里一顿,我说你应该提一下,我们安排个时间,没任何问题啊。沈老师说,那怎么好意思啊,让年轻的老师讲。</p><p class="ql-block">那篇讲话稿我后来看了。沈老师表达了四十年后师生再见的喜悦,回顾了跟同事和同学们相处的趣事。特别提到南闸中学建校的原始过程。那些尘封的、不为人知的往事,在沈老师的文字里一一呈现。</p><p class="ql-block">沈老师也是南闸中学最初筹办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沈老师1956年9月进入芜湖电力学校(工程机械专业)学习。1958年9月,再入安徽工业专科学校(中技部)学习一年。1959年9月,分配至蚌埠机床厂技术科任技术员,同时兼任蚌埠机床厂中等技术学校老师。1962年下放回乡。</p><p class="ql-block">1964年4月,南闸公社筹办初级农业中学。先在紫荆小学设一个初中班,由沈老师任教。沈老师也是这个初中班的唯一老师。任教两个月后,张遵荣和徐自才两位老师调入新设的中学,徐自才任校长。为解决建校材料,公社决定拆除位于东沙村的王爷庙,拆下的材料运至南闸农业中学新址,也即后来的南闸中学校址。</p><p class="ql-block">1966年4月至1968年8月,为初创阶段。1968年9月至1970年1月,南闸农业中学停办。由紫荆小学“戴帽子初中班”、南闸小学“戴帽子初中班”取代。</p><p class="ql-block">1970年2月,南闸农业中学恢复正常上课。半天上课,半天劳动。到了1973年,南闸农业中学初具规模,形成初一至初三的完全中学。1976年9月至1986年8月,改名为南闸中学。</p><p class="ql-block">自1965年至1976年,南闸农业中学换了三任校长,分别是徐其才、蒯文善、夏立如。夏立如校长和张守存老师于1971年调入南闸农业中学。</p><p class="ql-block">1986年9月至1997年8月,南闸中学改名南闸一中。1997年9月至2024年,南闸一中、二中合并,建成新的南闸学校。</p><p class="ql-block">据沈老师回忆,当初刚建校时月工资28.5元。其中20元为国家发放,公社每月补助8.5元。至1988年,沈老师正式转正,月工资95元。</p> <p class="ql-block">笔者曾两次去沈老师家里,第二次是应沈老师之邀,特地去拿沈老师的讲话稿。那篇没有机会宣讲的讲话稿,一直放在沈老师的案头。我们谈了两个多小时。沈老师一再叮嘱我,让我将这份稿子复印十份。南闸中学四十年老同学聚会时,筹备组成员正好十个人,让我给他们每人一份。我说,也可能五年后再聚啊。如果2024年正月再聚会。一定请您上台,将这份充满热情和希望的谆谆之言,向大家宣示。</p><p class="ql-block">稿子拿回来后,我将它复印十份。复印之前,沈老师连打了几个电话,一打就是十几分钟。有时为了讲话稿中的一个词,有时为了一句话。反复叮嘱我,一定要改过来啊!</p><p class="ql-block">可是,我的承诺没有兑现。沈老师也眼巴巴地盼了四年。这四年,我和他再没有联系。老同学们散落在全国各地,聚一次太难了。那篇讲话稿终成绝唱。</p><p class="ql-block">那天上午我俩聊到十一点多,临出门时,沈老师说你等一等,从抽屉里找出一沓纸,翻'出他写的几首诗。诗文写的激情澎湃,文采斐然!</p><p class="ql-block">一:忆南中</p><p class="ql-block">隐现南中忆峥嵘</p><p class="ql-block">远眺白山姹紫红</p><p class="ql-block">荷塘月色铺绵绣</p><p class="ql-block">桂园芳香怡心胸</p><p class="ql-block">二:登高运望之一:</p><p class="ql-block">繁华点点映宅楼</p><p class="ql-block">放眼张墩芙蓉收</p><p class="ql-block">金桥贯穿南北岸</p><p class="ql-block">横沟白山畅心游</p><p class="ql-block">(注:金桥指小南河横沟大桥)</p><p class="ql-block">三:登高望远之二:</p><p class="ql-block">小南河边沃美地</p><p class="ql-block">信步楼台赏故里</p><p class="ql-block">千姿百态映日月</p><p class="ql-block">无限风光在大圩。</p> <p class="ql-block">沈老师一腔热血,怀念南中,热爱故乡。经常独自一人步行至南闸中学旧址,久久凝望。那里留下了沈老师从青春到中年的奋斗历程,留下了沈老师不懈努力的铿锵足印。永远的南闸中学,凝聚了沈老师终生心血,终生抱负。他的抱负就是将自己毕生所学,奉献给家乡的莘莘学子,为家乡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p><p class="ql-block">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师者一生倾囊相授,无私奉献。燃尽自己,照亮后人。他的学生也不负所望,在各个领域大展身手,为农者勤勤恳恳。为商者开拓进取。为工者一丝不苟。工农商学兵,行行皆有南中学子矫健的身影。</p><p class="ql-block">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窗外鸟语花香,春光逼人。站在高楼远眺,家乡在白云之南。如今的南闸中学旧址,已改造成一处小型的公园。小河碧水,绿草茸茸。我曾经去过那里,徜徉其间,辗转徘徊。朗朗的读书声犹在耳畔。我的眼前闪过沈老师的面容,闪过每一位当年的南中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师。学生以文字遥寄祝愿,愿天堂的沈老师无忧无虑,笑口常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