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疆喀什高台民居-2024.9.14日,自驾游第十九天(23)

上海市 祥华

9月14日早上从塔县出发,沿途游览了塔县石头城遗址、喀拉库勒湖、白沙湖,在白沙湖下午近三点离开,向喀什行进。 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盖孜边境检查站在G314国道行驶,一个多小时,抵达了疏附县乌帕尔公安检查站,大约有125公里左右。 在疏附县乌帕尔镇,休整了一下,这个镇还是有点气派的,或许,和南方不一样,这里地广吧? 再次抵达了喀什,二天前来过,但当时没有到高台民居游览,今天再到这里,因为明天要去西极,在这里过夜,也正好游览一下,到高台这时已经是19:14了,但这里天黑的晚,也正好给我们游览有了充足的时间。<div>喀什古城最早的原始记录始于 2100 余年前,由张骞所记载,当时被称为 “疏勒城”。秦末汉初,喀什为西域三十六国的疏勒等诸国地,公元前 60 年,正式列入祖国版图。</div> 高台民居位于新疆喀什市古城东北端,建在高 40 多米、长 800 多米的黄土高崖上,是维吾尔民族聚居区,距今已有 600 年历史。<div>许多游客都在这里仰拍,我也试了一张。</div> 还试了一张自拍。 19:17:进入高台民居。 19:19:古老的建筑默默矗立在身后,见证着这份欢乐与和谐,仿佛时间都为这美好的瞬间停留。 19:32:在喀什的角落,高台民居宛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静静地伫立在时光之中。这里,是时间的见证者,是喀什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 19:36:我们穿梭于其中。<div>漫步在高台民居的小巷,仿佛踏入了时光隧道。脚下的石板路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身旁的砖石建筑如老者般静静矗立。阳光洒在土黄色的墙面上,游客们的身影融入这古老的画卷,感受着高台民居独有的宁静与神秘。</div> 19:36:高台民居:时光深处的宝藏<div>眼前这条小巷,就像一条时空隧道,两侧的土墙和砖墙如同饱经沧桑的老者,默默伫立,见证着岁月的更迭。</div><div>每一块砖石都像是一位历史的讲述者,它们身上的纹路,是岁月镌刻的故事。那略带粗糙的墙面,像是一本本厚重的古籍,每一页都记录着过去的点点滴滴。</div> 19:37:在游览中,发现高台民居都是泥土建筑,为什么呢?<div><font color="#ed2308"><b>就地取材方便</b></font>:喀什地区有着丰富的黄土资源,当地的维吾尔族居民在修建房屋时,能够直接就地挖取黄粘土制作土坯、土块,用于建造墙体。像高台民居所在的高崖土层中,还有一种被维吾尔族人叫做 “色格孜” 的土质,质地细腻,粘性强牢,是制作土陶器和泥墙的绝好材料。<br><b><font color="#ed2308">适应气候条件:</font></b>喀什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泥土建筑具有良好的隔热和保温性能,厚实的土墙能在夏季阻挡热浪传入室内,使屋内保持凉爽;在冬季又能减少室内热量散失,起到较好的保暖作用,让居民能舒适地生活,即使不使用空调等设备,也能适应当地气候。<br><b><font color="#ed2308">历史文化传统:</font></b>维吾尔族有着悠久的居住文化传统,对家和故土有着深厚的依恋。他们世代聚居,早期的祖辈选择在高台用泥土建房安家后,这种建筑方式便随着家族的繁衍和传承延续下来,成为了一种文化传统和象征。<br><b><font color="#ed2308">经济实用:</font></b>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泥土建筑的成本相对较低。与砖石等其他建筑材料相比,泥土无需烧制或长途运输,获取和加工都比较容易,普通百姓能够承担得起,适合大规模建造民居,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div> 19:37:我们在新疆,看到一般的民居,都会采用蓝色,为什么呢?在伊斯兰教文化中,蓝色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蓝色被视为纯净、神圣的颜色,象征着天空和水,代表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div>而,高台民居所在的喀什地区,周围的自然环境以黄土色的建筑和干燥的气候为主。蓝色的门在这种环境中显得格外醒目,与土黄色的墙体形成鲜明对比,增加了建筑的视觉美感,同时也能在单调的环境中带来一丝清新感。</div> 19:38:喀什高台民居的拱门之美<div>踏入喀什高台民居,这道拱门宛如时光的入口。土黄色的砖块,精雕细琢出充满几何美学的图案,每一道纹路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div> 19:39:这里,独特的风格,吸引游客打卡。<div>土黄色的砖墙,雕刻着精美的纹路,姿态悠然,仿佛在与古老的建筑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着喀什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气息。</div> 19:39:转角,“北笙 想你的风吹到了喀什”<div>据查,这“北笙”是一家游戏领域创作者,通过 B 站账号发布游戏攻略、评测、解说等内容,以专业的游戏知识和幽默的解说风格赢得粉丝喜爱,其影响力不仅限于游戏领域,还延伸到更广泛的互联网文化中。</div> 19:41:不知道,这小姐姐是否知道“北笙”代表着什么?还是她知道,故特意在此留影? 19:42:我们同事也在此打卡,估计为“想你的风吹到了喀什”或,对此纯留个影。 19:43:踏入这座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仿佛穿越回了古老的时光。精美的木雕楼梯与栏杆,诉说着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19:44:“岁月失语,唯石能言。这古老的民族建筑,是凝固的诗,是立体的画,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在时光长河中静静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19:45:喀什市图书馆,高台民居图书分馆。<div>从牌子上看,这里还是“百年老院子”,现在开了一个咖啡馆,但又是图书馆,由于没有时间和底下一块牌子,就没有进去看看。</div> “经营不易 严禁”白嫖“ 还”谢绝参观“<div>理解,理解,我们也没有更多时间,要不,我还真想进去喝杯咖啡。</div> 19:46:精美、独特的民居,叹为观止。 19:46:出小巷,来到相对开阔的广场。 19:47:再次进入小巷。 19:47:高台小吃驿站,可惜,大门紧闭,无法享受。 19:48:高台民居所在地维吾尔语叫 “阔孜其亚具希”,意为 “高崖土陶”,这里保留了十七八家古老的土陶作坊,土陶制品涉及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19:48:土陶作坊中的土窑,估计是以前留下的,现在应该不是使用中的。 19:48:喀什土陶作坊:岁月与泥土的对话<div>在喀什的这家土陶作坊里,时光仿佛慢了下来。土黄色的砖墙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架子上摆满了形态各异的土陶制品,每一件都像是从泥土中绽放出的艺术之花。</div> 19:49:喀什土陶的历史:<div><b><font color="#ed2308">起源:</font></b>其制作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喀什市西南 50 多公里的乌帕尔曾发现距今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手制夹砂陶,器形有罐、钵、盆、瓮、小杯等。<br><b><font color="#ed2308">发展:</font></b>到汉晋时代,喀什土陶发展到彩陶阶段。大约在 800 年前,有烧制土陶的匠人发现了适合制作土陶器的 “色格孜” 土,在喀什噶尔老城东南端黄土高崖上建造了第一个土陶作坊,随后众多土陶艺人在此开设作坊。历史上,土陶制品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连,品种多达百种,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土陶历史鼎盛时期,高台上有一百多家土陶作坊。<br><b><font color="#ed2308">传承:</font></b>2006 年,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尽管随着时代发展,土陶业曾处在衰落阶段,但至今仍有艺人继承祖辈手艺,坚持传统手工制作。一些土陶作坊已传承了五、六代,制作工艺包括泥土选料、过筛、和泥拌揉、坯体成形等十数道工序,仍沿用着相传 800 多年的古老传统方法。</div> 19:49:高台民居土陶作坊内的彩陶作品,琳琅满目。 19:49:土陶,彩陶 19:49:彩陶 19:50:土陶,维吾尔老人 19:55:在巷子了,遇见一家不小的咖啡馆。 19:55:名为达瓦孜咖啡。 19:56:岁月的轮痕<div>土墙上古老的木轮,如同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每一道木纹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在蓝天白云下诉说着过去的故事。</div> 19:58:走过一家店铺。“父亲抽过的莫合烟”<div>莫合烟是一种新疆特有的烟草制品。它是由烟草的茎和叶碾碎后掺和晾晒而成,颜色一般呈暗绿色,味道浓烈且具有独特的香气。高台地区(可能是新疆的高台民居所在区域相关地区)具备适合烟草种植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该地区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烟草中糖分等物质的积累,能够生产出品质较好的烟草原料,为莫合烟的制作提供了基础。</div> 莫合烟香里的父爱<div>在这古老的土墙之下,那对挂在墙上的大烟斗,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往昔。“父亲抽过的莫合烟”,这几个字,承载着岁月的重量。</div> 19:59:在高台民居的砖路上,鸽子是最悠然的居民。 19:59:见到了一家铁匠铺<div>高台民居里的铁匠铺打铁技艺确实传承已久,可追溯至喀喇汗王朝时期。<br>当时喀什地区已经形成了发达的铁器制造业,最初是为了满足王朝士兵的兵器修理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了传统的民族手工业 —— 铁器制作。如今,喀什古城坎土曼巴扎铁业社的铁器制作技艺传承人米吉提・麦麦提,便是这古老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div> 20:00:高台民居,建了一个能俯瞰全景的观景台。 20:02:在高台民居观景台,远望,吐曼河和大桥尽收眼底。 20:02:高台民居观景台看民居建筑:多以土木、砖木构成,是比较原始的木骨泥墙结构。房屋依崖而建,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间,还出现了 “过街楼”“半街楼”“悬空楼” 等独特建筑形式,民居的巷道并没有人为刻意的规划,建筑随形就势的布局,街巷自由延伸。主巷随地形蜿蜒曲折,道路交叉口异形错位,有利于防风沙、减风速;尽端巷方便居民出入,呈不规则形态,作为道路系统的补充。 20:03:游客漫步于其间的木质栈道上,如同探寻历史宝藏的行者。远处,现代的摩天轮与古老的民居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在时空交错间,展现着时代的更迭。 20:03:高台民居的古今交织<div>站在高台民居的屋顶,仿佛能触摸到岁月的痕迹。古老的土砖建筑在眼前铺展,它们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远处,现代城市的高楼和电视塔耸立,还有那平静流淌的河流与跨河的桥梁,展现出时代的进步与变迁。古今在此交汇,绘就一幅独特的画卷,诉说着过去与现在的故事。</div> 20:08:在高台民居的小巷中,土黄色的砖墙层层叠叠,古朴而厚重。阶梯蜿蜒,连接着岁月的过往。我们同行的朋友沉浸于手机的画面,仿佛与古老的民居形成一种时空交错的对话,正准备定格这充满历史韵味的瞬间,他们的身影与高台民居的独特景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别具韵味的生活画卷。 20:09:傍晚 20 点,高台民居被染上一层淡淡的余晖。古老的砖墙在微光下诉说着岁月,木门紧闭,似藏着往昔的故事。<br>此刻,这里褪去了白日的喧嚣,街道静谧,垂柳在晚风中轻摆,仿佛在与古老的建筑低声细语。<br> 20:10:高台民居遗址展示区。 20:13:高台遗址原貌展示区,斑驳砖墙与残破窗户,承载历史,无声诉说往昔。<br> 20:14:高台民居遗址的顽强生命<div>墙缝中的小草,在高台民居遗址展示区里倔强生长,它是生命力量的象征,见证着岁月的沧桑。</div> 20:18:高台民居:岁月与艺术的交融<div>蓝天之下,高台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屹立。土黄色的墙体,精美的木雕栏杆,还有那飘扬的红旗,无不诉说着历史的韵味与民族的风情。每一处细节都像是岁月留下的印记,见证着这里的变迁与传承。</div> 20:18:回到了高台民居的进口处。<div>游览高台民居后,回到进口处。古老建筑的韵味仍在心中回荡,仿佛穿越了时光,带着满满的回忆准备离开。<br></div> 20:19:<div>该街区位于历史城区东南,北起中亚市场路,西至吐曼路,南侧与东侧至高台陡坎。街区占地面积 12.41 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 4.55 公顷,建设控制地带范围 7.96 公顷。该街区是喀什名城现存规模最大、最原生态的生土建筑群,是南疆地域条件与建筑文化结合的经典之作,对研究喀什古城生土建筑具有较高价值;天际轮廓线错落有致,是喀什古城的标志性景观之一,空间艺术价值突出;街区内集中了以土陶制作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作坊,是喀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区。<br></div> 20:20:再回到这里,拍一张全景。 20:35:夕阳西下:高台之魅<div>高台民居,在时光中静静矗立,散发着独特的古朴魅力</div><div>在这个时间,才夕阳西下。</div> 回下榻的酒店,结束了今天一天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