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游览殷墟,就像漫步城市公园,进门是广场,往前是人工草皮铺就的绿地,四围种着各种各样的绿化树,树丛间铺着水泥或鹅卵石步道,步道两旁有修剪整齐的绿植“篱笆”,篱笆里面种着许多花花草草,花草间竖着几块从山里搬来的大石块,一切都是现代造就的模样,完全没有远古遗留下来的“墟”的感觉。游伴老船长说有啥看头,檀樹往下指了指说,地下呢。</p> 殷墟在河南安阳西北郊,是商朝中晚期都城遗址。遗址以小屯村为中心,占地三十六平方公里,有殷商王陵遗址、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等。几千年的风雨岁月,让遗址深埋地下几米十几米,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但大多数遗址都进行了保护性回填。殷墟主景区开放游览的区域是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部分,能直接看到的遗迹寥寥无几。那么到殷墟看什么呢? 殷墟不仅有“看头”,而且大有“说头”。<div> 在景区的中心位置,有几座由夯土筑墙茅草覆顶的大草房,那是宫殿宗庙遗址回填以后,考古人员冲着地下宫殿的房基柱础遗迹,在地面上“复原”的商代王宫殿堂。殷墟的宫殿宗庙区长约一千米,宽六百多米,考古发现区内大殿厅堂建筑基址多达八十余座,整个布局坐北朝南,排列有序,每个殿堂都有数百平到上千平,弘广大气。宫殿四围还有自然河流洹河和人工濠沟环绕。</div> 可别小瞧这些今人看来简朴甚至有些简陋的殿堂,它是有史以来发现的第一座夏商时期的王城宫殿遗址。早期的夏商王朝很不稳定,因为自然和社会的原因频频迁都,史载夏朝迁都十次,殷人“前八后五”迁都十三次。虽然先秦文献和《史记》对夏商都城的方位多有记载,但毕竟时代过于久远,历史上还从未确切地发现过夏商都城遗址。殷墟的发现,填补了夏商都城考古空白,它所呈现的宫城建设的基本形制,延续了几千年,直至元明清。 宫殿的西侧有一座大型商代墓葬,叫妇好墓,是宫殿宗庙区考古发掘后没有回填的规模最大的遗迹,墓中出土有十余具殉人及大量青铜器、玉器、骨器、海贝(钱币)等,足见当时宫廷生活的奢华。妇好墓是考古发现的第一座夏商王室贵族墓葬。据甲骨文和金文(青铜铭文)记载,妇好是商朝国王武丁大帝的配偶,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巾帼英雄,她武艺高强,为商王朝开疆拓土、抵御外敌侵扰贡献不菲,死后被特许安葬在宫殿宗庙区内。 宫殿的东侧是现代新建的殷墟博物馆。也许为了与地下遗址保持一致,博物馆也建在了地下。馆内展出有殷墟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甲骨、海贝等等,内容极其丰富。同伴老船长、峰江最感兴趣的莫过于那些数量多且博眼球的酒具了,有陶制的,原始瓷的,青铜的,角质的,等等,器型种类繁多,大多叫不出名来,看介绍,有爵、觚、觯、角、杯、舟、尊、壶、区、卮、皿、鉴、斛、觥、瓮、瓿、彝…… 殷墟博物馆第一镇馆之宝非青铜器司母戊鼎莫属。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鼎,大方鼎,以鼎上铭文得名,器型呈长方形,口长一米一,宽近一米,高一米三多,壁厚六厘米,重达八百三十多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盘龙及饕餮纹样,工艺繁复,古朴庄重,反映出商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和艺术水平。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体量最大重量最重的古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br> 司母戊鼎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由当地农民发现,日本鬼子听说后曾多次到小屯村搜查,甚至挖地三尺,把小屯村方圆数里翻了个底朝天。抗战胜利后,河南地方政府将此鼎作为蒋介石寿礼运送到南京。蒋介石弃守南京时将大量文物运往台湾,而司母戊鼎因又大又重搬运不便被遗留下来。现在游客在安阳殷墟博物馆看到的司母戊鼎是件仿品,大方鼎真品原件作为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殷墟最具文化价值的发现,莫过于甲骨文了。“甲”指龟甲,“骨”指牛肩胛骨,“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商时甲骨是王家预测吉凶时占卜用的工具,所以甲骨上的文字是占卜的问卜与答辞。一般百姓占卜无非是一些家长里短的琐碎家事,而王家占卜的事项则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军国大事,意义非凡。殷墟出土带文字的甲骨多达十五万片,仅宫殿宗庙区一次就出土了一万五千多片。 甲骨文的发现颇有些传奇色彩。晚清一位叫李成的农民把地里挖出来的甲骨磨成粉治好了自己满身的脓疮,于是他将甲骨卖给了药铺,称“龙骨”。光绪年间,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最高学府的校长)王懿荣从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服中药,发现一味名叫龙骨的药品上有一些像是人工刻画的特殊符号,是古代文字?他跑遍北京药铺,购得龙骨一千五百多片,并确认甲骨上的文字是比大篆更古老的汉字。“一片甲骨惊世界”。王懿荣被誉为“甲骨之父”。<br> 后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带皇室人员仓皇出逃,王懿荣悲愤不已:“吾义不可苟生!”毅然服毒坠井而亡。王懿荣好友《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接手甲骨文收藏,并将甲骨上的文字整理刊印成书,起名《铁云藏龟》;学者孙诒让以此书提供的甲骨文字资料为基础,著成《契文举例》,开启了甲骨文的专业研究,以后涌现出甲骨文研究成就卓著的“甲骨四堂”: 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号鼎堂)……<br> 追寻甲骨文的出土地,最后追到了安阳小屯村。安阳,古称殷、北蒙,甲骨卜辞中又称商邑、大邑商。安阳西依太行山,东踞华北平原,处在北方两大水系海河与黄河之间,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从甲骨文中得知,商朝自开国之王汤在亳(河南商丘)建都到纣王亡商近六百年间,传十七代三十一王;前三百余年总是在“搬家”,中期商王盘庚迁都殷(安阳),以后二百七十余年再未迁都,所以商朝又称殷商。 <p class="ql-block"> 殷墟,让我们直接形象地了解了商的历史和治政、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殷墟,还让中国人夺回了对自己民族历史的话语权。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原本脉络清晰,传承有序,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抛出的“中华文明外来说”甚嚣尘上,部分缺乏自信的国人亦附和鼓噪“东周以前无信史”,正如龚自珍所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殷墟的发现,让列强和国内疑古派编造的谎言不攻自破。然而,真正让古老的华夏文明重新焕发光彩的,是独立富强的新中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