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位于山东西部与河北省接壤为历史上的黄河故道,标注为“禹河故道”。<br> 禹河故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故道,是黄河在古代中国版图上的第一次定位,亦称“禹贡大河”。历史上禹河多次流经临清,又多次改道,每次迁徙后都留有故道遗迹。对临清影响较大的黄河改道有两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河南滑县决口,河道从禹河故道向东迁移40公里,行水613年。第二次是在公元1048年,黄河在澶州(今濮阳)商胡埽大决,行水146年。黄河主流两次改道,为临清留下了长达87公里、近13万亩连绵起伏的天然沙丘景观。<br> 为防风固沙,临清人民植桑造林,鼎盛时期种植面积近8万亩,形成了区别于南方桑蚕文化、以“桑林固沙、椹果为生、养蚕缫丝、桑黄养生”为核心的黄河故道农耕文化。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国临清桑黄博物馆</b></h1> 临清市清源正本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内有个《中国桑黄博物馆》,馆内有关桑黄药用科普知识,以及公司开发桑黄产业研发。生产及桑黄系列产品概况。<div> 这是一家集菌种选育、人工栽培、产品研发生产、全域销售于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div> 桑黄是一种寄生在桑树上的食药用真菌。是锈革孔菌科、桑黄孔菌属一类真菌的统称。子实体为担子果,均具菌盖,其呈不规则圆形或半圆形,菌盖比菌肉色深,有暗棕色、深褐色至灰黑色,新鲜时为木栓质,成熟衰老后为硬木质。桑黄菌盖相对的孔口表面蛋黄色至深棕色,菌肉同质或异质,厚2-8厘米。孢子卵圆形或近球形,淡黄色至暗黄色,壁厚明显,形状光滑。 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将临清桑黄编入《中国菌物药》“临清桑黄是目前能够查证到的,古书中最早记载的桑黄,谱尼报告显示,临清桑黄是所有送检样品中三萜、多糖、总酚、麦角甾醇等成分含量最高”。 桑黄,性味微苦,性寒。归肝、肾经。<div>功效:活血,止血,化饮,止泻。</div><div>主治:用于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经闭,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桑黄的现代化栽培生产</b></h1> 桑树桑黄还很难栽培,该种生长于活桑树上,虽然桑树桑黄对于桑树生长有一定的危害,但两者可以共同生活多年,甚至100年,一旦桑树死了,生长其上的桑黄失去特定养分条件的支持而无法维持生存。<div> 目前,桑黄生产采用:原种固体培养;菌丝液体发酵;人工子实体栽培,栽培设施主要为塑料大棚,大棚一般采用食用菌大棚专用的散射光薄膜,又称为绿白膜,能够起到降温与遮阳的目的。在菌棒入棚后可以在菌袋中上部以月牙形环割。杨树桑黄属于喜温型真菌,大棚内控制出菇温度25~30℃。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出菇生长。</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