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伊川——探访普明寺

雪莲 百草园

<p class="ql-block">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p><p class="ql-block"> 伊阙之南伊水两岸,丘陵逶迤、草木丰美,名人雅士多葬于此,历朝所建寺庙星罗棋布。每次回伊川,我家先生都领着我到附近转悠,搜寻文化古迹。</p> <p class="ql-block">  不久前听说,在伊川县吕店镇西河村,有一座千年古寺,名“普明寺”,又称“少林西寺”,是当地重要的佛教文化遗址。夫家毗邻西河村,今年春节回家,一天下午,天气晴好,他陪我踏雪寻寺,一路西行1公里至上庄村,再往北走约1公里就到了西河村口丁惠桥处。丁惠河从该村东侧蜿蜒南北,323省道从村该横穿东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丁惠河东桥头处,甚是茫然,偌大的一条省道,因春节放假,冷冷清清。虽早闻普明寺已不复当年模样,但思之也该古刹之风。放眼望去,尽是民宅。沿丁惠桥西行,发现在西桥头路南屹立一座金黄琉璃瓦飞檐小亭。亭前古柏,枝繁叶茂、苍然含翠、斜依西南、形如虬龙,昂首向天,呈腾空欲飞之势。</p> <p class="ql-block">  说实话,唯有此柏树,让我能和千年古寺联系在一起。但仅凭一棵古柏似乎又不足为证。这真的是普明寺的遗迹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俩便在古柏四周搜寻,但见廊房破败,墙壁皆倾,荒草丛生,不见人之踪迹。后在古柏东侧廊房的墙角处发现一倒伏的石碑,碑头有落颜色积尘的篆体“流芳”二字。碑文显示是座重建普明寺捐款碑。这一下就明白了,此处便是我们要找的普明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又在附近找到几块残损的石碑,正研究之际,走过来一位气定神闲的古稀老人。经探询得知,此处是普明寺的南半部,大雄宝殿就在对面。于是跟着老人趋步横跨323省道去参观普明寺大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对面,一条窄窄的小巷,巷口挂有灯笼,不注意,还真以为是户人家。走近才发现,巷口的铁架横梁上悬挂一小匾,有烫金色“普明寺”三字。一尊金身佛像在巷子里满面笑容地迎接我们,再往里就是大殿。</p> <p class="ql-block">  殿外左侧供奉着象征慈悲与救度观音菩萨。大雄宝殿采用中国唐代寺庙建筑风格,屋顶为歇山顶,檐角翘起,装饰有龙、凤等吉祥图案。三间琉璃瓦房,飞檐挑角,古色古香,殿内供奉三尊大佛,代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即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佛祖金身正中端坐,青狮白象分左右,十八罗汉站两班。</p> <p class="ql-block">  据老人讲,为了保护这一历史建筑,当地政府和宗教团体进行了多次修缮。这座大殿乃是2001年附近六村一寨村民在旧址上捐资重建,虽与以往大殿的规模没得比,却是按照过去的殿内陈设修建,确保其历史风貌的延续。在他滔滔不绝的讲述及石碑的记载中,我们见识了的普明寺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普明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该寺位于洛阳到登封的中轴线上,向来是通往洛阳的交通要道。偃(师)汝(州)公路,郑(州)卢(氏)公路分别从寺东寺南通过,郑少洛高速、二广高速在附近有出入口,焦柳铁路伊川站也在附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处四面环山,一水中流,山环水绕,气聚风藏。</p><p class="ql-block"> 寺院所对的蟠龙山,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数公里,陡峭雄奇,怪石嶙峋,栩栩如生。古称湮水的丁惠河从普明寺东侧蜿蜒而过,形成了天然的大s阴阳鱼状。河之两岸,水草丰茂,林木葱郁,形成“深山藏古寺”的意境,增强了灵修氛围。</p> <p class="ql-block">  普明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该寺始建于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之子楚王刘英因崇佛信道,好黄老之术,选中这块风水宝地,兴工三年建造寺院。因寺北有大石山(万安山)、寺前的蟠龙山多石,初名石山寺。北魏时期,西域和尚达摩从印度渡海传道,游伊洛而归,行至绵枣山巅,驻足东望,见石山寺山清水秀,青灯黄卷,暮鼓晨钟,古寂幽静,遂决定在此修行,成为东土第一代祖师。五年后,达摩祖师偶游中岳,见嵩岳雄奇险峻,便于避乱,便大行扩建少室山五乳峰下的闲居寺,更名为少林寺,并移居少林。从此,石山寺又称少林西寺。唐朝中后期,该寺因僧人平定安禄山叛乱有功,被敕名为普明寺。</p> <p class="ql-block">  在扩建少林寺期间,所食粮油均由普明寺供给,故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住少林寺的房,吃普明寺的粮。”</p><p class="ql-block">  一千多年来,两寺僧人相互调用,两个寺院实为一个家主,少林一代主持方丈释行正(释永信师傅),曾在普明寺修行多年,1984年搬至少林寺。</p> <p class="ql-block">  普明寺规模恢宏,佛教底蕴深厚。该寺初建时占地20余亩,敕赐僧田300余亩,有僧众70余人。分东、西、北三院,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佛教寺院的特点,正殿即大雄宝殿五间,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东西廊房四座皆为二楹三间式结构,左上为五虎殿,下为阎罗殿,右上菩萨殿,下为奶奶殿,前为山门。山门东侧钟鼓楼昂然耸立、飞檐挑角、八面玲珑,钟径八尺、鼓大十围、晨打昏击,鸣闻数里,东院北院依次建有方丈僧宿舍,仓厨医诊磨碾房二十余间,众僧习武练艺之道场,浮屠十五幢,松柏林立、庄严肃穆。北魏时期,达摩祖师禅修于此,又进行了扩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普明寺作为中岳七十二寺院之一,千百年来为佛家重要道场,历年正月二十九日庙会盛大,香客如云、游客如水,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另外还定期举行法会、诵经、灵修等活动,参加的信众和游客甚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紧随着老人的脚步,我们又来到普明寺南部的古柏处。先前我们见到的那个小亭叫蟠龙亭,亭前的古柏称龙卷柏。据记载已有三百多年的树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针对普明寺的现状,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疑问,老人都做了耐心细致的回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说,解放初期,普明寺还是一座完好无损的寺院,大殿、廊房、围墙、古碑,应有尽有,住有僧人。1952年寺遭厄难,普明寺大殿被拆,木料被运到伊川县城修建会堂、影剧院之用,原来建筑物受到严重破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期间,普明寺遭到进一步摧残,寺内文物被毁,僧侣被迫离开,至今环寺村寨,六十岁以上老人都曾见闻,普明寺僧人常乐古今和老尼恵善最后辞庙离寺情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另外因缺乏足够的维护、管理,寺庙的建筑和设施面临自然风化和人文破坏的威胁。20世纪末,丁流道班和西河村村民挤占该寺院地,石碑也被严重破坏。两块明清时代的石碑还被西河村村民掩埋在宅子下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座承载了千余年的宗教文化沉淀的古寺,就这样一步步淹没在历史洪流中,令人不禁唏嘘。唯有寺前的那棵龙卷古柏和大殿,见证了佛教在中原一带的传播和发展,见证了该寺的兴衰变迁。</p> <p class="ql-block">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强了对普明寺的保护和开发。对寺内保存的古代碑刻和佛像及寺前古柏等都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同时增设了禅修体验、诵经等活动,提升游客体验。</p> <p class="ql-block"> 最后,在老人的引领下,我们沿着丁惠河,步行约300米到了寺院东南方的禅修体验地——明恩禅院。明恩禅院依蟠龙山而建,苍山翠柏在白雪的覆盖下显得灵澈空远,悠扬的禅音让人一下子放松下来。我俩在茅草庵下打坐一刻钟,思想清零,内心澄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家的路上,已近黄昏,白茫茫的田野分外静谧。夕阳斜照在雪覆的青松翠柏上,流雪在簌簌滑落;两只喜鹊站在路旁的果树上啁啾鸣啼;野酸枣树在白雪的映衬下沉静冷寂。凝望着这一切,似乎听到了来自久远的木鱼声。</p> 谢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