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我又尝试着打开DeepSeek手机端的App,尝试着搜索我的爷爷——周大根烈士的生平事迹介绍,看看通过这个平台大模型的帮助,能有哪些新的发现?会有哪些新的指引? 对话从“中共南汇县委首任书记周大根烈士的生平”开始,短短几秒钟,答复就刷屏了。 在评价周大根生平事迹的历史意义时,DeepSeek给出了“周大根是上海浦东地区抗日先驱之一,其事迹体现了共产党员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应用担当。” 对话继续下去。我又与DeepSeek交流“周大根出生于南汇县大团镇南面的东周家宅,1928年8月担任中共南汇县委第一任书记。” 在这里,提到周大根曾经用过“周振庭”一名倒是首次听到,不知是大数据从哪些材料中搜索分析得来的,有待进一步考证。 与DeepSeek的对话很有针对性,我们提出的问题或话题越是深入和具有指向性,得到的回答越是接近我们想要得到的结果,有时往往还会有些出乎意料,我想着可能就是大数据大模型带来的“福利”,可以帮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也会给我们有更多的启发与“启迪”。 聊起周大根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的这段历史时,DeepSeek从周大根入学时以“周务农”的名字开始,分析推测周务农名字的用意:档案记载名,体现其农民革命立场。并在军校经历与背景一栏中同期校友、课程内容与重大事件等。<div>接下去,DeepSeek对周大根化名“周务农”作了考证。</div> 在聊到周大根参加南昌起义的这段历史时,DeepSeek出现了短暂的模糊判断,随后根据我提供进一步的文字资料后,得出了以下的回答。 之前我们看到的资料中是这样描述周大根在参加南昌起义后的场景:在转移途中,周大根与部队失散,辗转千里回到家乡南汇泥城,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在关于周大根与林钧、宋益三于1930年2月份被捕一节时,DeepSeek提供的一些信息与我们之前看到过的内容基本相符,提到的有关人员信息有的是之前没有看到过的。例如被捕事件经过、狱中辗转以及出狱与后续等信息,是我们想知道但又无从查询或不知道从何处着手的,虽然需要经过核实,但至少是指明了这段历史的背景与资料的来源等,还是非常有价值的线索。 在说起周大根曾经在狱中写过诗和后来出版过一本名叫《沙间集》的小册子时,倒是有了以外的线索来源,看过之后有些小小的激动。 这里第一次获悉,在这本《沙间集》中,存有周大根的三篇诗作,分别是《囚窗望月》《盐民苦——狱中忆旧》和《致后来者》。并且读到其中的几段诗句更是让我喜出望外,激动不已。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囚窗望月》(1931)</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铁窗三尺见清光,</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岂畏乌云蔽玉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待得东风融积雪,</div></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吾长剑斩豺狼。</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注:末句后被淞沪五支队用作口令(1940年)</h5><div><br></div><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致后来者》片段(1934)</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倘若我倒在黎明之前,</div></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请用我的血写下教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农民的扁担需要钢枪相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而钢枪必须握在党的手中......”</div></div></div> 按照DeepSeek中所总结的那样,如果证实这就是当年爷爷周大根在那一时期,即使身陷囹圄,也始终坚持信仰,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与教训,这或许是唯一系统记录浦东土地革命时期斗争和早起武装斗争经验总结的狱中文献,对于研究这一时期浦东革命斗争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这些诗歌的文学价值上来衡量,可谓是开创了“浦东红色诗歌”的传统,其中的部分诗作可能被谱曲为抗日歌曲而传唱。如果这些诗作被证实就是周大根当年在狱中所写,那么这些用鲜血凝就的文字,不仅见证了一位革命者的精神世界,更为我们研究上海地区狱中斗争提供了珍贵的一手史料。但愿可以通过档案馆等能查找到当年的史料影印件。 发生在1938年12月16日的那场“汇角战斗”,想必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明白,这是在浦东大地上打响了抗战第一枪的著名战斗。这这里,来看看DeepSeek是如果叙述这一历史事件的。如果其中的一些历史细节接近真实的话,的确是有十分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尤其是其中提到了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指挥架构、战斗起因、战斗经过、战斗结果以及双方伤亡情况、历史评价和后续发展等。 在上面的“战斗经过”中,较为详尽地描写了按照时间线还原的战斗场景,直至最后壮烈牺牲及余部突围等。这或许是文学作品手法的描述,不大可能是真实的战斗经过。 这一节“战斗结果及影响”中所叙述的双方伤亡人数,尤其是我方的牺牲人数34人、受伤人数19人以及突围人数27人都是第一次看到,并且对日伪军的死伤约40人也是第一次看到,不知这些数字出自何处?待考才能予以确认。<div><br></div> 至于其中提到“汇角战斗”的意义在于迟滞了日军对浦东的“扫荡”计划、成为浦东抗战精神的象征,倒是与我们对这场战斗誉为打响了浦东抗战的第一枪有着异曲同工的效应。1939年1月8日《申报》第三版“东南战讯”栏目对此战的暗评:汇角碧血,震醒东南。<div><br></div><div>于是,我与DeepSeek继续交流,得到了以下关于当年《申报》的报道(有机会获取影印电子版作为佐证)的文字描述和背景解析、佐证材料及延伸考证和查阅建议,为我们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指了一条查询的路径。</div><div><br></div><div>原文是这样写的:“昨闻浦东沿海有激烈接触,双方伤亡颇众。乡民传称‘汇角碧血,震醒东南’,足见民心未死。” <br> ——注:未直接提及周大根姓名,但“汇角”地点及时间指向明确。</div> DeepSeek提供的这个线索,对我来说的确是蛮震撼的,对我们的红色传承事业也是一个极大地鼓舞,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大数据、大模型平台的开源,都为我们各项事业的研究与进步插上了事项梦想的翅膀,使我们在海量资料数据库中如大海捞针般地排摸的时间大为缩短,正应了那句话: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