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城墙上的弹坑,家族里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清明,总是带着几分凝重与思念,2025年03月28日晚我乘火车踏上了去襄阳古城的路,于03月29日清晨到达襄阳,在堂弟妹们的陪同下一起去祭拜我的二叔二婶。他们的音容笑貌,在岁月的长河中虽渐渐模糊,可那份亲情的温暖,却从未淡去。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为他们清扫墓碑,摆上鲜花,和堂弟妹们一起诉说着这些年生活里的琐碎与思念,泪水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p><p class="ql-block"> 祭拜结束后,堂妹们提议一起去襄阳古城墙看看。我欣然应允,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城墙,一直以来都令我心生向往。</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站在襄阳古城墙之下,仰头望去,古老的城墙巍峨耸立,斑驳的砖石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沿着台阶缓缓而上,抚摸着那些历经风雨的石头,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纹理。</p><p class="ql-block">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弹坑。那弹坑在城墙上显得格外突兀,坑洼的边缘参差不齐,周围的砖石也变得破碎不堪。就在这时,堂妹的一句话,让我的心猛地一颤:“这是1948年解放军攻打襄阳城时留下的。”</p><p class="ql-block"> 刹那间,父亲生前的话语在我耳边回响起来。他曾一脸自豪地告诉我们,解放襄阳战役是他所在部队攻打的。那时的我,只是当作一个遥远的故事来听,可如今,当这个弹坑真切地出现在眼前,一切都变得如此真实,如此震撼。</p><p class="ql-block"> 我静静地凝视着这个弹坑,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仿佛看到了父亲和他的战友们,身着朴素的军装,眼神坚定而炽热,迎着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他们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p><p class="ql-block"> 父亲从来没有详细描述过战争的残酷,只是偶尔会说起一些战友的名字,眼神中满是怀念与悲伤。我想,在那场战役里,一定有许多和父亲一样年轻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p><p class="ql-block"> 站在弹坑前,我似乎看到了父亲的身影。他在硝烟中冲锋,与战友们并肩作战,为了心中的信仰和理想,毫不退缩。那一刻,我对父亲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他身上的坚韧与担当。</p><p class="ql-block"> 堂妹们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我,她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来自历史与家族的情感冲击。我们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默默地感受着这份厚重的历史和家族传承。</p><p class="ql-block"> 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襄阳古城墙上的弹坑,不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遗迹,它更是连接我与父亲、与那段峥嵘岁月的桥梁。它让我明白,家族的故事与国家的历史是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先辈们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中,我将这段经历和心中的感悟深深地铭记在了心底。我知道,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这段历史、这份家族的记忆,都将永远在我心中熠熠生辉,激励着我勇敢前行,珍惜当下的每一刻。</p> <p class="ql-block">本文是豆包所写(略作改动),提示词是:</p><p class="ql-block"> 清明祭拜二叔二婶,顺道在堂妹们的陪同下,去襄阳古城墙看了一下。看到1948年解放军在攻打襄阳城时留下的大弹坑,父亲生前曾告诉我们,解放襄阳战役是他所在部队攻打的。请帮我写一篇文章。</p> <p class="ql-block">鲜花祭拜二叔二婶</p> <p class="ql-block"> 襄阳古城简介 </p><p class="ql-block"> 襄阳古城,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建筑防御体系的瑰宝之一。这座古城拥有2.56平方千米的围合面积,周长7331米,下辖14个社区。襄阳古城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池防御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附:襄阳城墙上的“弹坑“的牌文</p><p class="ql-block"> 古城的西北角,夫人城西侧外墙体上,有着明显的弹坑痕迹。这些弹坑是1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樊战役中留下的遗址。在中原军区刘伯承、邓小平的部署下,襄樊战役于7月6日完成对襄阳城的合围,采用了“撇山攻城”、“猛虎掏心”、“刀劈三关”的战术。其中,西关铁佛寺的突破尤为激烈。中原野战军六纵司令员王近山担当了突破西关的重任。7月15日20时20分,六纵以各种重武器轰击西门及两侧,共摧毁了西门前后及以北的5个炮楼、3个地堡,掩护工兵连续爆破4次,最后突击队采用搭人梯的办法突破了西门。战役于16日18时结束,整个西侧的城墙都处在枪林弹雨之中,弹坑就是这样形成的。</p><p class="ql-block"> 2018年,正值襄阳解放70周年,在修缮夫人城段城墙时,从弹坑中发现了两枚加衣炮弹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对那段峥嵘岁月的追忆。应广大群众强烈要求,经专家认真论证,修缮后的夫人城城墙,原样保留了弹坑这个特殊的历史见证,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的弹坑。</p> <p class="ql-block">附(百度提供):</p><p class="ql-block">襄樊战役简介</p><p class="ql-block">战役目标</p><p class="ql-block">1948年7月初,刘伯承决心乘汉水流域敌军兵力空虚之际,以第六纵队、桐柏军区主力及陕南第十二旅等发起襄樊战役。襄樊地区(含老河口)位于汉水流域的中段,地处川陕鄂的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夺得此地,不仅可以截断华中敌军与西北敌军的联系,配合华东野战军在豫东战场的作战,而且还可直接威逼武汉,进而南渡长江、西进四川。早在6月初,刘伯承就下定了襄樊战役的决心,并且把作战命令下到了各纵队。6月17日,华东野战军发动了豫东战役。为配合华野作战,刘伯承以大局为重,决定暂停襄樊战役的准备工作,急调第一、二、三、四纵队到平汉线阻击敌吴绍周兵团北援,但把六纵队放在唐河地区,以使其东可驰援平汉、南可奔袭襄樊。</p><p class="ql-block">襄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位于樊城的南面,中间隔着汉水。襄阳城依山傍水,东、北两面为汉水环抱,南面高山聋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素有“铁打的襄阳,纸糊的樊城”之说。兵家历来认为:夺襄阳必先取南山;山存则城在,山失则城亡。白崇禧曾派整编第八十五师第二十三旅驻守襄阳,康泽到任后,又加固了工事。</p><p class="ql-block">战役概况及战役结果</p><p class="ql-block">中原野战军一部及桐柏、陕南军区部队对驻守湖北襄阳、樊城地区的国民党军发动的一次歼灭作战。1948年6月下旬,国民党军为抗击华东野战军在豫东的攻势,调驻南阳、驻马店、汝南等地的胡琏、吴绍周兵团北援。汉水流域中段的襄阳、樊城、谷城、老河口等地,仅有第15绥靖区3个旅和保安团共2万余人,势孤力薄。鉴于这一有利形势,中原野战军决定以第6纵队和桐柏、陕南军区主力共14个团3万余人,夺取川陕鄂三省要冲襄阳、樊城。</p><p class="ql-block">7月2日,第6纵队和桐柏、陕南军区参战部队采取远程奔袭战术,自河南新野出发,一昼夜行军70余公里,于3日袭歼由老河口、谷城逃窜之国民党军163旅大部,并于6日从三面包围樊城,威逼襄阳。樊城守军惧歼,逃往襄阳。7日,第6纵队等部队向襄阳外围国民党守军发起攻击。激战至10日,攻占了万山、琵琶山、真武山、铁帽山等阵地,打开了自东西两面近逼城关的通路。鉴于襄阳城南山区国民党军防御阵地不易夺取,而城东、西两面防守薄弱,攻城部队采用“掏心”战术,集中主力自东、西两面突然攻城。战至13日,占领东关和西关大部。15日夜,攻城部队在炮火掩护下发起总攻,迅速突入城内,展开激烈巷战。16日,全歼襄阳守军,活捉国民党军第15绥靖区司令康泽。此役共歼灭国民党军2万余人,解放了老河口、谷城、南漳、宜城、襄阳、樊城等地。</p> <p class="ql-block"> 襄阳古城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英勇抗战精神的象征。这些弹坑,见证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也提醒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