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是我的母校,她的前身--东北实验学校创建于1949年的沈阳市,每年的5月4日为学校的建校纪念日。当时的东北实验学校与其他学校不同,它直属于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育部部长车向忱(后任辽宁省副省长)兼任该校的校长。学校从一开始就受到东北人民政府领导的关心和呵护。 (实验园里的车老像) 实验学校,顾名思义就是做教育试验的学校,是试行新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的示范性学校。学校分为中学部和中学师资部,中学部是由1948年冬接管的中山中学及六个青年中学的学生为基础,再加上新招收的一批干部及工人子弟而组成,学生人数886人。中学师资部有学员370余人,成立于9月5日,开学典礼时,东北人民政府的副主席高崇民、教育部长车向忱、副部长董纯才曾到会讲话。<br> 作为新中国最早一批成立的实验学校,学校建有学习和实验物理、化学、生物的生物馆、理化馆、实习铁工厂及藏书40000余册的图书馆,建造了学生宿舍和礼堂,从校区和硬件设施上看,在全国均属一流。 东北实验学校有许多敬业爱校、能力精湛的老师,建校伊始,各科教研室的老师们就倾注心血,克服困难,发扬创造精神,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生物科除了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各种昆虫的解剖,课余时还组织学生细致观察动物园饲养的熊、狐、猴、蛇等动物习性。在历史课学习中发动学生捐赠了历代古物430余件和历代制钱数千个,为成立学校博物馆做准备。假日里,老师们带领学生去参观博物馆,了解中国社会发展史。数学组制就各种数学模型,地理组塑制立体地图,设立沙盘,理化小组除利用各种实验仪器进行实验外,还组织学生到有关工厂,通过实地参观来巩固学习知识。他们勤恳育人、教诲有方,“为把学生培养成为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全面发展的新人而努力”工作,在所在的教学领域都赢得了学生们和教育同仁的敬重和信任。他们作为辛勤的园丁,发扬了“团结、爱校、敬业、奉献”的实验精神,为将学校办成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付出了辛勤的汗水。<br> 学校为了密切与学生家庭的联系,1950年1月15日召开了第一届家长会议,到会家长292人。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林枫、高崇民,教育部长车向忱、副部长董纯才参加会议,亲临指导。会前,由师生陪同家长参观了学生各科成绩展览和学校设施。会上,由郭明秋副校长至开幕词,车向忱部长(校长)作了重要发言,他着重指出:“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家庭访问,召开学生家长会议等方式,经常互相交换意见,是办好学校、教好学生的必要方法。”高崇民副主席讲话中提出,希望全东北的学校都来学习实验学校开家长会的好办法,把家长会议制度建立起来。大会最后由教务长方俊玞(后任第二副校长)报告了学校一年来的工作及学生在校学习的情况。会后,各班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分别举行了漫谈会,晚上举行了娱乐晚会。<br> 1950年4月,为了培养新中国的建设骨干,遵照中央人民政府规定的:创办工农速成中学,“吸收工农干部入学,在三年或四年内,使其获得中等文化程度和基本科学知识,以便升入大学深造,成为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干部和新中国建设的骨干”的方针和任务,19日,由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主办的东北实验学校附属工农速成中学正式开学。 根据《东北日报 》报道:此次招收录取的学生共计111名(男生88名,女生23名),其中大部分是由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总工会、东北人民政府及各机关选送的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年龄在20--25岁之间的最多,其中有102名共产党员、7名青年团员。参加革命年限最长的为17年(最短的为3年),有两人还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马恒昌、新中国第一代女火车司机田桂英等都曾入校学习。 东北实验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时事教育,教育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6月,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学校领导在课余时间四次作时事报告,学生听报告、上时事课、出墙报、开讲演会,爱国热情激增,300多名学生给校长写信,要求赴朝参战,还有107名学生经过招生委员会审查批准,转学到军事干部学校学习。12月,他们在全校师生的热烈欢送下,出发到军校。在抗美援朝其间,东北实验学校有40人加入了志愿军,入朝参战。 1952年5月30日上午,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和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来到沈阳,特地来到东北实验学校参观,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林枫、高崇民、车向忱、董纯才、郭明秋等始终关注着东北实验学校的发展,实验学校的同学们也将“祖国给我们的任务就是学习”的口号作为目标和动力,刻苦学习。<br> 1954年8月,东北人民政府(东北人民行政委员会)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的决定撤销,辽东、辽西两省合併为辽宁省,东北实验学校改称为“辽宁省实验中学”,继续书写着一路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