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苏中一一走进高邮历史文化

松间清泉(请勿送花)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3月29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天计划游览的景点较多,基本囊括高邮的主要历史文化遗存和人文景点。因而六点半就洗漱停当出门了。在附近饮食店简单用了早餐,便打车来到湖滨路附近的镇国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这是一座建于京杭大运河高邮段河心岛上的寺院,始于唐代僖宗年间,香火鼎盛,位列"秦邮八大古寺"之首。之后因诸多原因,镇国寺的庙宇全部损毁,唯有唐塔得以保存。1956年,大运河拓宽改道,周恩来总理批示"让道保塔"。镇国寺塔因而得以保存。原本是安排傍晚前来感受寺院晚钟的意境,后因寺院比其他景点开门迎客都早,于是便将今天的首访之地放在了镇国寺,并且我也想体验一下唐代诗人常建那“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的诗韵禅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横跨古运河的东西向石砌五孔普济桥走过,便来到坐北朝南的天王殿,与未来佛弥勒、韦陀菩萨和风调雨顺四大金刚打过招呼,从殿后来到寺院的中心,大雄宝殿供奉着释迦摩尼如来佛,宝殿两侧是十八罗汉。如来佛的身后,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大雄宝殿的前方,东西两侧分别为鼓楼、钟楼,与之并列的是五百罗汉堂;后方,是相对而立供奉文殊、普贤两位菩萨的殿堂。我知道镇国寺中除砖塔外,所有的建筑都是2005年6月重建的,因此主要的关注点还是位于寺院主体建筑后面的唐代镇国寺塔。</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一座五层四面的砖塔,因历代皆有维修,遂使砖塔具有“唐代之风骨,明代之表征”,有南方的大雁塔之誉。我走近砖塔,细细观赏古塔的外表和建筑的细部,脑海中不断涌现出历代文人骚客登临此塔,临风赋诗的景象。可惜前后塔门都已上锁,我也无法感受古人的风雅之情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香火鼎盛的镇国寺出来,在湖滨路公交站乘上游5路公交车,在琵琶社区下车。穿过昨晚走过的南门大街,来到向往已久的古盂城驿景点游览。据游客中心提供的资料,现存的盂城驿开设于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座古代驿站。据史料记载,孟城驿是中国京杭大运河边上的重要水马驿站,历代以来在邮传漕运方面功能卓越。近年来被修复、保护的孟城驿作为全国唯一的邮驿博物馆对外开放。现为世界文化遗产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AAAA 级旅游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取票进入景区,首先进入的作为通邮传令,处理公文的场所,同时也是驿站管理中心的皇华厅。高邮州官也在这里会见来往的上级官员。厅前的东厢房是驿丞的书房,西厢房是签押房。皇华厅的后面,是担负接待任务的场所驻节堂。这里是孟城驿保存明代原状最好的一进房子,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厅、梁、瓦、柱都完全保持了当年的风格,是孟城驿的精华之所在。两边均为宾客寝房,供因公务出差的过往官员下榻所用。坐在堂中的太师椅上怀了一会儿古,走进当年是驿丞接待过往官员会客厅的礼宾轩。一位带团的女导游说,北宋的王安石曾住在驿站,指导年轻诗人写诗;民族英雄岳飞、韩世忠也曾住这里指挥作战。我对此有点疑惑,这里的建筑明初才建,这些北宋名人大概率不会住在这里的驿站吧。</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盂城驿规模不小,厅堂馆舍众多。尾随旅游团队又连续游览了驿站的厨房、驿卒的馆舎等驿站附随建筑,并参观了快递文化展示馆,登上了鼓楼一览周边。在观赏了秦邮亭后,循来路乘坐公交车前往文游台。刚走出南门大街,便远远看见游5路公交车飞驰而来,我担心错过一班又要等待半小时,遂迈开双腿,往三四百米远的琵琶社区公交站飞奔而去,终于在公交车下完客即将关门之前上了车。五站后把我送到位于文游中路的文游台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游台是一座始建于太平兴国年间的高台建筑,后人围绕文游台又陆续兴建了其他建筑与园林,既用于纪念苏轼等人在此饮酒论文,也在纪念高邮籍宋代名人秦观秦少游。据乾隆《高邮州志》记载,"宋苏轼过高邮,与寓贤王巩,郡人孙觉、秦观载酒论文于此。时守以群贤毕集,颜曰'文游台',李伯时作图刻之石,以为淮埂名胜之地"。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景点包括牌坊、门厅、秦观像、古文游台、盍簪堂、泰山庙、秦观读书台、映翠园、秦观纪念馆,景区内有"鹊桥仙""山抹微云""驿梅池"等多处景观小品,整个景区现占地面积现3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正门进入,大道中间是新建的蜀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秦少游的立像,绕其身后拾阶而上,是建于明代正德十三年(1518年)的盍簪堂,堂内的东、西、北三面墙壁上镶嵌着集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秦少游、赵孟頫、董其昌等名家书法的石刻28块,具有很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盍簪堂的后面,是重檐歇山顶的主体楼,楼高二层,上下层面阔均为五开间,进深三间。文字解说言明当时四位才子贤人便是在这里的阁楼上聚会,因此这座高台建筑被称为真正的文游台。见二楼可容游客参观,便欣然登楼,见楼内有琴棋书画摆设,遂在巡观一番后,屈膝坐于古琴前,试着拨弄几下琴弦聊充风雅,倒也悠扬悦耳。眼见得登楼客人越来越多,于是收弦起身,缓步下楼。在相继游览了四贤祠、秦观读书台、秦观纪念馆、泰山庙等景点后,方辞别这组园林式古建筑,前往不远处的汪曾祺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汪曾祺纪念馆位于文游台东区的傅公桥路69 号,沿东大街步行过去大约十五分钟。在附近饭店用了午餐,便前往纪念馆入口处。先在酒吧外与持交流状的汪曾祺坐像合影,随后按要求扫码登记入内。虽是下午时分,馆内也已人气爆棚。跟随人流先参观了两个楼面共11个展厅,了解了汪曾祺的人生经历和其在文学、戏剧、书画、美食等多方面的成就,很是感佩。我读过一些汪曾祺的作品,很喜欢他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格和简洁明快、生动传神的语言。在二楼的展厅里,禁不住又站立着翻阅了几篇他的小说与散文,几乎忘了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离开纪念馆,沿佳禾路、文化宫路、府前路步行1.5公里,前往高邮州署和侵华日军在高邮的投降处。高邮州署是一处开放性免票景点,门口无人值守,仅有一名40多岁的保安在正堂前维持秩序。我从事先收集的资料得知,高邮州署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由头门、仪门、正堂等组成,为明代典型官衙建筑,兼具行政与居住功能。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修。目前遗存仅剩头门,为梁式硬山顶结构,面阔三间,装饰斗拱16朵及螭吻,两侧设八字墙。从头门进入,即为礼仪性门厅的仪门,仪门与正堂相对,中间是广场,广场中央建有碑亭,据说原本立有黄庭坚的“公生明”戒石碑,现已不存;碑往后是处理诉讼与政务的正堂 ,为州署的行政核心区域。正堂前的广场两侧分布吏舍及附属房屋,原供衙役、文书等办公居住,西侧三间展示工刑兵、东侧三间则展示吏户礼,正好对应朝廷的六部。而作为官员办公与居住区域的后堂、正衙、后楼现已不存。</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按照保安的指点,我从州署右后侧的小道穿过,来到了毗邻的侵华日军投降处旧址。现为"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纪念馆。这里原本是高邮最美丽的公园——中山公园所在地,楼台亭阁、树木葱茏。1939年10月2日日军侵占高邮后,就把高邮城内风景最好的这里拉上了铁丝网,变成了日军司令部驻地。1945年12月26日,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代表新四军在这里主持驻高邮日军受降仪式。使这一建筑具有了更深刻的历史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纪念展馆重温了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并取得伟大胜利后,我看看时间还不到下午四点,便决定趁有余日暇时前往西堤风景区游览。遂从手机地图查了距离与路线,随后沿公园路、高公桥路、运堤路、运河二桥来到湖滨路,待眼前出现上刻“中国大运河·中国明清运河高邮段古道”文字的巨石,便知道西堤风景区到了。这里是高邮湖的滨湖所在,湖面宽阔,漫无际涯,三条风帆半落的晚归渔船泊于湖中,偶尔有飞驰的摩托艇掠过湖面,给平静的高邮湖带来些许动感。湖滨的桃树开花了,虬曲的枝干探向湖面,似在对镜自怜。偶有花瓣落于浅滩,随涟漪轻轻荡漾。放眼望去,临湖的岸边已挤满了前来观赏“珠湖夕照”的游客与市民。可惜今天云层很厚,让人焦心。我也多方选择取景方位,在夕阳探出云层,向湖面洒出一片金光闪烁的琥珀色光域时,便将落帆渔船与桃花一并纳入手机镜头。直到傍晚五点半,方才辞别这美丽的湖景,步行返回2.9公里外的下榻酒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