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古称步头,亦名巴甸,位于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境内 ,地处云南昆明南部约220千米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古城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拥有众多古建筑和自然景观,如建水文庙、朝阳楼、朱家花园、双龙桥(十七孔桥)及燕子洞等。其核心区域占地面积约1.03平方千米。建水城最早为南诏时修筑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李定国攻占临安城时,南北西三城楼毁于战火,康熙四年(1665年)又复修,后再度毁损。唯有东门朝阳楼,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已近六百年历史,仍旧巍然屹立。建水县在元代就始建庙学。明洪年间建临安府学,万历所间又建建水洲儒学。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个书院。当时,有“临半榜”之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临安府就占了半数左右,堪称云南之冠,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的称誉。1994年,建水经国务院批准定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p> <p class="ql-block">建水十七孔桥,也被称为双龙桥,位于 云南省建水县城西的泸江和塌冲河交汇处 ,因两河蜿蜒如龙而得名,俗称“十七孔桥”。该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最初只修建了3个石孔,后因河水泛滥,河床不断加宽,道光十九年(1839年)续建了14孔,形成了现在的十七孔桥1。</p><p class="ql-block">建水十七孔桥桥高9米,全长148米,宽3至8米;每孔拱洞直径15米,跨径17米,成倒U型;桥身全部用青石砌成,桥中建有三层楼阁,两端各有亭阁一座。在云南古桥梁中,这座桥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是一座多孔拱形桥。</p><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不仅是重要的交通设施,还因其精湛的建筑工艺和美学价值,被誉为“滇南大观楼”。桥上建有飞檐式阁楼三座,中间一座大而壮观,两端略小,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效果。每当日出日落时分,十七个拱洞如镶嵌宝石般非常壮观。</p><p class="ql-block">1965年,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前来考察,将其列为全国大型古桥之一,遂被定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兴龙湖湿地公园</p> <p class="ql-block"> 碧色寨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滇南云贵高原,境内有石灰岩山地、高原、谷地、坝区、丘陵等地貌形态,区内降水丰沛,光照充足,年温差小,多季风,是众多旅游者和摄影家们的绝好去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03</span>年签订的《中法会订滇越铁路章程》使法国攫取了滇越铁路的修筑权和通车管理权。滇越铁路1903年动工修建,铁路穿越了云南的高山河谷,渗透了众多中国劳工的血汗,1909年通车至碧色寨,1910年全线通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蒙自因米线与滇越铁路、开埠通商等历史事件交织,成为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非遗传承 </p><p class="ql-block">王丽珠等3代非遗传承人坚守传统,同时创新配方和工艺,推动产业升级。</p><p class="ql-block">地域特色</p><p class="ql-block">融合了中原米制品与彝、苗饮食习俗,形成“食生”文化,如生鱼片、鸡胸肉等搭配。</p><p class="ql-block">蒙自米线不仅是美食,更承载着蒙自人民的生活记忆与文化传承,近年通过发展特色展区和品牌授权店,进一步走向世界舞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