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开始了。收到文件,我们的领导很敏锐,准备在教育局直属单位实行“最后一次福利分房”。<div> 当年,除了正常的分配、轮换外,还有一种“自行购房,单位补贴”的办法,即:自行在市场购房,教育局根据候选标准适当补贴,但原房不再上交。根据计算,我的购房补贴为3.6万(概数,具体记不清了),是局里最高的。那时,河埒地区的商品房大概是1000元/平方米。有个驾驶员在梁溪河边买了一套三室二厅的商品房,刚十万元,便鼓动我也购买,还带我去看了新房。</div><div> 虽然自己只要出六、七万元,但那时,等于要我“倾其所有”,我最终放弃了。因为我们副局长得了新房,让出了溪北新村的“三室一厅“,这是我多年梦寐以求的。</div><div> 溪北新村的住房是九十年代初郊区房管局开发的,一部分直接分给各机关(直属单位),区的人大主任、副区长、组织部长都住在那里,可见地段、房型都不错。那次,教育局分得三套,一套归了副局长,我自然没啥好说;一套归了育红小学的教师,她是民进,通过政协领导打招呼,我争不过,第三套本以为应该属于我,但育红的另一位教师,男方单位与教育局关系不错,又补贴了5000元,居然捷足先登!我那时郁闷了好久。后来,局长同意我在溪北新村购房,但要求“不要顶天立地”,也不买三四层(价高),我在房管局哪有这样的关系,最后不了了之。这次,当年觊觎的溪北新村房子居然空了出来,还是“三室一厅”,我当然不能放过。</div><div> 其实,我还是低估了住房改革的力度。在我让出产山的旧房后,“接盘”的老师第二年就将房子以十万元卖出!想想,假如听那位驾驶员的,用十万元买下100平米的三室二厅,第二年就可以卖掉旧房收回“成本”,还多了教育局的三万多补贴!</div><div> 虽然是73平方米的旧房,但毕竟是三室一厅,当时的欢喜还是记忆犹新的。两个女儿都上大学了,不需要那么多房间,我将一间朝南的房间改成客厅兼书房,沿北墙和东墙打了一组组合柜。这样,“三室一厅”成了“两室两厅”。厨房、卫生间小了些,就将水管接到阳台,洗衣机安在那里。我的装修,还算中规中矩的,没有用那时流行的吊顶,阳台改成了四扇雅致的移门,餐厅购买了一套“红木”餐椅。装修的预算,原来计划一万多元,实际上,不断加码,最后超过了两万……那时,我以为自己不会再搬了,这个地段太好了,离教育局也只隔一条马路。(后来,路边新开了无锡第一个“大润发”,再以后,门前的梁清路成了主干道,对面建起了万达广场,这里真的成了河埒口的核心地段)</div><div> 对住房发展,我还是缺乏远见:就在我们搬进溪北新村不久,梁溪河北,新建了一个花园式小区“红山半岛”,我们见识了新的小区环境和房型。再以后,机关不断有人购买了新建的电梯房,南北通透板式楼。这些都教人羡慕,甚至,我也动过买房的心。</div><div> 不过,我还是很喜欢在溪北新村的生活,它使我安居:我习惯在电脑桌前,完成急于上交的文字;喜欢在客厅沙发前与朋友天哪地北聊天;喜欢夫妻双双去梁溪河畔的“十里画廊”早锻炼;也喜欢下班后去大润发买菜购物。</div><div> 这套房,我一直住到2009年退休回上海。回上海后,房子又空置了七年,最后,以50万元卖出,此时,上海的房子已是天价。</div> <h5>借用网上图片,我的房型略有不同:我的卫生间、厨房在北侧。我将南侧无阳台的卧室,改成客厅兼书房。从图可以看出:餐厅很小,且四扇门占了很大空间,在这样的餐厅,放置了一张一米二的椭圆形“红木餐桌”和六张椅子,还有一个矮柜,平时只能将餐桌靠墙……</h5> <h5>我家组合柜一隅</h5> <h5>买了个“样品”电脑,在家上网</h5> <h5>我家边上,无锡第一家大润发开张,天天上班路过,那时人们说“有了大润发,你起码少了一级工资”(言天天购物)</h5> <h5>我搬进溪北新村时,哪想到马路对面将来会是万达广场</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