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书/画/孟昭文</p><p class="ql-block">文/陈碧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殷商青铜器时代,远古先民将敬畏与征服、秩序与野性熔铸于方寸之间。我们既要驾驭科技的锋芒,又要守护灵魂的温度。是今天人类面对人工智能时的精神图景。当数字洪流席卷而来的时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恰如一盏明灯,照亮人类在智能时代的精神归途。</p> <p class="ql-block"> 儒家传统中的"仁者爱人"思想,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困境提供了解决方案。孔子曾言"人而不仁,如礼何",这种将道德视为文明根基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愈发珍贵。北京协和医院运用AI辅助诊疗时,医生们始终保持着"医者父母心"的传统,用仁爱之心调和科技的温度。人性本真与智能技术在相互映照中共生。</p> <p class="ql-block"> 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揭示了科技与人性的平衡之道。庄子寓言中"机械必有机心"的警示,在自动化生产线遍布的今天更显深刻。苏州园林的造园师们借助参数化设计优化布局时,仍遵循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古训。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是技术应用中守住天人合一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禅宗"明心见性"的修行,为数字时代的灵魂安顿指明方向。六祖惠能"菩提本无树"的偈语,道破了超越物质羁绊的觉悟。当教育改革遇上琴棋书画,当应试教育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孩子们获得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澄怀观道"的传统审美体验。正如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哲思,提醒我们在数据洪流中保持内心的澄明。</p> <p class="ql-block"> 眺望未来,五千年文明积淀告诉我们:真正的进步从不是非此即彼的取舍。智能时代的文明进阶需要将科技理性与人性光辉熔于一炉。算法的精确与仁爱的温度交织,数据的严谨与诗意的灵动共鸣,人类才能在守护本真中开创文明新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