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揽胜一日游

洣北散人

<p class="ql-block">  3月下旬,正逢春风送暖,艳阳高照,百花争艳的时节,我们老中青三结合的九人队伍,相约前往苏北和皖南几个地方旅游。</p> <p class="ql-block">  3月20日,我们从衡阳乘高铁到达江苏省镇江市下属的丹阳市,并在丹阳市金陵(丹阳)饭店住了四个晚上。以此为驻地,早出晚归,分别游览了镇江、无锡、扬州三地的一些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们下榻的金陵(丹阳)饭店。</p> <p class="ql-block">  20日晚上,大家欣赏丹阳夜景,并在金陵(丹阳)饭店门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3月21日早饭后,我们从丹阳出发,乘车前往历史文化名城镇江游览。</p> <p class="ql-block">  在旅游车上,导游热情而又熟练地向我们介绍镇江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景点。</p> <p class="ql-block">  在镇江,我们着重游览了金山寺、西津渡、焦山等3处景区。</p><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游览闻名天下的金山。金山风景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它是“京口三山”(指位于镇江市的三座著名山峰金山‌、‌焦山‌和‌北固山‌)之首。位于镇江市区西北部,有44米高, 520米周长,原是长江中的一个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有江心一朵"芙蓉"之美称。又<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天下第一江山。</span>宋朝沈括的"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南江北镜里天"的诗句,就是对当年金山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在短短的200多年时间里,由于长江北移,致使金山与南岸陸地连为一体,成了一个半岛,金山周边形成一个城中湖金山湖。金山湖是国内最年轻的城中湖,水面面积为8.8平方公里,名列全国第七‌。</p> <p class="ql-block">  历史悠久的金山寺,别名江天寺、江天禅寺,曾用名泽心寺、龙游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金山路62号,地处镇江市区西北,坐落在金山之上、金山公园内,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寺。金山寺始建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约1600余年历史‌。魏晋南朝天监四年(505年),梁武帝于寺内创中国佛教举行水陆法会之始。唐大中年间时,唐宣宗敕令寺院更名为“金山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帝游至金山,将寺名改为“江天寺”,题赐“江天禅寺”匾额,但民间仍称之为金山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寺内发生火灾,大雄宝殿和藏经楼被烧毁。1949年后,金山寺几经整修,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香火断灭。1978年,慈舟法师重返金山寺,寺院终重新开放。金山寺主要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等。1983年,金山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2006年,金山寺水陆法会被批准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金山寺成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1月,金山寺水陆法会仪式音乐被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  这是金山山门。金山山门,坐东朝西,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四柱三门,建于民国初年。正中高悬寺额,上书“江天禅寺”四字,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十月游览金山时命名、提写。山门巍然挺立,气象森严,两只明代石狮雄踞两旁。</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这里上金山寺。</p> <p class="ql-block">  这是金山寺全景图。金山寺建筑风格独特,依山而造,殿宇厅堂,亭台楼阁,椽木栋接,<span style="font-size:18px;">幢幢相衔,层层叠叠,鳞次栉比,</span>丹辉碧映。加上慈寿塔耸立于金山之巅,拔地而起,突兀云天,使整个金山仿佛就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寺庙,山与寺浑然一体,呈现出“金山寺裹山,见寺,见塔,不见山”之奇观,构成了一种金碧辉煌"寺裹山"的独特风貌。</p><p class="ql-block"> 金山寺的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其中大雄宝殿周围环绕着雕花白石柱,金色琉璃瓦覆顶,显得格外气派。寺庙的最高处是慈寿塔,始建于南朝齐、梁时代,塔高七层,是登高远眺的好去处。在慈寿塔附近,还有观音阁,虽然其中所藏的金山镇山之宝如周鼎、东汉铜鼓等并不对普通游客开放,但阁中陈列的菩萨塑像同样值得一看。</p><p class="ql-block"> 金山寺不仅是一处宗教圣地,也是许多民间故事的发生地,如家喻户晓的“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故事就与此有关。此外,金山寺还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p> <p class="ql-block">  这是金山寺内大雄宝殿,供奉如来佛祖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 站在这里往上看,只见金山寺整体处于山坡上,分层筑台,山与寺浑然一体,呈现出“金山寺裹山,见寺见塔不见山”之风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金山寺“大雄宝殿”背后屋檐下,有金光闪闪五个大字“度一切苦厄”。</span>“度一切苦厄”这句话常见于佛教经典《心经》,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中,它寓意着通过深入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达到“照见五蕴皆空”的境界,从而超脱一切痛苦和灾厄。这句话并非特指某一寺庙的专属,而是佛教文化中的一种普遍理念,被众多寺庙所引用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  金山寺大雄宝殿背面屋顶上有一面大型凸形镜,镜面反映出一幅金山寺全景图,惟妙惟肖,甚是神奇,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这是金山寺的登圆通路。登圆通道是通往慈寿塔的主要路径,游客可以通过这条路到达慈寿塔的顶部,欣赏到美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从这里下去是法海洞。法海洞‌,又名裴公洞,位于镇江金山寺塔西下侧的悬崖上。法海洞是法海和尚裴头陀苦修之处。法海和尚,俗姓裴,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因父亲笃信佛教,便送子出家,取名法海。法海在江西庐山学道修禅后,顺江东下,来到镇江金山,那时山上寺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法海斗败白蟒,驱蟒入海后便住在洞中,苦修并开山种田,历经千辛万苦创建了金山寺。‌</p><p class="ql-block"> 法海洞的历史背景深厚,法海和尚在此苦修,并开山种田、艰苦振寺,为创建金山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然而,在《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寺”的神话故事中,法海被描绘成阻碍破坏一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罪魁祸首,深遭世人谴责。但实际上,法海在历史上是一位苦行得道、深受地方民众敬仰的高僧。</p><p class="ql-block"> 如今,法海洞已成为镇江市5A级风景区的一部分,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洞口横额上写着“古法海洞”,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游客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这尊塑像,感受法海和尚当年的修行精神和坚定信念。</p> <p class="ql-block">  法海洞内供奉着法海和尚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  在通向慈寿塔的通道上,游人众多,人流如潮。</p> <p class="ql-block">  金山寺著名的慈寿塔‌。这座塔矗立于金山的西北峰,塔高30米,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齐梁时期。宋哲宗元符末年,宰相曾布在金山寺超荐其母,在南北半山各建一塔,分别命名为“荐慈塔”和“荐寿塔”。明初,双塔倒塌,后在光绪年间重建,适逢慈禧太后60寿辰,故取名慈寿塔。‌慈寿塔为砖木结构,八面七级,内有旋式木梯,外有栏杆相倚,每层风光各异,登塔可凭栏眺望江天市廛的美景。此外,塔外花墙上刻有“天地同庚”四个大字,传说是清代光绪年间一位八岁儿童李远安所写,为慈禧太后祝寿而作。</p> <p class="ql-block">  登上金山之巅,更感慈寿塔巍峨高耸,直刺苍穹,雄伟而不失秀丽。远处的长江和金山湖与之遥相呼应,浑然一体,构成一幅壮美山水人文画面,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这位先生在这里取景拍照。</p> <p class="ql-block">  在慈寿塔前照个相。</p> <p class="ql-block">  这是江天一览碑‌,位于江苏镇江金山寺的山顶上,是康熙皇帝的御笔亲书。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陪同母亲游览金山寺时,题写了“江天一览”四个大字,寓意站在金山之顶,可以饱览长江的美景。后来,这些字被刻在石碑上,放置在亭内,亭子也因此得名“江天一览亭”‌</p><p class="ql-block">关于“江天一览”的书写过程,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康熙皇帝在写到“览”字时突然忘记了怎么写,这时他身边的一个大学士为了讨好皇帝,故意装作扑上去说:“臣今见驾”。繁体字的览字,正是“臣、今、見”三字组成,康熙皇帝因此得到了灵感,写下了“览”字‌。</p><p class="ql-block"> 江天一览亭不仅是一个观景的好地方,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亭子位于金山寺的最高处,游客可以登高远眺,尽览江天美景。亭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经过多次重建和修缮,至今仍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大家驻足观看康熙御笔所题“江天一览”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时隔200多年,仍感帝王威严袭人。</p> <p class="ql-block">  在镇江金山寺,山顶挂着红绸是一种传统的祈福方式。游客可以在寺庙前双手合十,将新年的愿望诉说,或者在古树下系上祈福丝带,红绸飘荡,承载着对家人、朋友和自己的美好期许,愿新的一年平安顺遂、万事胜意‌。此外,这些红绸也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使得整个景区更加张灯结彩、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p> <p class="ql-block">  置身金山之巅,万千景色扑面而来,顿觉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站在金山之颠遥望,远处长江中的焦山及万佛塔隐约可见。</p> <p class="ql-block">  俯瞰金山下的金山湖,呈现在眼前的是山水相依,交相辉映,山因湖增秀色,湖因山添壮美。好一处名山秀水浑然天成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  此处为七峰阁,又名七峰亭。位于金山西侧的金鳌岭上。为纪念爱国将领岳飞和高僧道月而建。</p><p class="ql-block"> 相传本山方丈道月和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祥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故事大意是:南宋名将岳飞被秦桧用十二道金牌召回京城临安时,岳飞路过镇江,拜访金山寺道月禅师云:“昨夜营宿瓜洲时,梦见两条狗讲话之事,未知此行吉凶如何?”道月回答:"二犬对言,是一狱字,此去恐怕有牢狱之灾,务必谨慎。”临别时,道月赠诗曰:“风波亭下浪滔滔,千万留心把舵牢!谨备同舟人意歹,将身推落在波涛。"岳飞到了临安后,果然被秦桧害死在杭州风波亭下。岳飞在被害前叹息:“悔不听道月之言。”秦桧得知,即令何立拘捕道月。何立到了金山,道月正在堂上说法,口中念念有词:“吾年四十九,是非终日有,不为自己身,只为多开口。何立自南来,我向西方走,不是佛力大,几乎落人手。”说罢,就地坐化而逝。秦桧未拿到道月,又听说金山有七峰岭,是一风水宝地,每代出高僧。盛怒之下,遂派人将七峰岭削平。后人为了纪念爱国忠臣岳飞和爱国僧人道月而在此建阁,名曰七峰阁。之后屡经兴废,改建为七峰亭。现今这座亭仍旧屹立。古代名人沈括、米芾、王安石等都曾在此留下墨宝。</p> <p class="ql-block">  此处是金山寺一处侧门。门楣上牌匾 “慈心照世”四个金色大字分外醒目,两边对联“慈悲应生随缘化众硕德丰功留大地,舟以载物因圆果满上品竞界趋圣天”,极具意境。此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乃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四大名寺之一,步入金山寺,便可见“慈心照世”、“度一切苦厄”、“生欢喜心”等富有哲理的题词,跃然牌匾之上,令人心生向往,仿佛能照见众生之心,慈悲为怀,广度有情。</p> <p class="ql-block">  大家纷纷在“慈心照世”牌匾前照相留念。</p> <p class="ql-block">  从金山下来,在五彩缤纷的寺区花径上行走,大家喜笑颜开,轻松而又惬意。</p> <p class="ql-block">  这位女士好有礼貌,向摄影者示意致谢。</p> <p class="ql-block">  挥手之际,仪态万方,尽显高贵典雅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  路边的鲜花多艳丽!老夫我不识此花,一位同行的爱花识花的刘先生告诉我,这是海棠花。让我长见识了。</p><p class="ql-block"> 看到盛开的海赏花,不由得想起苏轼调侃张先八十岁时迎娶十八岁小妾而作的一首七言绝句<span style="font-size:18px;">《戏赠张先》,</span>全诗如下:‌</p><p class="ql-block">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p><p class="ql-block">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以幽默的笔触描绘了老夫少妻的场景,其中“一树梨花压海棠”用梨花比喻白发苍苍的张先,海棠则象征年轻貌美的新娘,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年龄悬殊的婚姻。</p> <p class="ql-block">  可能是由于时间关系,还有很多金山寺景点,导游都没带我们去看。如白娘子与法海和尚斗法时“水漫金山”的出水处龙井,康熙和乾隆皇帝下江南登金山的御码头,存有四大镇寺之宝的金山文化博物园等等,只能算是留下遗憾,等待以后有机会再来金山了!</p> <p class="ql-block">  结束了金山寺的参观游览,紧接我们又游览镇江的古渡口“西津渡”。</p><p class="ql-block"> 西津渡,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主城西北部的云台山麓,<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span>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一条长约800多米的古街,街区总面积约6公顷,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被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西津渡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始创于三国时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国时叫“蒜山渡”,因为那时的云台山就叫“蒜山”。</span>六朝时期渡口航线已经固定在京口(今镇江)和广陵(今扬州)之间。自唐代起具有完备渡口功能,<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代曾名“金陵渡”,因为那时的镇江就叫“金陵”。到了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它与江北扬州的瓜洲渡,组成南北渡江的两大码头。</span></p><p class="ql-block">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内有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8个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要景点有昭关石塔、英国领事馆旧址、救生会、观音洞等历史文化遗存。西津渡保存着自唐朝以来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成片的传统民居,是中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渡历史街区。2001年,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荣获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2011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23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按照《旅游休闲街区等级划分》行业标准及细则,根据工作安排,经评审,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纳入新一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p> <p class="ql-block">  景区入口处有一巨石,上镌刻“西津渡”三个红色大字,给人一种浓郁的历史厚重感。</p><p class="ql-block"> 大家分别在此照相。</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九位游伴,在这里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进入西津渡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津渡清代码头遗址”。码头遗址用玻璃掩盖和保护着,游人可在四周木板道上近距离观看。</p> <p class="ql-block">  这是“西津渡”地下遗址全貌。可惜玻璃反光,拍摄效果不理想。</p><p class="ql-block"> 北宋熙宁元年 (1068) 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坐船北上,当他抵达江对岸的扬州瓜洲渡口时,即景抒情,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泊船瓜州》诗:“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的船到了江北,却对隔江相望的江南生出感触,诗中所描绘的江南春意,足见王安石对当时镇江西津渡之恋恋不舍。</p> <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游览云台山下面的古渡景点。</p> <p class="ql-block">  站在云台山下,仰望云台山之巅,云台阁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处雕塑像,一壮汉手推独轮车,沿着石板上的车轮痕道,往西津渡古街运送货物。雕塑像惟妙惟肖,再现当年古渡的运输情景。</p> <p class="ql-block">  夫妻俩在街口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座古戏台,可能是仿古建筑,但依山凌水,古色古香,很有韵味。</p> <p class="ql-block">  三位资深美女在古戏台前合影,表达出姐妹情深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夫妻俩在这里合影,伉俪情深,妇唱夫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幸福美满!</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棵奇形怪状的松树,树根深扎石缝之中,树干迂回曲折,几弯几曲,畸形生长,如巨蟒出洞,又似苍龙凌空。真佩服造物主的神奇,也惊叹松树百折不挠的顽强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个花园式小广场,广场中心处有座古老形态的喷泉,广场四周育有奇花异草,有人工打造了春夏秋冬四时景观,很具吸引力。</p> <p class="ql-block">  这是百花竞艳,万紫千红的“春”。</p> <p class="ql-block">  这位先生在满园春色中照了个相。看来,世人谁不惜春光?!</p> <p class="ql-block">  这是荷花盛开,万木争荣的“夏”。</p> <p class="ql-block">  这是霜叶红似火,大雁向南飞的“秋”。</p> <p class="ql-block">  这是瑞雪纷飞,银装素裹的“冬”。</p> <p class="ql-block">  冬景处的坐椅上有行字:“百年修得同船渡”。其实还有句潜台词:“千年修得共枕眠”。此生有缘,才成夫妻。几对夫妇在这里合影留念。以记此行,以慰此生!</p><p class="ql-block"> 瞧瞧这两位,神采飞扬,气质非凡,福气满满!</p> <p class="ql-block">  金童玉女,郎才女貌。美女网名叫“小龙女”,男的应该叫什么?你懂的!</p> <p class="ql-block">  这两位正襟危坐,庄重典雅。但面容中透着满满的幸福感!</p> <p class="ql-block">  从这个广场之侧,我们拾级而上,到云台山上的天津渡古街游览。</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幢楼房,是英国领事馆的旧址。</p> <p class="ql-block">  西津渡英国领事馆旧址位于江苏省镇江市西津渡古街五十三坡上,是镇江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该建筑群始建于1864年,因1888年镇江人民反抗英国巡捕暴行而被焚毁,后于1889年重建,1890年竣工。1996年,该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镇江市博物馆馆址。</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一拱门,上书“同豋觉路”。</p> <p class="ql-block">  从同豋觉路过去,就是昭关石塔。镇江西津渡的昭关石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喇嘛塔式过街石塔,位于云台山上,是西津渡古街入口的标志性建筑。这座石塔建于元末明初,由刘高始建于元至元年间,并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竣工。明万历十年(1582年),镇江知府王事圣等人对石塔进行了重修。由于石塔东西两面的门洞额石上刻有“昭关”二字,因此得名昭关石塔。</p><p class="ql-block"> 昭关石塔的建筑特色鲜明,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和塔顶五部分。全塔东西长3.80米,南北宽3.20米,高4.69米。塔座由两个相同的须弥座叠成,横跨在狭窄的古老街道上,行人可以从下方通过。塔身呈扁鼓形,再加个覆莲圆座,上有十三圈带形浮雕,象征十三层天,还刻有佛八宝的法轮纹饰和圆形仰莲小座。塔顶呈瓶状,并用梵文刻有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p><p class="ql-block"> 昭关石塔的历史故事也颇具传奇色彩。据说它是为了遏制镇江水灾而建造的。西津渡是苏南通往苏北的重要渡口,但由于长江至此江面变得狭窄,水流湍急,加之金山其时仍屹立江心,当上流泛涨时,山水相搏,漩而为涡,故渡口常有覆溺之忠。有疾于此,地方政府遂在此地构建了过街石塔。据佛经解释,人从塔下经过便是礼佛,这也是元朝人建造昭关古塔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昭关石塔不仅是全国文保单位,而且小山坡上还有一座“救生会”,是中国大地上较早的水上救援团体的办事处。这座建筑目前是省文保单位,作为水上救援博物馆使用。</p> <p class="ql-block">  西津渡救生会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水上救援机构之一,起源于宋代,鼎盛于清代,主要从事江上救生和沉船打捞等慈善活动。</p><p class="ql-block"> 据资料记载, 西津渡救生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宋代乾道年间,镇江郡守蔡洸在西津渡设立了兼具官渡与救生性质的水上机构,并限定载客人数,以确保渡江安全。到了清代,救生会进一步发展,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京口蒋元鼐等人发起成立了“京口救生会”,专门从事打捞沉船和江上救生事宜。</p><p class="ql-block"> 救生会是一个社会慈善机构,其船只漆成红色,俗称“红船”,桅杆上挂有虎头牌,象征奉旨救人。船上配备铜锣,一旦敲响,任何人不得阻挡,以确保救援行动顺利进行。救生会的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江西、湖北、安徽等地纷纷仿效,打造救生红船。</p> <p class="ql-block">  西津渡救生会不仅是中国古代水上救援的典范,也是镇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西津渡作为漕运咽喉和军事要地的历史地位。2001年,救生会遗址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优秀遗产保护奖,进一步彰显了其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30日,京口救生会在镇江正式复会,标志着这一古老慈善机构的现代延续。西津渡上的“慈航”仍在继续,为现代水上安全事业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西津渡救生会的历史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水上救援技术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互助互济的传统美德。西津渡救生会的遗址和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国镇江救生会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博物馆展示的救生用的红船。</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还展示了一些文献资料和实物。</p> <p class="ql-block">  这里展示了“扬子江救生船歌”,还真是别开生面!</p> <p class="ql-block">  救生会入门处有一亭子,亭子内有三座雕塑像,一位老者端坐正中,两位随从伺立两侧,似乎是在研究救生会的有关事宜。</p> <p class="ql-block">  这是西津渡古街上的观音洞。西津渡观音洞始建于宋代,后因战火屡废屡兴,现存的建筑为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建,清同治元年(1862年)立“重修观音洞记”碑石。观音洞依山而建,洞寺一体,洞即是寺,寺就是洞,堪称一奇。洞内供奉的观音菩萨像背山面江,坐南朝北,被称为“倒坐观音”,与一般佛像的坐北朝南不同。</p><p class="ql-block"> 观音洞不仅是佛教信仰的场所,也是西津渡渡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洞内展示了观音菩萨的历史、教化故事及与道教、民间信仰的关系,通过浮雕、木雕、铜雕等多种形式,全面介绍观音文化。洞内还设有观音文化展示馆,利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再现观音菩萨在西津渡江面上救生的场景,增加了游客的互动体验。</p> <p class="ql-block">  这是观音洞内供奉的观音石像,生动体现了观音菩萨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共渡慈航”是西津渡古街上的一个重要景点,其由来与西津渡的救生会密切相关。西津渡古街由东向西四道券门石额上的题刻分别是“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层峦耸翠”,这些题刻不仅反映了古街的历史文化,也体现了宗教与世俗的和谐交融‌。古街上还有唐代码头、宋代街道、元代石塔、明代酒肆、清代救生会以及近代外国领事馆等历史遗迹,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这是西津渡古街张祜铜像。唐朝诗人张祜夜宿镇江西津古渡小山楼,而那首《题金陵津渡》,就是他在此登楼眺望长江,思绪游动,信而走笔的七绝:“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p> <p class="ql-block">  张祜的狂草家龙飞凤舞,不查阅资料,还真的很难辨认。</p> <p class="ql-block">  这座拱门上书“层峦耸翠”,很有意境。出了这道门,我们逐步从西津渡古街往山下走。</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临江码头边“待渡亭”。早先的西津渡古街,长仅为五百米。清代时,在古街临江的码头边,建有“待渡亭”,南来北往的客官上船前,或下船后,均可到“待渡亭”稍作休息。据说当年的乾隆皇帝从江南准备坐船渡江回京,在“待渡亭”休息时,当地的幕僚生怕皇帝坐着无聊,便在“待渡亭”下,预先用大网圈了一大堆鱼,供皇帝垂钓。那天,连乾隆皇帝都惊诧自己的手气怎么会如此好,就见一条又一条大鱼被钓了上来。</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待渡亭下,已无停船码头,不见长江踪影,沧海桑田,山河尚且演转变迁,何况百年人生?世上哪有什么永恒,世人何必那么执着?!</p> <p class="ql-block">  从这里下去,就是西津渡小码头街。</p> <p class="ql-block">  俯瞰小码头街,红色灯笼高高悬挂,街边古建筑群古色古香,坐落有致,游人川流不息。一派古朴,一片繁华!</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这里离开西津渡景区,前往下一个游览地,焦山景区。</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金山游轮码头等候,准备乘船前往长江中的焦山岛。</p> <p class="ql-block">  我们即将乘坐焦山8号船登焦山。</p><p class="ql-block"> 焦山风景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的东北面,是镇江三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焦山风景区拥有定慧寺、焦山碑林、吸江楼、别峰庵、古炮台等景点。是以碑刻文化、“江中浮玉”、寺观园林等为景观特色的景区。焦山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被誉为“书法之山”,焦山的寺庙建筑藏在古柏翠松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山裹寺”景观。</p><p class="ql-block"> 2012年,焦山与金山、北固山共同组成的镇江三山风景名胜区,被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中国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随着游轮乘风破浪,焦山万佛塔已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焦山胜景牌坊处下船登岛,进入焦山。</p><p class="ql-block"> 焦山风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的东北面,是万里长江中唯一的一座四面环水可供游人观光探幽的岛屿。焦山系“京口三山”名胜之一,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因碧波环抱,林木蓊郁,绿草如茵,满山苍翠,宛然碧玉浮江,故又有“浮玉山”之美誉。它是万里长江中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园”之喻。游人身临其境,确有“砥柱中流”之感,好似登上普陀仙岛,赢得中外游人慕名而至。焦山的寺庙、楼阁等名胜古迹颇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荫云林丛中,故有“山裹寺”之谚。</p><p class="ql-block"> 焦山之所以享誉中外,其一是因为焦山耸峙于江心,犹为“中流砥柱”、“镇江之石”,气势磅礴;加上山寺隐约,林木苍翠,水域广阔,环境幽美,宛若人间仙岛在水中缥缈。</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焦山的神仙就是东汉隐士焦光。东汉末年,名士焦光游历大江南北,当他来到焦山之时,被这人间仙境所吸引,便在此结庐隐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采药炼丹,济世救贫,并留下许多民间传说故事。当时的皇帝闻其贤,三下诏书请其出山做官,均被他以年老体弱等方式婉拒了,后人为纪念他而将他隐居的山洞改成三诏洞,山名改为焦山。</p> <p class="ql-block">  三位美女在焦山胜景牌坊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镇江焦山风景区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闻名,其主要景点有:定慧寺,焦山碑林‌,<span style="font-size:18px;">乾隆行宫‌,</span>古炮台‌,吸江楼‌,别峰庵‌,三诏洞‌,万佛塔‌,华严阁‌,摩崖石刻‌等十处景点。这些景点共同构成了焦山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访。</p> <p class="ql-block">  这是焦山定慧寺全景。焦山定慧寺,又称普济禅院、普济寺、焦山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东吴路83号焦山风景区,是中国江南地区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宗教价值。 ‌</p><p class="ql-block">‌ 焦山定慧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初名普济寺,后历经多次更名,宋代称普济禅院,元代改为焦山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南巡时赐名“定慧寺”,并亲题匾额,沿用至今。寺庙在历史上多次毁于火灾或战乱,但均得以重建。例如,明宣德年间觉初和尚重建大雄宝殿,清同治五年(1866年)大须和尚重建藏经楼,2021年至2023年完成大雄宝殿的全面修缮。</p><p class="ql-block">‌ 定慧寺保持了明代的建筑风格,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华严阁等,古朴典雅,错落有致。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背后为根据《华严经》“善财五十三参”塑造的海岛图,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 定慧寺被誉为“十方丛林”和“历代祖庭”,在佛教禅寺庙中具有显赫地位,是华严道场,被佛教界称为“教下”。焦山定慧寺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研究镇江明清时期宗教建筑的重要实物,其历史沉淀和建筑艺术令人叹为观止,是佛教信仰者和文化爱好者心驰神往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夫妻俩以定慧寺为背景,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这是定慧寺的正面图。</p> <p class="ql-block">  这是清康熙帝赐名并御笔亲题“焦山定慧寺”匾额。</p> <p class="ql-block">  这是焦山定慧寺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为单檐歇山造,面阔五间19米,进深18米,高约12米。四周檐柱均为抹角石柱,檐下布列象鼻昂枫拱十字牌科。扁作四界梁,脊桁饰山雾云,雕仙鹤流云。轩梁扁作,结构完整。戗脊上翘,垂脊上刻有四尊天神雕像。殿前古银杏两株并峙,树龄200余年,夏日浓荫如幄。</p><p class="ql-block"> ‌焦山定慧寺大雄宝殿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大雄宝殿是佛教寺庙中的重要建筑,通常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象征着智慧和慈悲。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则是佛教中重要的菩萨,药师佛象征着消灾延寿,阿弥陀佛则象征着往生极乐世界‌。</p> <p class="ql-block">  位于定慧寺东侧的乾隆行宫,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内有蝴蝶厅、北极阁、黄叶楼等建筑,庭院环境幽雅,四季皆景。</p> <p class="ql-block">  这是焦山茗山法师纪念堂。据资料显示,茗山法师,俗家姓钱,名延龄,江苏省盐城县人,西元一九一四年(民国三年)出生。他自幼随母信佛,十九岁在家乡寺庙剃度出家,二十岁到镇江焦山定慧寺受具足戒,正遇上定慧寺开办焦山佛学院,茗山於当年秋天考入佛学院第一届肄业,时为一九三三年。在佛学院三年毕业,一九三六年负笈武昌,考入太虚大师所设立的武昌世界佛学苑研究班深造;一九三七年,日本侵华战争开始,一九三八年佛学苑受战事影响而停办。</p><p class="ql-block"> 茗山法师在湖南南岳、衡阳、耒阳、祁阳、宁乡以及长沙等地,办理佛教会会务,创办佛学讲习所,及出任过衡阳、来阳、宁乡一带的寺院的住持。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四六年初夏茗山法师返回焦山定慧寺,担任焦山定慧寺监院,兼佛学院教务主任,主编院刊《中流》月刊;《中流》月刊发行及于日本及东南亚一带,影响颇大。一九四七年春,茗山法师出席中国佛教会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佛教会理事。茗山法师仍驻镇江焦山,一九五一年出任定慧寺第九十八代方丈。是时政府的政策,寺庙田地收归国有,出家人都要劳动生产。茗山法师为配合政策,率领常住在保留地上耕田种树,名之曰“农禅合一”,事实上是以做工换取口粮。</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寺庙关闭,僧尼都要离开寺院,遣回原籍,下放农村劳动改造。茗山法师已年近六十,照样也要下乡工作。落实宗教政策,开放重点寺院。茗山法师被宗教部门召回焦山,要他在定慧寺继续担任方丈,至此老法师才重予恢复了出家人的身分,负起了修缮定慧寺、建设焦山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茗山老法师是一位杰出的僧教育家,他有多年主持佛学院的经验,一九八二年六月,受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的委派,到南京栖霞寺筹办“中国佛教协会栖霞山僧伽培训班”。老法师组织教学人员,制定教学计划,同年十月底招生开课。培训班由赵朴初居士兼任主任,年近古稀的茗山法师为第一副主任,并主持日常教学工作。</p><p class="ql-block"> 茗山法师以焦山定慧寺方丈的身分,兼任南京栖霞山寺方丈,晋山典礼与僧伽培训班开学典礼同时举行,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及副会长正果法师等,都由北京赶来参加此一盛典。培训班第一期招生一八五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寺院。学僧们经过一年的培训,学到了佛教基本知识、及寺庙的管理能力。</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三年,老法师奉到中国佛教协会指示,在培训班的基础上,开始筹办“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佛学分院翌年正式招生,学制二年,仍由赵朴初居士兼任院长,茗山法师出任第一副院长,主持学院日常工作。以后十余年间,栖霞山分院共毕业学僧数百人,在各地寺院中担任住持、监院、或知客等职务。有的担任省级和市级佛教协会的负责人;有的进入北京中国佛学院继续深造,也有应邀赴海外寺院担任要职者。</p><p class="ql-block"> 茗山老法师先后出国访问过香港、泰国、美国、台湾、斯里兰卡、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他于一九八一年春应邀赴港讲经,听众逾千,座无虚席。</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九年,茗山法师参加“中国佛教协会赴美国弘法团”,到美国三藩市万佛城,参加了三坛大戒传戒法会,参观并访问了洛杉矶的西来寺等寺院。</p><p class="ql-block">一九九四年春夏间,八十一岁的茗山法师到台湾讲经、传戒、达五十三天;他在台湾看望了阔别了五十七载,早年在武昌的世界佛学苑研究班的老学长,高龄八十九岁的印顺法师。</p><p class="ql-block"> 茗山老法师到斯里兰卡参观访问,受到该国总统的接见。同年十二月,老法师应邀到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开讲《阿弥陀经》。</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六年春夏间出访日本,到东京、大阪、名古屋等七座城市参观了十三处寺庙,受到隆重接待。同年十二月,再次受请飞抵新加坡,为该国广大佛教徒、居士开讲《华严经》二十余日,在新加坡再次引起了轰动。</p><p class="ql-block"> 茗山法师于一九八〇年冬,当选为中国佛协常务理事;一九九三年秋,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一九九四年六月,当选为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p><p class="ql-block">法师晚年,除了担任定慧寺、栖霞寺两大名刹方丈外,还兼任著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隆昌寺的方丈。</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二年,法师不顾年迈体弱,九月十二日至十月五日,在隆昌寺恢复中断了三十五年的传戒大典,戒子近千人,老法师担任得戒和尚。</p> <p class="ql-block">  这是驰名中外的焦山碑林。焦山碑林,位于江苏省镇江市镇江三山风景名胜区焦山风景区内,由摩崖石刻与碑林组成。焦山碑林源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钱彦远所建的宝墨亭。明代,扩建为宝墨轩,自清以来,蜚声江左,但屡遭毁坏。新中国成立时,已是环堵萧然。 1960年镇江市政府为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征集四乡刻石,建立焦山碑林。1962年,镇江市人民政府为加强对碑刻的保护,弘扬珍贵的传统文化,将毁弃的鹤林寺“古墨林”全部碑刻和东郊大港华阳观唐代《魏法师碑》及散落于市郊的碑刻移至焦山,共收集流散碑刻265方,在宝墨轩、香林庵、槐阴精舍等旧址建立焦山碑林,又将《瘗鹤铭》残石从焦山定慧寺迁入碑林,并专门立亭庇覆。1988年,当地对焦山碑林进行了扩建整修。 2002年投资400万,对焦山碑林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工程。现占地面积为7000多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1988年1月13日,焦山碑林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焦山碑林中著名的魏法师碑。焦山魏法师碑‌,全称《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立于唐仪凤二年(677年)十一月十五日,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江苏境内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初唐碑刻之一‌。魏法师碑通高242厘米,宽87厘米,由中书右史兼崇文馆学士安定胡楚宾撰文、清河张德言书写、东海徐秀昉镌刻、石匠满通凿造‌。该碑反映了唐初道教的重要地位,结字疏朗,方整有致,用笔沉着厚重,兼具虞世南的内含刚柔和褚遂良的清灵隽秀,被誉为“初唐妙品”‌。</p><p class="ql-block"> 魏法师名降,字道崇,任城人,享年82岁。此碑不仅记录了魏法师的生平事迹,还为我们研究初唐的政治文化、宗教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清代金石家叶昌炽称之为“初唐妙品”,进一步凸显了其在书法艺术上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焦山碑林中的御碑亭,是一座木结构的古式方亭,上盖琉璃瓦,亭中竖立一块石碑,上面刻有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刻有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这座碑亭因是皇帝手书刻碑建亭,故称“御碑亭”。碑文内容涉及乾隆对金山和焦山风景的比较,认为焦山在山水本色上更胜一筹‌。御碑亭不仅是书法爱好者的朝圣地,还展示了乾隆皇帝的书法才华。碑文内容丰富,字迹清晰、工整秀丽,展示了乾隆的行书风格‌。此外,碑亭周围的环境也极具江南古典园林的诗意和韵味,庭院错落、回廊曲径、幽静雅致‌。</p> <p class="ql-block">   这是珍贵的宋代禹迹图(复制品), 宋代禹迹图刻于南宋绍兴十二年正月十五日。取“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之意。将《尚书·禹贡篇》中所述的名山大川都标绘在图上,有完整地理名称的共有551个。基本包括了古代九州的全貌,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各主要水系的流经区域。图面共刻有5183个方格。按图题每方折百里计,比例尺约为1:4200000。特别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水系、海岸尤接近现今地图的形状。所绘内容十分丰富,行政区名有380个,标注名称的河流近80条,标名的山脉有70多座,标名的湖泊有5个。</span>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说:“禹迹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图”。</p><p class="ql-block"> 由于缺乏确凿无疑的证据,这幅中国历史上的珍贵地图.究竟出于何人之手,至今仍是个谜。</p> <p class="ql-block">  焦山碑林的石刻众多,属历代文人墨客传世佳作,极具书法艺术、诗词文学艺术、镌刻艺术价值,宗教文化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是一座宝贵中华文化艺术宝库。</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在众多的石刻中拍摄的几幅代表作,这里就不多作赘述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焦山碑林中的《瘗鹤铭》厅。《瘗鹤铭》乃六朝石刻,作者为葬鹤而作斯铭。原在焦山西麓崖壁之上,不知何年,石崩坠江,受风浪浸洗,被泥沙淹没。宋代有人发现残石有字,传为奇闻。好事者拓数字示人,因其书法奇特,楷书参以篆隶,行笔苍古,体势开张,扬名于世。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争睹神采,感慨之余,寄情诗文,镌刻于崖壁,形成焦山摩崖石刻群。清康熙年间,陈鹏年募工打捞《瘗鹤铭》,得残刻五石,九十三字,砌于焦山寺壁,后移置碑林。其书法艺术,已臻极品,有“大字之祖”、“书家冠冕”之美誉。能一瞻此铭,亦人生幸事。</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瘗鹤铭五块残刻之石,极其珍贵,保存在瘗鹤铭厅内。</p> <p class="ql-block">  这是用现代工艺把《瘗鹤铭》中的文字全盘原样复制在展示板上,以供游人和书法爱好者欣赏参悟。</p> <p class="ql-block">  这是清代李瑞清《临瘗鹤铭四条屏》,惟妙惟肖,值得欣赏。</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镇江焦山兰亭‌,始建于东晋时期,由书圣王羲之的好友们所建。最初,这里是文人雅士们饮酒赋诗、挥毫泼墨的雅集之地。焦山兰亭依山傍水,建筑风格别具一格,整体布局巧妙,建筑材料精挑细选,工艺精湛,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焦山兰亭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迁和修缮,唐朝时期进行了扩建,规模更大,功能更加丰富。许多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甫等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和珍贵的诗篇、书法作品,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这里保存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文化遗迹,包括古代的书法作品和碑刻,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字迹清晰,笔法刚劲有力‌。</p><p class="ql-block"> 焦山兰亭在文化传承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承载着千年的书法文化,让后人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风采。无数书法爱好者来到这里临摹古人的作品,感受书法的魅力,书法文化也因此得以代代相传。在现代社会,焦山兰亭不仅是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还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  兰亭院内翠竹繁茂,是为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清代焦山古炮台。</p> <p class="ql-block">  这一门门面向长江的古炮,历经沧桑,锈迹斑斑,留下苍老的岁月痕迹。它们似乎在向世人诉说当年抗倭杀敌的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  参观游览焦山古炮台后,我们徒步环绕焦山一圈,饱览这里的湖光山色,再乘船返金山码头,然后乘车返丹阳,结束了愉快的镇江揽胜一日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