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行之梦里泉州

姥姥

<p class="ql-block">  泉州坐落于中国东南沿海,依山面海,风景如画,被古人盛赞为“山川之美为东南之最”。因城内广植刺桐,又名“刺桐城”。刺桐枝繁叶茂,花红似火,寓意着生活红红火火,富贵吉祥,被泉州人民当成“瑞木”,选为市花。古代文人骚客也留下了无数吟咏刺桐的佳句:初见枝头万绿浓,突惊火伞欲烧空。可见刺桐开花时的壮丽景象,美丽的泉州就掩映在刺桐的花红叶绿之中。</p><p class="ql-block"> 中央电视台《文脉春秋》有一期节目专门介绍了泉州,泉州是宋元繁荣的亚州海洋贸易网络东端的商贸中心,以风樯鳞集的国际性港埠托举起海洋商贸的奇迹,也以多元共生的文化景观创造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是宋元杰出的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窗囗,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不同海域、不同国度、不同宗教、不同族群穿越时空阻隔,来到泉州,多元共存、和谐相处、代代传承,留下的历史建筑遗产和海上丝绸之路精神以及当地的特色民俗深深吸引了我,心向往之。心动不如行动,福建行的第二站,我们就选择了历史文化名城——泉州。</p> 开元寺 <p class="ql-block">  泉州夙称海滨邹鲁,人文蔚起。其民风淳朴,与佛缘深,历代精蓝林立,高僧辈出,素享“泉南佛国”之誉。宋朱熹题泉州开元寺联句云:“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p><p class="ql-block"> 泉州开元寺占地面积八万平方米,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特别以宋代双石塔闻名,巍峨的镇国塔、仁寿塔伫立东西两厢,吸引了无数善男信女前来顶礼膜拜,国内无双,成为泉州出圈的一张重要名片。</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东西塔为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代表了宋代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中外著名专家学者盛赞此平面八角翘檐花岗岩仿木斗拱独特结构的古石塔是抗震建筑的奇迹,展示了宋代高超的建筑技艺。</p> <p class="ql-block">  公元1604年十一月初九泉州发生八级地震,当时“山石海水皆动”、“城内外庐舍圮”;公元1607年和1609年,泉州又各发生一次六级地震,伴随有飓风和淫雨交作,开元寺双塔仅镇国塔第一层檐石坠,第二、三层扶栏碎。</p><p class="ql-block"> 经过如此强大地震,双塔能基本保持完好,得益于建筑场地开阔,基岩为础,塔中心用花岗石叠砌成八角巨型“筒中柱”,柱围十五余米,起着稳固重心,支撑整体的关键作用。塔身转角立倚柱,柱顶置栌斗,斗上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架于塔心柱与近两米厚外墙之上的石梁,梁托榫眼接合,连接紧牢。塔每层开四门设四龛,门龛位置逐层互换,既美观又承压均匀,连同塔顶八条平衡对称大铁链,构成比例十分恰当,符合力学要求的整体结构。</p> <p class="ql-block">  仁寿塔(西塔)建于南宋绍定、端午年间(1228-1236年),为八角五层仿木楼阁式石塔,楼高45.06米。</p><p class="ql-block"> 塔身外壁每一层都交错浮雕着各乘佛教人物,共80尊佛教人物,代表佛教所弘扬的众生佛性平等理念。须弥座束腰处所雕刻的四十幅花卉鸟兽图,也与这一美好世界相契合。西塔第四层雕刻有印度男性观音、唐僧、猴行者,这应该是《西游记》的原型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时值塔身前樱桃花盛开,玫红点点,鲜艳夺目,让古老的石塔焕发出勃勃生机。那低垂的花瓣,如二八少女害羞地低头轻揉衣裙,温柔妩媚,“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胜凉风的娇羞。”</p> <p class="ql-block">  镇国塔(东塔)建于南宋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年),为八角五层仿木楼阁式石塔,通高48.27米。</p><p class="ql-block"> 塔身外壁石像依照佛教五乘等级排列,自下而上逐层为诸天神将、罗汉、高僧、菩萨、佛尊等,共八十尊,代表佛教修行的五种境界。</p> <p class="ql-block">  东塔须弥座束腰处雕刻了三十七幅佛经故事,“童子聚沙”、“育王还善”、“三车出宅”、“三兽渡河”、“流水活鱼”等弘扬佛法,人物衣裙飞扬,神态自若,动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连点缀的花草都迎风挺立,摇曳生姿,高超的石雕艺术登峰造极,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内樱桃花烂漫,榕树年代久远,大雄宝殿前的拜庭每边各有两株巨大的榕树遮天蔽日,它们的枝叶在高空中拥抱,分枝又在地上盘旋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生世世,永不相弃。</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原是黄守恭的桑园,相传“守恭梦僧欲化其地为寺,遂辞曰:待桑树生莲花乃可。不数日桑树尽生莲花,守恭神之,即舍为寺。”因此,开元寺得名“桑莲法界”。现大雄宝殿东边仍有棵桑树标有“此树生莲垂拱之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其历经1300年的沧桑,仍生机盎然。</p><p class="ql-block"> 桑莲树边上有棵桑<span style="font-size:18px;">树从中间生生被雷劈成了两半,倒向两边,但仍旺盛地生长着,生命力的顽强让路过的人叹服,不由得向它表达深深的敬意。</span></p> 洛阳桥 <p class="ql-block">  “站如东西塔,卧如洛阳桥”述说着泉州先民的智慧和精神,谱写了泉州向海而生的辉煌历史篇章。</p><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取“万古安澜”之意。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江接海的梁式石桥,洛阳桥与泉州城海上贸易的兴起一脉相承,在泉州交通网络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性里程碑意义。</p> <p class="ql-block">  十一世纪中叶的泉州正值国家囗岸设置前夕,域内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不断冲击着原有山地和舟渡的交通方式。洛阳江入海口地处北上福州、转运汴梁的交通要道,但水面极宽,水流湍急,乘船渡江渡海十分危险。但若不取水路北上,则必须由泉州城北上群山,经仙游抵达福州,路途坎坷。</p><p class="ql-block"> 北宋 1059年,蔡襄主政泉州,在洛阳江入海囗建桥,采用“”筏型基础”和“养蛎固基”法解决了潮狂水急对桥基的破坏,又用“浮运架梁”法解决了巨型山石桥梁板铺设问题,并在桥经过的中洲设立码头,实现了海陆联运。</p><p class="ql-block"> 经过两代郡守的努力,洛阳桥这一宋元时期世界级工程建成,洛阳江“天堑变通途”,泉州港口得以更快捷地与福州乃至江浙、中原联结在一起,极大地拓展了泉州港的腹地空间,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p> <p class="ql-block">  趟上洛阳桥,便被脚下300多根长条石板铺就的桥面震撼,最长者11米,重达15吨,在宋代这是人力所不能企及的,但泉州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潮汐的涨落,涨潮时用船将巨石运到桥墩上,退潮时船随水离开,巨型长条石板就稳稳地架在桥墩上了,这先进的架桥技术“浮运架梁”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p><p class="ql-block"> 逡巡在这座通体由巨大坚硬花岗岩石砌筑的桥梁上,现存桥长约731米,主体桥段为47孔,有45座石墩,依托桥中部一小岛(中洲)而建。桥两侧安装栏杆645档,狻猊望柱104根。桥身两侧设置各种形制石塔7座,护桥石将军四尊,中州上有中亭和西川甘雨碑亭。</p><p class="ql-block"> 阳光照耀在洛阳桥上,一秒闪回千年前的宋朝,在同一片蓝天下,洛阳桥上行人如织,车流涌动,装卸货物的船支停靠在中州码头上,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远处船工的号子声不绝于耳,一派商贸繁荣兴旺景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以其巨大的工程体量、精湛的营造技艺和超群的艺术价值,在中国桥梁史乃至世界桥梁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与赵洲桥、广济桥、卢沟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建成后,成为舶来货品北运和海陆联运的重要通道,桥南桥北也形成“列肆喧雷”的集镇。作为主政官也是著名书法家的蔡襄撰写《万安桥记》记叙建桥事宜,并勒石立碑于桥头。</p><p class="ql-block"> 流连在蔡襄祠,《万安桥记》两方碑刻静静地伫立在大堂两边,上碑为北宋原刻,文字洗练、书法遒丽、镌刻精致,被誉为“文、书、镌”三绝,让人叹为观止。</p> 蟳埔渔村 <p class="ql-block">  泉州东边有个名唤蟳埔的小渔村,当地女性以头戴“簪花围”为传统习俗,这种习俗被称为“簪花文化”。上至八十岁阿婆,下至几岁幼女,将鲜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鲜艳夺目,靓丽出彩,给这古老的渔村平添几多色彩。簪花不仅是美的象征,更寄托了村民对家人出海平安归来的美好祝愿。</p><p class="ql-block"> 泉州文旅抓出这一商机,在浔埔发展出簪花、化妆、造型、旅拍一条龙服务,吸引了一大波游客来此打卡拍照。</p> <p class="ql-block">  蟳埔村先民发现夯土砌筑的房屋难以抵御台风的摧毁和暴雨的冲刷,于是发明了海蛎壳作为建筑的外包装来减少外力对夯土的侵蚀,这就是“蛎壳厝”的由来。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成千上万、各具特色的蛎壳点缀的墙面宛如印象派画作般,有着独特的视觉效果,这等拍照出片处,自然圈粉无数。</p><p class="ql-block"> “以壳为厝,以花为簪”,别具一格的造型让人流连忘返,忍不住也来体验一把,收获了一大波点赞。</p> 梧林侨乡 <p class="ql-block">  梧林是泉州著名侨乡,相传明初蔡旺生以养鸡鸭为生,暂居于此,他想移居别处,连喂鸡鸭五篮谷,鸡鸭都不走。蔡旺生认为此乃天意,遂定居于此。因闽南语中“五篮”与“梧林”读音一致,他希望“凤栖梧林”,顾将此地取名“梧林”。果真如他所愿,梧林蔡氏后代人才辈出。</p> <p class="ql-block">  近代梧林蔡氏中很多人飘洋过海经商,成功后回到梧林重修宅第。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些爱国华侨停下建房,将装修宅第的钱全捐给国家买飞机大炮,梧林留下的毛坯房比比皆是。 这里的一砖一瓦一,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在他们心中,爱国不是一句口号是行动,多年打拼攒下的身家的可以无私贡献,辛苦培养出的子弟可以送上前线保家卫国,因为他们知道国之不存,何以为家。</p> <p class="ql-block">  爱国华侨蔡朝东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他旅居菲律宾,事业成功,1930 年开始在梧林兴建“朝东楼”,这也是梧林最早的洋楼。主体竣工后,为了家中老人上楼方便,他从南洋买来了电梯,憧憬着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日寇侵略的枪声打碎了他的美好理想,国家在沦陷,人民在流离,小家庭的幸福生活又能维持多久?蔡朝东没有丝毫犹豫,将电梯低价买出,合入早准备好的“朝东楼”装修款,一并捐给了国家。他不仅出钱出力,还出人,蔡氏子弟多人参军,一人在抗战中阵亡。</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这座坐东北面西南的三层洋楼,规模巨大令人惊叹,仅建筑面积就有800平方米,房间有二三十个。门楼两边各有两根高大罗马柱支撑,威风凛凛又富丽堂皇,二层上菱形窗棂中铁艺弯成的几何纹灵动活泼,装饰着蔓草纹的拜占庭式穹隆尖顶直插云端。进入大门,两边辅楼上下两层各五个房间整齐排布,门廊上西洋吊灯照在每个门上,反映着主人对岁月静好的希翼。在左辅楼顶楼上另建一平顶六角凉亭,月圆之夜,一家人在此把酒赏月,不失为一大雅事。</p><p class="ql-block"> 虽然“朝东楼”未完成装修,但多处用水泥塑成的勋章、花纹、蔓草纹等装饰,充满了异域风情。不论建筑制式,还是人文情怀,都无愧于“最美烂尾楼”称号。</p> <p class="ql-block">  旅菲华侨蔡德龙所建的五层厝也是如此,这座始建于1936年的五层洋楼具有浓郁的古罗马式艺术风格,坐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700平方米。整体以钢筑水泥浇注,二至五层的围栏上留有很多枪眼,用于防御。大楼主体工程完工后正值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为支持抗战,主人将装修款捐给政府用于购买抗战飞机。</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梧林古村,仿佛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梧林古建筑分为洋楼、闽南官式大厝、番仔楼。“朝东楼”和“五层厝”虽然未装修,但从外型就可看出属典型的哥特式或罗马式洋楼;“德鑨宅五间张”属闽南官式大厝,“胸怀祖国楼”和“枪楼”是中西合壁的番仔楼。</p> <p class="ql-block">  “胸怀祖国楼” 是旅菲华桥蔡怀番和蔡怀紫两兄弟于1953年合建的一栋两落五开间、二层的番仔楼,为砖石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混搭。楼房坐东朝西,前代石埕、右侧护厝、埕头间及小戏台,建筑面积761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胸怀祖国楼”中木雕、石雕、石刻、砖雕、泥塑、剪瓷、彩绘等装饰工艺和楹联镌刻比比皆是,图案生动,寓意深刻,堪称闽南华侨建筑工艺典范。</p> <p class="ql-block">  “德鑨宅五间张”是旅菲华侨蔡德鑨的宅邸,建于1924年,坐西北朝东南,为两落五开间的闽南官式大厝,建设面积388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门头简朴,庭前石埕铺设精良考究,采用石面走水铺设工艺,门路木排楼及石雕构件皆精雕细琢;门堵印花砖及堑砖工艺精美。建筑集砖雕、灰塑、彩绘等装饰工艺于一体,精美绝伦。</p><p class="ql-block"> 主院中的古榕树已盘入院墙,院墙上挂满了榕树棕须,古榕树就像一位慈祥的父亲正在给孩子披上棕色的蓑衣;侧院中的古榕更加高大,枝干虬劲,遮天蔽日,下面的根须发达茂盛,盘据了整个侧院。用一个院子来养一棵树,鲜少见,这需要多少热爱才能成就?</p> <p class="ql-block">  始建于1936年的“修养楼”是梧林最高建筑,这座瘦瘦高高的小楼见证了梧林近百年的风风雨雨,默默守望直至今日。</p><p class="ql-block"> 它诞生于旧中国的动荡年代。混乱的时局导致匪患孳生,盗抢、绑架无日不有,百姓人心惶惶。为了防御匪盗,梧林侨眷吴当和她在菲律宾经商的儿子蔡顺意出资修建了这座“枪楼”,又购买了一批短枪装备起村民组织的自卫队,日夜在枪楼上轮流值守,保护村庄的安全。有了短枪和自卫队的保护,梧林的武装防御名声在外,远近匪盗望而却步。</p><p class="ql-block"> 梧林人将一个文绉绉的“修养楼”赋予这座武装防御建筑,以表达“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文武兼修之意。</p> <p class="ql-block">  “修养楼”俗称“枪楼”,坐东北面西南,三层碉楼。主体平面呈方形,建筑面积111平方米。建筑四面围廊,二层起围廊四角立科林斯柱支撑,形成“四面八柱”构造。二三层内壁间、廊道中开着里大外小的枪眼,便于朝不同方向射击。该建筑精巧的欧式建筑塑花工艺和借柱造廊技术,是梧林建筑群中西洋建筑工艺的代表作。</p> 洛伽寺 <p class="ql-block">  海上生庙,庙里看海。海天佛国,其名洛伽。风吹洛伽,梵音逐浪。</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泉州最南端的黄金海岸,潮水涌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洛伽寺就如飘浮在海上的一艘巨轮,游人们蜂拥通过石桥趟上这片海中飞地,在梵音声中,追寻着信仰和灵魂的归属。这艘巨轮既不运送物资,也不输送人员,它将游人疲惫的心灵摆渡到世外桃源,放下人世种种,心安即是归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随着潮水的退却,金色的海滩上,游人如织,回到现实世界的人们争相戏水追逐,海浪轻轻拍打着嶙峋礁石,仿佛母亲在轻拂手中的婴儿,嘴里轻哼着《摇篮曲》: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