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福寿沟博物馆

刘老乐

福寿沟,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老城区,是古代赣州的地下排水系统,建成于北宋,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div>据文献记载,北宋熙宁年间,知州刘彝曾“造水窗儿十有三间,水至则闭,水退则启",后历代均有修缮,最后一次全面修缮是清代同治九年,现仍在发挥作用。</div><div>福寿沟是集蓄、防、排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水利工程,也是我国唯一仍在延续使用的古代城市下水道,对研究城市建设史以及防洪排涝史具有重要意义。</div><div><br></div><div>2024年11月12日,我慕名参观福寿沟博物馆,留下了深刻印象。</div><div><br><br></div> <div><br></div><div><br></div> 福寿沟博物馆外景。<div><br></div> 福寿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br></div> 前 言<br>  <br>赣州古城始建于东晋永和五年。章、贡二水在城北交汇成赣江,形成三面临水的三角形地带,城市被水环绕。福寿沟为赣州古城地下城市防洪排涝排水系统,全长12.6公里。<br>北宋之前,赣州古城常年饱受水患,直至宋熙宁年间,刘彝担任虔州知军时,他在前人的基础上,"作水窗十二,视水消长而启闭之,水患顿息",并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完善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由于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纵横纡析,或伏或见",故名福寿沟。<br>福寿沟自初建至今已历近千年,由于其依据赣州古城的独特地理特点形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使得赣州古城常年不涝,至今还在使用。因此,它成为中国古代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样板,受到了世界的关注;其科学理念对现代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br><div><br></div> 福寿沟由福沟和寿沟两组排水系统构成,福沟受东南之水,寿沟受西北之水,主干沟渠宽0.6-1米,高1.6-2米,砖石结构。<div><br></div> 福寿溯源是这博物馆里的重头戏。<div><br></div> 定址章贡<br><br>赣南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东面是武夷山,南面是南岭,西面是罗霄山,因此,赣南水系从东、南、西三面发端,向赣州盆地汇合。出于交通的便利和军事防御的考虑,赣州古城几经迁徙之后,最终在章江、贡水交汇处定址。<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赣州城市沿革<br><br>赣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城市沿革简介如下:<br>• 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立南野县,隶属九江郡,这是赣州境内建立政权的开端。<br>• 汉朝: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将灌婴在蟠龙镇(今章贡区蟠龙镇一带)建城设赣县,隶属于豫章郡。此后,赣南地区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br>• 三国至晋朝: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设置庐陵南部都尉,治雩都,赣南设立市一级行政机构始于此。晋太康元年(280年),设立南康郡,治雩都。东晋永和五年(349年),南康郡治迁至章、贡两水间(今章贡区河套老城区),并筑土城。<br>• 隋唐时期:隋开皇九年(589年),南康郡改称为虔州,隶属于洪州总管府。唐朝时期,虔州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城市。<br>• 宋朝: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因“虔”字有不吉之意,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赣州之名从此沿用至今。宋朝时期,赣州因水路发达、资源丰富,成为全国著名的36座大城市之一,有“江南宋城”和“宋城博物馆”之称。<br>• 元明清时期: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赣州为赣州路的治所。明清两代为赣州府的治所。<br>• 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粤汉铁路通车,大庾岭道衰落,赣州的交通地位逐渐下降,城市也日趋衰落。<br>• 现代:新中国成立后,赣州逐渐恢复和发展。近年来,赣州作为江西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2023年,赣州市中心城区的建成区面积已超过24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200万。未来赣州将努力建设成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div><br><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左上:赣县志 (清同治刻本)</div><div>右下:赣州府志 (清同治刻本)</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铭文:广东码头<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铭文:虔州 ?化县陈二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铭文:民国四年重修 铭文:民国十三年重修 ??台砖<div><br></div> 古巷福寿沟维护记事碑石拓片。<div><br></div> 福寿沟全图。<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修福寿沟记》清. 魏瀛 原文</div><div><br></div>《修福寿沟记》清. 魏瀛 译文<br> <br>大地的本体,上面是泥土,下面是岩石,而水就如同它的血脉。溪流、山涧、沟渠,是血脉得以流通的凭借。人的血脉不流通,就会生病;大地的血脉不流通,人能不生病吗?<br> <br>赣州城过去有福寿两条沟渠,用来接纳众多小沟渠的水。由于年深日久,沟渠淤塞,一下雨就积水泛滥,阻碍行人车马通行,湿气蒸腾还会引发疾病瘟疫。居住在这里的人和过往的行人都深受其害。前人多次商议修缮,但都未能实现。<br> <br>我到任之后,常常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观察使文公翼乐善好义,急切地命令商议修缮之事。然而商议的人总是说工程浩大、费用繁多,没有几万两银子办不成,因为无法筹集到这笔巨款而作罢。大概因为一句话说得夸张,以至于多年的事情被延误。前人留下的遗憾延续至今,大抵就是这个原因。<br> <br>我虽然惊讶于他们说得过于夸张,但也不能确切地知道问题所在。姑且命令署理赖县县令黄德溥与绅士、百姓一起商议。而商议的人仍然认为必须要一万多缗钱,至少也得七八千缗才行。而且公家款项没有资金,就提议逐户摊派费用。我考虑到这样一来,沟渠还没修,百姓就已经骚动不安了。况且两条沟渠所经过的地方大多在市井房屋之下,官府派遣工役进入百姓家中拆屋掘土,势必会有诸多不便,还会滋生事端。不如不摊派捐款,而是让各家自行修缮自家地界内的沟渠,官府只给他们规定期限并要求完成。那些没有房屋以及属于公产的地方,则由官府拿出公款修缮。这样费用节省,事情也容易办成。观察使认为这个办法很好,但听说的人仍然觉得官府应承担的修缮费用也不少。<br> <br>于是嘱咐黄县令先把官府要修缮的地段,用弓丈量,仿照计算土方的方法测量长度、估算工程。核算大致情况后,这才相信实际花费果然不多。于是向观察使禀报,观察使下令黄县令督率绅士、百姓按期动工。又派了五位绅士分段监督修缮。各种工具都投入使用,按照工作量支付工钱。百姓自行修缮的也都踊跃争先,偶尔有稍微拖延的就督促他们。不到几个月,工程就按期竣工了。总计花费公款仅仅五百多缗而已。<br>  <br>唉!世上想要有所作为却被不实之言误导、被虚名震慑,从而错失时机的人太多了。修缮沟渠只是其中的小事罢了。所以详细叙述这件事的始末,希望后来的人有所考察,从而知道这件事的功劳并非很难建立,费用也并非非常巨大。随时接着进行修缮,百姓的疾苦或许能有所缓解吧!<div><br><br></div> 宋代瓦当。<div><br></div> 清代瓷片。<div><br></div> 当代勘探。<div><br></div> 博物馆内文创区。<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