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天文学日记

晴耕雨读

<p class="ql-block">中国科协每月举办一次科技会堂论坛,邀请院士作报告。最近两期报告都关于天文学,此前一期讲暗物质与暗能量,今天这一期讲纳赫兹与太赫兹。</p> <p class="ql-block">我的工作不以自然科学为对象,也不以自然科学为直接工具,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与自然科学渐行渐远,慢慢对科技没了兴趣。</p> <p class="ql-block">相反,对历史的兴趣倒是越来越浓厚了。坚持每天给闺女讲历史故事,一套《凯叔讲历史》18本,已经开始讲第二遍。希望孩子也能从历史中有所收获。</p> <p class="ql-block">“历史”和“科技”正好相反。通过历史看过去,觉得古人充满智慧。然而,通过科技看过去,则认为古人愚昧无知。看历史是看人从哪里来,看科技是看人要到哪里去。可见历史和科技相互弥补,不可偏废。父母的眼界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口,影响孩子的认知。今后自己要多学点科技知识,也应该多给孩子启蒙些科技知识,毕竟未来科技无限。认识自然世界的路是广阔的,孩子的想象力也无限,不应给孩子局限,相反要引导打开更多窗户。</p> <p class="ql-block">讲座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开始,还讲了引力波的发现、黑洞的观测、电磁波、超导探测器……正如主持人于胜春所言,天文学家的话也像宇宙一样,很难直观理解。朦胧浑沌中,有些东西我明确知道自己理解不了,也有些东西我以为自己理解了。还有更多东西,我应该不知道他们的含义,不以为意地忽略了。</p><p class="ql-block">略记自己以为可以理解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如下。</p> <p class="ql-block">一、人类只能用自己能够使用的工具去理解自己能够理解的宇宙。</p><p class="ql-block">人有眼耳,能看到光听见声。但世界并不只有光与声波,还有电磁波、引力波,他们都是传递宇宙信号的信使。看不见摸不着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人们过去只能用眼耳鼻舌观测世界,科技发达起来之后,我们发现了电磁波、预言了引力波,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世界。但我们现在已经能看到世界的全部了吗?并没有。人类的科技知识将会更加发达,认识到更多的各种波。到那时,人们会发现今天的我们眼光如此狭隘。</p> <p class="ql-block">二、没有人类凝视的宇宙是没有意义的。</p><p class="ql-block">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但并没有解释引力从何而来。爱因斯坦说引力的本质是质量导致的时空弯曲,并预言宇宙中存在黑洞。2019年,大概是广义相对论提出来一百年以后,科学家观测到引力波,听到了黑洞的声音,那个黑洞来自5000多万光年以外。有人问,我们费尽心机去探测引力波,去描绘出黑洞的模样,是为了什么?北京大学的邵立晶教授说,这是为了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正确。过去的科学家是为了解释已发现现象而探究理论。爱因斯坦的伟大则在于,他用极度聪慧的大脑和想象力预言了人类尚未发现的现象。事后发现的现象都验证了爱因斯坦的正确,那么我们就可以大胆把广义相对论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邵教授还说,观测过程带动了观测工具的进步,这些工具就像是科学研究的副产品,间接推动了通信等其他领域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三、极微观与极宏观是紧密联系的。</p><p class="ql-block">极宏观类似于数学里的无穷大,极微观类似于数学里的无穷小。无穷大与无穷小始终相连,就比如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写出来长得无穷无尽,但数轴上表示它的那个点却是向细微处探索的无穷小。</p><p class="ql-block">宇宙极为宏观。各种波极为微观,包括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我们用极微观的光、电磁波、引力波去观察极宏观的宇宙。而且这是人类唯一一种可采用的观察方式。相对于分子、原子,人类是极宏观。相对于整个宇宙,人类又是极微观。分子原子和整个宇宙遵循同样的运行规律,观察极微观和观察极宏观得到的结果极有可能是同样的。从不同的范围和站位去看,得到的认识就不一样。从原子看,人也是无穷大的宇宙。</p><p class="ql-block">《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有一个疯子科学家,他认为“每一个蚂蚁只是细胞。整个蚁群才是完整的生命!松散生命!”他将一个蚂蚁群看成是一个人体,每一个蚂蚁(细胞)都在为维持蚁群(整体)的生命而努力工作。宇宙说不定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每个星球,星球上的每个人都是它的一个细胞。</p> <p class="ql-block">四、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p><p class="ql-block">报告结束后,H书记上台向两位院士赠送纪念品并合影留念,接下来是问答互动。</p><p class="ql-block">有人问其中一位院士,您现在还担任*大学的校长,行政职务与科学研究之间如何平衡,行政工作是否会影响科研?</p><p class="ql-block">人生很短暂,横向考虑得多了,纵向钻研得就浅。人精力有限,在意某一件事时,就会忽略掉其他东西。科研上要想有所成就,必须断掉无关,舍弃纷繁,离开乱象,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回想过去我所遇到的每一个做成“大事”有所成就的人,身上都带着一股憨直气。而身上带着明显精明气的人,绝大多数都碌碌无为,泯然众人。大概是因为只有憨直的人,才能做到专心致志,不考虑那么多是是非非,始终如小孩般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