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说实话,我是最不适合上舞台的,认识我的人都知道。个头冒,身材俏,嗓音甜,颜值高,咱是一样也不沾边。</p><p class="ql-block"> 可我打小就爱看演出,大人不给买票钱,我就在门口等到放光戏,也要进去看一会儿。心里挺羡慕那些演员们,那么能说会唱,那么光鲜亮丽!但是,咱有自知之明,舞台是属于别人家孩子的,与咱无缘。</p> <p class="ql-block"> 老话说,不走的路还走三回哩。做梦也想不到,我也有机会上了一回舞台。</p><p class="ql-block"> 那是1973年,高中毕业我就集体插队做了知青,来到了全县学大寨的标兵——夏门公社北庄大队。</p><p class="ql-block"> 党支部和贫下中农待我们那是真不错,政治上培养,劳动中锤炼,生活上关心,集体户的30名知青生龙活虎,战天斗地,苦中有乐。</p> <p class="ql-block"> 74年的春节就在眼前了。大队决定以我们知青队为主,成立了文艺宣传队。通过演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颂扬身边的好人好事,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给村里劳作一年的人们送去欢乐和吉祥。</p><p class="ql-block"> 青年们好高兴,大家纷纷摩拳擦掌,准备投入战斗。</p><p class="ql-block"> 总导肯定是带队干部张双堂啦。</p><p class="ql-block"> 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剧本,也就是演出资料。当然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常年的文艺活动就是听广播,再就是偶尔看一场“三战一报”的电影或听一次瞎子说书了。</p><p class="ql-block"> 怎么办?一方面发动大家四处找寻,另一方面就是自己动手编创吧。</p><p class="ql-block"> 张双堂是一位有激情,有文化,有生活的下乡干部。由他编写的四老汉表演唱《共产党员郭珠锁》,四大嫂表演唱《妇女的好榜样——肖宝爱》等节目,宣传身边人身边事,很受欢迎。歌中唱到:肖宝爱来思想红,她是我们的妇女标兵,公字当头不为私,心里装着一个大地球…</p><p class="ql-block"> 张领队还用《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调调,改编歌词为《咱们知青到北庄》,排练成大合唱,指挥是梁恩光。</p><p class="ql-block"> 我自己以下乡的感受为内容,编了一个相声《前途》。那会儿真是光屁股撵狼——胆大不识羞,根本不懂什么说学逗唱,不知道什么捧哏逗哏,只晓得相声是两个人说的,写的像工作汇报。苦于材料缺少,那就瞎子养儿,个个算数吧。只要总导说行,就安排演员开始排练啦。</p><p class="ql-block"> 其余还有对口词《粮食》,山东快书《老王剃头》,灵石评说《铁蛋》,小歌剧《过满月》,以及独唱,小合唱等,一台节目就有内容啦。</p> <p class="ql-block"> 其次是乐队问题。那会儿没有录音机,也没有磁带,光盘,优盘…,一句话,演出只能现场伴奏。</p><p class="ql-block"> 而伴奏连乐器也没有。那就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凑呗。知青们自己带的乐器,村里人们家的借来,有啥算啥。张建中,张小丁,张明俊三把二胡为主,加上一把三弦,锣锣鼓鼓,就算齐备啦。</p><p class="ql-block"> 演员嘛,知青们不论高矮胖瘦,人人是演员,个个都上台。基础好点的节目多点,互帮互学。所以说,你就是不想上台也不可以,那就只好硬着头皮上吧!</p> <p class="ql-block">来自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说到我自己,我认为可能有两点长处吧,一个是普通话比较标准,二是嗓门比较大点。所以,就承担了一个对口词《粮食》,我和白月枝配合:</p><p class="ql-block">粮食</p><p class="ql-block">粮食</p><p class="ql-block">重要</p><p class="ql-block">重要</p><p class="ql-block">一粒粮食一滴汗</p><p class="ql-block">颗颗粮食劳动换…</p><p class="ql-block">我俩一句接一句,一句赶一句,口齿清晰,动作利落,短小精悍,嘎嘣脆!</p><p class="ql-block"> 另外,可能是我长的有点着急,性格又不太活泼,所以又扮演了一个老大妈,和吴文敏扮演老两口,演出小歌剧《做满月》。一出台我就唱:</p><p class="ql-block">我老婆今年58</p><p class="ql-block">儿媳妇生了一个胖娃娃</p><p class="ql-block">两只眼睛像他妈</p><p class="ql-block">脸盘活像他爸爸</p><p class="ql-block">二十多天长了这么大…</p><p class="ql-block">老大妈想给孙子过满月,老头子不同意。经过二人激烈争吵,老头以移风易俗文明新风道理说服了老大妈。</p><p class="ql-block"> 我穿着我妈的斜襟大褂,头上箍着白毛巾,也不管像不像那回事儿,反正也过了。</p><p class="ql-block"> 还有独唱《交城山》,女生表演唱,大合唱等,我一个人就参与了七个节目。</p> <p class="ql-block">来自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演出条件和现在那是今非昔比。</p><p class="ql-block"> 舞台,简陋。北庄大队六个自然村,我们巡回演出。村子里用木料,钢管,绳子等搭建舞台,也没有幕布。用白色的帆布挂在台后,拿红绿相间的方块纸写上“北庄大队文艺宣传队”,用浆糊粘上即可。</p><p class="ql-block"> 灯光,简便。那时村里照明还是煤油灯,所以在台前上方挂两盏汽灯完事。</p><p class="ql-block"> 音响,简单:连个话筒也没有,全凭大嗓门叫唤。有的演员声音上不去,后台就有人帮唱。</p><p class="ql-block"> 服装,简洁。当时最酷最靓的服装就是黄色军装、白色衬衫,可那是奢饰品,一般人都没有。其余就是黑灰蓝。也不买,也不租,全靠队员们自己借,差不多整齐就行。不像现在五颜六色,光鲜亮丽,角色分明,要甚有甚。。</p><p class="ql-block"> 重点说说化妆吧。</p><p class="ql-block"> 对于舞台演出来说,大白脸确实不好看。我们化妆的材料只有三样:凡士林、黑油彩、红油彩。工具一件:毛笔或者细细的那种排笔。</p><p class="ql-block"> 开始化妆,先把凡士林满脸涂一层,不能太薄,否则事后洗脸会洗不干净;然后把红油彩再满脸涂一层,抹的均匀些。下来就是技术活啦,我是肯定干不了。记得当时是耿明给我画的,就是拿毛笔,用黑油彩把眉毛,眼圈,鼻线,唇线勾勒出来,如果扮演老头老太太,再画上鱼尾纹,额头皱纹或者胡子。</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灯光比较昏暗,如果你不仔细辨认,画过妆的眉眼都分不清张三李四,也分不清男女,看上去都差不多像关公。即使当时没有留下影像,闭上眼睛,那个形象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p><p class="ql-block"> 耿明给我化妆时说了一句话,“你这鼻子长的还挺好看的”,让我对自己的颜值还增添了一点自信。</p> <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青,在大队党支部和带队干部领导下,怀着爱党爱国的一颗红心,揣着青春的满腔热血,把文艺表演当成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白天两出勤,晚上加班排练,没人叫苦叫累。做动作互相纠正,忘台词互相提醒,一个心愿就是完成好党支部交给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过了年,我们先在本大队六个自然村巡演一遍,还去邻村姚家山等地友谊出演。过了元宵节,我们的节目代表夏门公社参加了全县十八个公社的大汇演。地点在县城的体育场——马号。</p><p class="ql-block"> 县城体育场的条件自然是村里不能比的。舞台宽敞,灯光亮堂,音响设备也有啦,就是在舞台中间放一个立式话筒,谁唱谁说就往中间凑凑。</p><p class="ql-block"> 在这之前,除过开会,在城里连演出也没看过,别说自己上台啦,简直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手脚都不知道往哪放。</p><p class="ql-block"> 咱这不入流的演员,还没上台,小心脏就扑通扑通跳个不停,紧张的直冒汗。那会儿也不兴彩台一说,晚上直接就登台表演了。</p><p class="ql-block"> 和我同台的搭档吴文敏,是城里生城里长的主,又是灵中的骨干演员,台风自然大方,他在那儿做着好多肢体语言,又是装烟袋,又是吸烟,又是磕灰什么的…我看了他一眼,紧张的差点忘了台词。</p><p class="ql-block"> 不管怎样,大家齐心协力,圆满完成了汇演任务。</p><p class="ql-block"> 七五年春节时,大队领导在前一年的基础上,抽调了全大队的文艺骨干,又排了一场节目。我在小歌剧《退彩礼》中继续扮演老太太。</p><p class="ql-block"> 50多年一眨眼过去了,现在正儿八经成了老太太。在那样的年代里,在那样的条件下,我登上舞台当了一回演员。虽然不那么光鲜亮丽,但也足够我终生回味。</p><p class="ql-block"> 2025.3.28</p> <p class="ql-block">附件一</p> <p class="ql-block">自编自导的相声节目《前途》(原件)</p> <p class="ql-block">附件二</p> <p class="ql-block">演出的小歌剧《退彩礼》剧本</p> <p class="ql-block">附件三:退休后的我们,生活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参加第八届消夏晚会</p> <p class="ql-block">吹奏:陈云海</p> <p class="ql-block">武淑琴和吕学琴扭秧歌</p> <p class="ql-block">编导领舞:白月枝</p> <p class="ql-block">参加第九届消夏晚会</p> <p class="ql-block">插队50周年聚会时,知青们跳起了当年流行的舞曲《大海航行靠舵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