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关于我爷爷的回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19年9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舞象谋生逢乱世,乡邻周济见襟胸;</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修桥暗夜擎松炬,补路寒天破雪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身教每从耕读里,家传多在俭勤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心碑不及丰碑永,岁岁清明泪雨重。</b></p><p class="ql-block">说明:我爷爷名叫冯相印,他出生于大清光绪33年,即丁未年农历九月初十(1907年),卒于庚辰年冬月(2000年),享年九十三岁;老人家读过短暂的私塾。他十七岁从事生意买卖,为此终了一生;假如他赶上现在的年代,凭他的智力,可以做金融期货。他心胸开阔、心底善良,经常资助贫苦的乡邻;看到那些受罪的路人,不管认识与否就要掏腰包,给人家;一生修桥补路,在当地做了许多善事,在我老家享有很高的声誉;老人家跟我亲爷爷是亲叔伯兄弟,是我的叔伯爷爷。</p><p class="ql-block">又到清明了,又想起了爷爷过去的事情,有很多话要说,下面是一些断断续续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冯相印老先生当时已经到了垂暮之年,但他做了一辈子的生意,敏捷的思维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他行动迅速,很快找到了力所能及的行当,做起生意来。在八十年代,建筑材料不像现在,多是钢筋、水泥,那时这类建材十分稀少,价格昂贵,人们还用不起,于是木料就是成了很好的建材;改革开放后农民手里有钱了,盖房便是人生大事,所以木料很抢手。冯老先生发现了这里面的商机,于是每天骑上自行车,到附近的乡村去观察,看有没有合适的树木,如果他看上了某棵树,就跟树的主人谈生意,问他们卖树不?人家若是卖,就当场谈好价钱,下了订金,然后再喊上我们这些年轻人,去刨树,然后拉到城里的木料市场卖;我们县城的西关有个木料市场,他在木料市场上定了两个木料架,一根木料每天缴给管理方二角钱。当时虽然他已到了垂暮之年,好在身体还算硬朗,还能跑,于是前前后后做了几年木料生意,挣了他人生当中最后的一笔钱。这充分显示了他的智慧,不少人刚过七十就不干了,他却不是这样,这让我想起了我们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p> <p class="ql-block">下图:冯老先生和他的孙子及两个重孙子在一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