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江一瞥——2025年仲春沱江行之我见(一)

绵世泽游记

沱江是四川盆地境内主要大河之一,其发源于川西北高原九顶山南麓,在金堂县由多条支流汇聚正式形成沱江干流,最终在泸州馆驿嘴一带汇入长江。千百年来,生活在沱江两岸的民众不仅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灿烂的农耕文明,同时也孕育出辉煌的航运文化,使得沱江航运成为川江流域航运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长期关注沱江航道作为四川古代交通路线的特殊地位与独特意义,曾多次组织师生前往沱江流域开展史学田野考察。<div>2025年3月29日至4月4日,为进一步完善沱江沿线滩险码头的认知和理解,蓝勇师带领我、梁卓以及李媛君等众弟子前往沱江流域,对沿线重要的码头场镇及河滩展开实地考察,通过口述采访、拍照记录等方式,对传统时代沱江航运历史加以记录,为历史交通地理研究走向深入奠定重要基础。在本次沱江航运考察期间,我们还对小川北道、松茂古道、牛头山道等数条历史时期四川盆地通往周边地区的重要交通路线进行补充考察。时值阳春三月,巴蜀大地俨然已经处处弥漫着春意盎然的气息,但海拔较高的川西北高原依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们经历了从春季到冬季再回到春季的转变。以下是本次考察期间的见闻与感悟。</div> 3月29日下午三点,我们从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出发,前往四川省绵阳市,中途经过蓬溪县,补充考察当地小川北道沿线站点。下图为北碚南高速收费站。 经过约两个小时的行驶,我们抵达蓬溪县“蓬溪明月”高速收费站,缴纳高速过路费后,前往小川北道补充考察第一站——凉风垭。下图为蓬溪明月收费站。 一进入蓬溪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当地在公路旁边设立的宣传标语,下图为蓬溪县高速口附近公路旁边“中国革命老区”、“中国书法之乡”、“中国门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四个城市称号。 蓬溪县十分重视文旅宣传,在城市主干道旁醒目位置设立文化墙,以此向外地游客展示宣传当地特色形象,从而加深游览印象。下图为蓬溪县城区一路旁树立的“中国书法城”文化景观墙。 凉风垭位于蓬溪西北郊低山丘陵地带,是过去小川北道沿线诸多站点之一。遂宁至西充高速公路从此地自南向北穿过,遂宁红叶高速服务区就位于凉风垭村境内。通过询问当地老乡,我们得知凉风垭在村东丘陵地带的一处垭口,于是在其指引下,我们驱车前往凉风垭。下图为前往凉风垭途中,经过一片油菜花种植区,盛开的油菜花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黄的外衣,在苍翠的丘陵之中格外耀眼。 在靠近凉风垭的佛耳岩,我们下车徒步前往垭口,由于这段古道长期无人行走,已经逐渐荒废。下图为我们在当地老乡带领下寻找凉风垭。 在佛耳岩一带寻找凉风垭期间,我们发现有两座小型庙宇一东一西坐落于古道两旁。两座寺庙占地仅有数平米,高度不及两米,里面供奉的都是几十厘米高的袖珍神像,这与我在其他一些大型寺庙中所见到的高大威严肃穆的神像形成鲜明的对比。下图为佛耳岩古道东侧寺庙。 佛耳岩一带古道许多路段已经完全荒废,无迹可寻,我们沿着原先电力工人架设高架电塔开辟的道路行进,路边满是长满倒刺的荆棘。下图为佛耳岩一带古道下山途中。 经过一番寻找,我们终于抵达凉风垭。凉风垭坐落于一处垭口之上,目前是一处废弃的寺庙,还栽植有一棵古黄葛树。在靠近凉风垭寺庙的道路旁边,我们看到崖壁处有一方人工开凿的摩崖痕迹,但上面字迹已经漫漶不清、无法辨读。下图为凉风垭附近路边摩崖石刻遗迹。 凉风垭寺庙又称“清风亭”,原先是当地老年活动中心,后来因此地交通不便,致使寺庙逐渐废弃。我们抵达凉风垭寺庙,首先看到一座高大的现代仿古建筑,其既是进入寺庙的山门,同时也是昔日老年活动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为凉风垭寺庙入口。 在穿过山门时,我们看到通道西侧墙壁上几组壁画,这些壁画为现代人手绘,反映的内容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下图为凉风垭寺庙壁画。 通道东侧墙壁是一块巨大的黑板,黑板上写有修建寺庙捐款人员的姓名及金额,从中可以看到当地人口姓氏繁杂,体现出四川盆地移民社会的特征。 进入凉风垭寺庙后,是一处宽阔的庙院,该庙坐北朝南,其有正殿、西侧偏殿,下图为站在正殿处拍摄的西配殿与山门。 凉风垭寺庙正殿大门紧闭,我们无法入内,从其外观来看,是一座仿古建筑。下图为凉风垭寺庙正殿。 结束对凉风垭的考察后,我们向西出发,前往石门垭。石门垭同样是小川北道沿线站点之一,昔日古道经过的地方如今已被拓宽修建为公路。下图为石门垭。 石门垭旁边有一株古老的黄葛树,见证了这段古道从昔日碥路到今天柏油路的沧桑巨变。下图为石门垭古黄葛树。 穿过石门垭口,我们经过板桥场。板桥场坐落于低山丘陵地带,是一处中等规模的乡间聚落。我们在板桥场并未停留,而是继续向西出发。下图为板桥场街景。 板桥场之后为槐花镇,槐花镇地势略为平坦,当地建筑密集,道路狭窄,我们同样没有在此停留。下图为槐花镇街景。 槐花镇目前已无传统建筑留存,镇上主街道名为“槐花街”,下图为我们在槐花镇槐花街看到的一家“农民饭店”,估计已过饭点的缘故,这家饭店并未开张。 穿过槐花镇,我们来到凉水井,此地是蓬溪与射洪交界。凉水井依然保留有少许传统木结构建筑,目前是一处废品存放地,老街随处可见堆放的废品。下图为凉水井老街街景。 离开凉水井后不久,我们进入射洪市境内,首先途经官升镇。官升镇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场镇,当地已无老街留存。下图为官升镇街景。 当晚七点半,我们在射洪城郊一家名为“十里香川香特色餐馆”吃晚饭,席间品尝了射洪特色美食“老碗鱼”。下图为老碗鱼。 在射洪吃过晚饭后,我们前往绵阳市区,当晚在绵阳住宿休息。下图为绵阳市“游仙高新区”高速收费站。 3月30日上午,蓝老师在绵阳市区开会,由我带领师弟师妹们考察绵阳至江油的古道。2023年8月,蓝老师曾带我和聂炜鑫师弟考察涪江航运,期间对江油至绵阳涪江沿线场镇村庄进行走访拍照,但当时因时间仓促,许多站点没有考察细致,因此我们当天对这段交通线路加以补充。下图为当天考察的第一站——绵阳千佛岩。千佛岩位于涪江西岸,是过去绵阳前往江油的交通必经之地,民国时期修建川陕公路时,将原先古道拓宽,目前千佛岩一带已无传统交通遗迹留存。昔日千佛岩曾有摩崖造像,如今已被异地保护。下图为绵阳城北千佛岩一带。 千佛岩向北便是青义街道,西南科技大学青义校区位于此地。青义原先是涪江航运一处繁盛的码头场镇,如今随着绵阳城区向北扩展,昔日的传统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下图为青义老街一带现状。 穿过青义街道后,我们来到涪江东岸的石马场,寻找当地的老街、老码头。石马场老街东邻成绵乐客运专线,西邻涪江,仅剩少数几栋传统建筑留存,其余区域已被推平。下图为无人机航拍的石马场老街一带。 <p class="ql-block">石马场目前称石马街道,是绵阳城北一处工业区,下图为石马街道街景。</p> 石马场向北下一站为龙凤场。龙凤场地处涪江东岸,其老街呈南北向,与涪江河道平行。下图为航拍龙凤场老街。 下图为航拍龙凤场西侧涪江河道及江心洲。 龙凤场老街目前仍有少量传统建筑留存,因龙凤镇核心区域已经迁至别处,因此老街略显荒凉,人口、建筑均较为稀少。下图为龙凤场老街街景 结束对龙凤场老街的考察后,我们再次回到涪江西岸,考察龙凤场上游西北部的双河场。双河场在今九岭乡,地处涪江西岸,是过去由中坝(即今江油城区)前往绵阳的交通要道必经之地。根据门牌得知,双河场老街名为“文化街”,街上已经没有传统建筑保留。下图为双河场文化街街景。 在双河场文化街东侧一条小巷内有一座白帝庙。该庙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顶,三开间布局,屋顶形制保留传统风格。下图为白帝庙。 结束对双河场的考察后,我们向北出发,前往江油城区太平场。下图为途经青龙湾时拍摄的牌坊。古代牌坊通常建在交通要道沿线,表明此地是昔日古道途经之地。 双河场下一站为靛池,过去从中坝(今江油城区)到绵阳多从此地乘坐渡船渡过让水河。靛池所在的村庄为北江村,地处涪江支流让水河与涪江交汇形成的半岛地带,涪江与让水河分别自北向南从该村东西两侧流经,北江村北部已经被纳入江油市区,而南部依然保留村庄风貌。通过采访当地民众得知,北江村在让水河东岸的老码头位于今方特游乐园对岸。下图为无人机自北向南拍摄的北江村东侧涪江河滩,远处即让水河与涪江交汇处。 北江村有一条南北向的主干道,系原先村庄机耕道,宽度仅能容纳一辆车经过,我们在行驶途中多次停车、倒车让对向车辆经过。下图为北江村街景。 北江村下一站为太平场,目前太平场已经与江油市区融为一体,当地为一处居民小区。下图为太平场一带。 离开太平场,我们前往武都镇。武都镇地处江油市北部,在1951年之前,曾长期作为江油治所,明清时期是涪江航运沿线一处重要的城镇。下图为江油市区至武都途中穿过的一条景观公路。 在抵达武都镇时,一座气派的现代仿古牌坊出现在我们前方,牌坊中央书写有“窦圌山”三个大字,十分醒目。下图为武都镇入口处。 进入武都镇后,我们首先经过接官厅村,下图为接官厅村街景。 下图为接官厅村电商物流服务站。 五显庙是我们在武都镇寻找的站点之一,我们首先来到武都镇北部的兴武村,询问当地民众有关五显庙的信息。在兴武村,我们得知五显庙在江油老县城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为粮站,现在已经修成商户民居,原址目前是一家烧烤店及周围区域。下图为兴武村入口处。 离开兴武村,我们来到武都老街。武都曾作为江油县城,因县治迁移,保留了较多的传统建筑。下图为武都镇老街街景。 我们根据当地老乡指引,找到原先江油老县城的五显庙原址,对其进行拍照后离开。下图为清代江油县五显庙原址现状。 结束对武都镇的考察后,我们向南出发,首先前往长滩子。长滩子位于涪江西岸,是过去从江油老县城去往中坝、绵阳的陆路必经之地。下图为无人机视野下的长滩子。 长滩子向南下一站为苦竹林,在公路两侧栽植有大量的翠竹。下图为苦竹林。 苦竹林下一站为松抱柏,松抱柏目前是一处农村居民点,房屋稀疏分布于公路两旁。在居民区的西南方位,有一座寺庙,系现代仿古建筑,是当地老年活动中心。下图为松抱柏老年活动中心。 松抱柏下一站为豆坪坝,是涪江西岸一处面积宽阔、地势平坦的区域。豆坪坝有数量较多的民居,下图为豆坪坝街景。 豆坪坝向南下一站为茶店子,同样是一处居民点,村民修建的房屋分布于公路两侧。下图为茶店子街景。 结束对茶店子的考察后,我们此次的补充考察宣告结束,随后在江油城区吃过午饭,前往绵阳市区与蓝老师汇合。下图为青莲高速收费站。 在绵阳市区,我们与蓝老师汇合后,随即前往成都。在成都一家茶馆内与出版社编辑商讨书稿事宜。下图为与出版社编辑商讨书稿场景。 与出版社编辑见面结束后,我们前往都江堰住宿休息,准备次日补充考察川西北站点。下图为我们当天住宿的华西饭店,该酒店注重都江堰地方文化的宣传,在酒店电梯出入口设置有地方文献阅览区。下图为华西酒店内的“灌县记忆阅读空间”。 3月31日上午,我们从都江堰市区出发,首先来到都江堰景区都江堰景区西侧的望娘滩公园。望娘滩公园与都江堰景区隔江相望,站在此地可纵览整个都江堰景区。下图为站在望娘滩公园远拍玉垒关、灌县古城西城门等众多历史遗迹。 下图为远拍玉垒关。 下图为在望娘滩公园拍摄的二郎庙。 结束对望娘滩公园的考察后,我们前往水西关沟,水西关沟是岷江南岸一条山沟,过去从灌县古城经由安澜桥跨越岷江来到岷江西岸,向西前往懋功、小金等地,均须经过水西关。下图为水西关沟。 结束对水西关考察后,我们前往娘子岭西麓的甘溪堡。下图为在水西关沟附近远眺白沙一带。 水西关东南侧原先有一块面积广阔的河坝,名为韩家坝,坝上生活着众多的民众。后来成都市将韩家坝规划为应急水源区域,修建水库将韩家坝淹没。下图为韩家坝一带现状,滨江地带是一处滑翔基地。 我们沿213国道向川西北进发,穿过马鞍石隧道后,经过青云村。下图为青云沟桥。 穿过友谊隧道后,我们正式进入汶川境内。首先途经寿溪河与岷江交汇处,老漩口即位于此地,自从下游紫坪铺水库修建后,岷江水位抬升,将老漩口淹没于水下,原先狭窄的寿溪河河道也变得十分宽阔,仿佛一块镶嵌于川西北群山之中的明珠。下图为在寿溪河大桥拍摄的寿溪河。 穿过寿江大桥后,紧接着就是漩口隧道。驶出隧道后,我们便看到了新的漩口镇。下图为新漩口镇入口。 本次补充考察的甘溪堡位于娘子岭西麓,今映秀镇所在地中滩堡东侧,我们首先沿213国道来到中滩堡。随后沿一条旧公路进入娘子岭西麓的盘山公路。中滩堡地处渔子溪与岷江交汇处,下图为在西界脑附近拍摄的中滩堡一带。 下图为西界垴一带,是翻越娘子岭下山后经过的第一处交通站点,同时也是松茂古道“三垴九坪十八关”中的“三脑”之一,目前此地已经无传统建筑遗存。 抵达地图上的甘溪堡后,我们发现有一户人家,于是邀请当地老乡担任向导,带领我们前往甘溪堡。下图为我们与当地老乡前往甘溪堡途中,身后不远处的房屋是这户老乡在山上的住所,其在映秀镇亦有房屋。 甘溪堡在历史上是川西北军事寨堡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驿传铺递体系的组成部分,官府在此地设有“甘溪铺”,因此甘溪堡是联系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交通节点。目前甘溪堡原址仅剩数座空置的传统房屋,许多房屋在汶川大地震中损毁严重,随时有可能坍塌。下图为甘溪堡现状。 据当地民众讲述,松茂古道从甘溪堡中穿过,原先古道较宽,目前古道宽度不足一米。下图为我们行走在甘溪堡古道。 结束对甘溪堡的考察后,当地老乡又带领我们前往新店子。新店子位于娘子岭与甘溪堡之间,坐落于半山腰处,是山腰处的一块小平地,过去曾有几家店铺,目前已经找不到任何建筑痕迹。下图为在新店子考察场景。 结束对新店子考察后,我们带领老乡回到其住处。在下山途中,随处可见当年汶川大地震形成的塌陷痕迹,下图为从新店子下山途中拍摄的一处山体滑坡现场。 将老乡送回住处后,我们离开甘溪堡,下山回到国道,继续补充松茂古道站点。下图为我们从甘溪堡下山后,在驶入国道前拍摄的一处地震遗址。 飞沙关是本次松茂古道考察需要补充的站点之一,其位于绵虒镇南部,地处一条伸向岷江的山脊上,地势十分险要。众所周知,绵虒镇是清代汶川县城所在地,因此飞沙关是护卫县城的南部屏障。下图为无人机从南侧拍摄的飞沙关。 下图为无人机从北侧航拍的飞沙关。 上世纪50年代初,四川省修建成阿公路,在飞沙关修建一条穿山隧道,从而改变了当地的交通线路走向。下图为在老成阿公路上拍摄的飞沙关。 我们穿越飞沙关隧道,来到飞沙关南侧下方,沿着已被废弃的古道徒步前往飞沙关原址。下图为蓝老师带领我们前往飞沙关原址途中。 下图为成阿公路遗址——飞沙关隧道南侧入口。 下图为在站飞沙关向北远眺刳儿坪大禹村和绵虒古镇。 结束对飞沙关的考察后,我们又前往雁门关补充考察。下图为经过文镇时拍摄的岷江西岸的牟托羌寨。 雁门关位于汶川县城威州镇东北部雁门乡过街楼村东部山腰处,原成阿公路从此地穿过。目前由于公路改线,雁门关一带交通道路已经完全废弃。下图为前往雁门关途中。 下图为雁门关原址,上世纪50年代初修建成阿公路时将此地拓宽。 下图为在雁门关西侧崖壁上发现的摩崖石刻。石刻字迹已经漫漶不清,难以辨读。 汶川大地震时,从山上滚落的巨石将途经雁门关的成阿公路彻底破坏,时至今日,依然能够在雁门关原址附近看到有大量从山上滚落的石块。下图为地震对公路造成的破坏现场。 结束对雁门关的考察后,我们前往茂县境内的深沟。下图为中途经过的铜钟村街景。 穿过铜钟、宗渠等地后,我们进入茂县城区,下图为茂县城区岷江西岸的“中国古羌城”景区。 我们在茂县城北踏水墩稍作停留,对当地风貌进行拍摄。下图为踏水墩一带街景。 踏水墩往北即为北岳庙,于是我们下车步行来到北岳庙,寻找古道遗迹。北岳庙坐落于峡口处,向南可纵览茂县城区,向北则扼守岷江峡谷,今属静州村辖境。下图为站在静州村北岳庙向北拍摄的岷江峡谷风光。 在北岳庙附近仍可看到有完整的古道遗迹,目前是当地民众上坟、放羊等取用,因此路基逐渐被杂草覆盖。下图为北岳庙北侧古道遗迹。 下图为北岳庙,是一座单体建筑,单檐歇山顶,屋顶为传统风格,有明显修缮痕迹。 下图为北岳庙悬挂的大铜钟。 结束对北岳庙的考察后,我们继续向北出发,前往深沟。下图为长安堡一带,位于岷江西岸,是明清时期川西北寨堡之一。 长安堡往北为宁江堡,位于岷江西岸,213国道途经此地,目前是一处小型村庄。下图为宁江堡现状。 离开宁江堡后,我们又经过水草坪。水草坪是岷江西岸一处平地,国道从水草坪东侧穿过。下图为水草坪村入口。 离开水草坪后,我们逐渐靠近深沟。在抵达深沟之前,我们首先经过浅沟坝,213国道在此地修建有“浅沟坝棚洞”。下图为浅沟坝棚洞。 抵达深沟后,我们首先在国道东侧看到深沟客运站。深沟是岷江东岸一处小型村落,在客运站与村庄之间修建有一座飞虹桥。下图为深沟客运招呼站。 我们沿着飞虹吊桥前往深沟,下图为飞虹吊桥。 飞虹吊桥是一座铁索吊桥,行走在此桥,四周是高耸入云的群山,脚下是湍急的岷江,耳畔不时传来江水拍岸发出的阵阵轰鸣声,让人有一种惊心动魄之感,我不由得加快脚步,快速穿过飞虹吊桥。下图为飞虹吊桥桥面。 穿过飞虹吊桥后,便抵达深沟。深沟目前仅有十几座房屋,当地人口稀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谋生,只有少数老年人坚守此地。目之所及,皆是荒凉。下图为深沟街景。 结束对深沟的考察后,我们原路返回至岷江西岸。下图为飞虹吊桥东岸北侧下方人工砌成的砖墙,其外形像极了古代城墙。 下图为飞虹吊桥东岸南侧下方人工砌成的砖墙。 离开深沟后,我们向北穿过黑水河与岷江交汇处的两河口,不一会儿就抵达穆肃堡。穆肃堡是岷江东岸一处寨堡,在古代交通运输、军事防御、信息传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图为无人机航拍穆肃堡。 通过采访穆肃堡当地民众得知,该堡北侧山坡处曾有一处墩台,当地民众称其为“碉楼”,墩台原址目前架设有三根电杆。下图为无人机航拍的穆肃堡北侧山坡上的墩台遗址。 目前穆肃堡民众大多搬迁至山下岷江西岸台地居住,仅有少数老人在穆肃堡原址生活。下图为无人机航拍穆肃堡老村、新村及岷江河道。 穆肃堡内如今仍有少许传统建筑留存,是典型的川西北传统民居,其墙体使用当地常见的石块修砌垒筑而成。下图为穆肃堡内一处传统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