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数学老师李振中】

阿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个成年人在中小学时期,应该都会写过以“老师”为主题的作文。我写老师的作文是在读初中三年级时,题目叫做《老师窗前的灯光》,人物是数学老师李振中。之所以36年后还记忆犹新,是有缘故的。这是我学生时代写过的唯一一篇以老师为主题的作文,而且是我此生第一篇被语文老师拿到课堂上宣读的作文。于我而言可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此前从未有过,此后就是家常便饭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学课本里曾有《周总理窗前的灯光》或是《西花厅窗前的灯光》这类课文,大意是说周总理工作勤勉,日理万机,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厅,窗口的灯光总是亮到深夜。好感动啊,也不知是谁编写出来的,周总理家的窗户岂是寻常人半夜三更能看到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振中老师家住在我家前面的一栋楼,窗户正对着我家的厨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矿山的楼房,只有三层,楼间距也不大。不但鸡犬之声相闻,炒菜之味也可相闻。李老师窗户的灯光又是那样打眼,基本上是那栋楼夜里最后一盏亮着的灯。于是,语文老师布置写作文时,就模仿《周总理窗前的灯光》,照葫芦画瓢写了几百字的《老师窗前的灯光》。其实没啥文釆,只因真实有细节,才被语文老师打了个大红勾。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老师是正宗大理人,家就住在大理古城的一个小院落里。“老三届”,中学毕业后,作为知识青年,去了苍山脚下洱海边的一个小村落插队。后来招工到了牟定铜矿当电工。恢复高考后考入楚雄师专数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牟定铜矿中学教数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李老师的第一次见面是1980年,我读初中三年级,李老师刚从楚雄师专毕业分配到牟定铜矿职工子弟学校,教数学。一进教室,同学们眼前一亮,这位老师真是与众不同,哪里不同?三点:穿着不同,一身中山装,裰了好几个补丁,比学生们的穿着还要朴素;身材不同,一米八以上的身高,却瘦得夸张,往讲台上一站,仿佛竹竿撑着一套旧衣服;表情不同,非常随和,话中带着笑意,讲课时有习惯性的口音,“给是?”“给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没过几天,班上几个留过级的大男生,很快就与李老师熟络起来,勾上李老师的肩、搭上李老师的背,没大没小“阿中、阿中”地叫。李老师也不介意,只要课堂上安分守己,认真听讲即可,私底下还给学生分发过纸烟。男生们那些驿动的心里话,也不避讳李老师。那时李老师已经三十三岁了,“老三届”毕业后下乡插队种过地,招工到矿山当过电工,1977年恢复高考后上了师专,人生经历丰富,善解人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时期分到学校的一位美女老师就可怜了,时丽萍老师只长我们两三岁,初中毕业就上师专,当老师上讲台时,好象也就十七、八岁。平素上课直往后缩的大男生们,上时丽萍老师的地理课,都往前排凑,不看黑板,专门盯着看时老师漂亮的脸蛋。时老师象一只惊恐的小绵羊,躲闪着大男生们狼一样的目光。课后男生们向李老师坦白,这是他们蓄谋的联合行动。李老师并未深责这帮“少年维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老师教学非常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一丝不苟。我是理科学习委员,要做收发作业本、分发练习题等工作,初中一年加高中三年,总共四年时间,去李老师的办公室也不知道有多少趟。那年代没有教辅资料,老师布置了家庭作业题,由学习委员写在黑板上,学生们抄下来,回家去做。当年没有打印机、没有复印机,小测验和考试卷要由老师自己刻蜡板,用滚筒油印。我时常去给李老师打下手,帮着油印、分拣那些薄薄的纸张。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4年参加高考,全国统考理科数学试题出得很“恶毒”,摧毁了考生的信心,毁掉全国众多数学老师的声誉。我得了45分,这已是全校最高分了。多年来一直心怀内疚,感觉对不起李老师的辛勤栽培。直到去年看到一篇网络文章《史上最难的1984年理科高考数学试卷》,原来那一年总分120分的数学试卷,全国平均分只有26分。 告知李老师,高中数学不是我学得不好,更不是李老师教得不好,而是高考试题出得不好,我和李老师都释怀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毕业后两年,学校高中部就停办了,李老师离开了讲台,调到牟定铜矿宣传科工作。1993年矿山资源枯竭,听说李老师买断工龄,回到老家大理古城,在亲友帮助下开了个报摊,维持生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次见到李老师,已是二十多年后了。2014年10月,中学同学毕业三十周年在楚雄罗茨聚会,请来了李老师。 同学们与李老师亲热得不得了,女生们左拥右挽,男生们一边给李老师递着烟,一边“阿中、阿中”的乱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老师一如既往,笑眯眯的,左手照相机,右手摄相机,留下了许多聚会照片。短短两天的聚会后,李老师的功课才真正开始,他把每一位同学的头像从合影中挑选出来,加以美化,一个都不少。把现在的油腻照片与中学时期的青涩照片一一对应,怎能不心生感慨。让聚会的欢乐氛围在微信里延续了好长时间,余味无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此后,我就从班群微信里,分享着李老师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李老师的微信与我的微信有一个共同点,微信朋友圈对微友不设限制!只要你感兴趣,可以翻看到发布过的每一条微信。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点点滴滴都呈现在阳光下。我们都是“透明人”,心襟坦荡,微友圈就是一本敞开的笔记本。微友们可以欣赏着李老师的美图美篇,流连于大理的苍山洱海、赏风花雪月……行走在昆明的春城花街,观樱花鸥影……穿越回到七十年代,感受李老师的初恋驿动之心……结识了在古城街边制售喜洲破酥粑粑的白族少女阿燕……认识了李老师早已仙逝的儒雅爷爷、可爱的小外孙、七大姑八大姨……跟随李老师的视野,回忆当年插队的知青伙伴、一同招入牟定铜矿的工友、恢复高考后年龄相差十岁的大学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老师笔下描述的人都那么栩栩如生,晒出的老照片都那么难能可贵,充满了时代感。我曾转发李老师的一些美篇到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注明作者是我的中学数学老师。朋友们份纷点赞,问我“你的语文原来是数学老师教的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年,年逾古稀,已掉牙脱发李老师,又有了新的乐趣。他把青年时期吹奏的口琴又拣了起来,对着手机录下独奏视频,发布到朋友圈、发布到同学群中,一首首经典老歌把我们带回到三四十年前。那精气神啊,令我们这些学生也自愧弗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老师把平凡的人生,过得精彩纷呈,将来我退休后也要您一样热爱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1.07.13,钱锋于重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李老师,一路走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