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济南韩美林艺术馆于2025年1月9日正式开馆,成为继杭州、北京、银川、宜兴之后的第五座个人艺术馆。馆内展示了韩美林先生捐赠的1200多件艺术精品,涵盖书法、绘画、雕塑、铁艺、陶瓷、紫砂、印染等多个艺术门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位于济南泉城广场的“韩美林美术馆”</b></p> <p class="ql-block"><b> 简约时尚的外形设计、美轮美奂的展厅打造、科技感满满的体验空间,就艺术馆的设计、建设和布展而言,这一艺术馆的建设标准堪称国内一流。展馆建筑面积超过13000平方米,设有10个展厅,包括序厅、文献展厅、雕塑展厅、公共教育厅等多个功能区域。</b></p> <p class="ql-block"><b> 韩美林1936年12月生于山东济南。1949年仅13岁的韩美林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由部队转业到济南市话剧团当演员。1953年话剧团解散,韩美林被分配到济南市南城根小学任美术老师,当时他还未满15岁。</b></p><p class="ql-block"><b> 1955年韩美林考入中央美术学院(1956年随院系调整成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首届学生。后来一路坎坷却艺术成就斐然。</b></p><p class="ql-block"><b> 韩美林现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世界华人协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名誉会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韩美林先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楼展厅:青铜会说话</b></p><p class="ql-block"><b> 导游说韩美林工作室的废纸篓都是文物,青铜鼎上刻着《易经》卦象,展柜里却摆着画满小动物的草稿纸,某张皱巴巴的餐巾纸上写着"给泉城广场雕塑改三稿"——原来镇馆之宝和街角雕塑流淌着同一种血脉。</b></p> <p class="ql-block"><b> 那匹3米高的青铜马扬起的马蹄悬在战国车马纹样投影里,展厅灯光在鬃毛上浇出液态的铜绿。青铜马踏着光的涟漪奔来,流畅的线条在空气中凝结成永恒的动势。</b></p> <p class="ql-block"><b> 当我蹲下找角度拍照时,突然发现马腹藏着个咧嘴笑的太阳图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楼展厅:天书即弹幕</b></p> <p class="ql-block"><b> 《天书》展区的甲骨文在LED屏上流动,像极了B站弹幕池。那些被韩美林魔改的字符,有长翅膀的"雨",戴墨镜的"人",还有扭成表情包的"龙"。突然悟了:三千年前的祭司刻龟甲,和现代人刷朋友圈,本质上都是向空间发送信号。</b></p> <p class="ql-block"><b> 展厅里《天书》系列作品铺展如星河,篆刻的甲骨文符号在宣纸上跳跃。</b></p> <p class="ql-block"><b> 韩美林将沉睡三千年的文字重新唤醒,用当代艺术的刀锋劈开历史的痂壳。</b></p><p class="ql-block"><b> 当我的指尖掠过玻璃展柜时,那些似字非字的符号突然在视网膜上重组,某个瞬间竟读懂了先民刻在龟甲上的心跳——原来所有的文明密码,不过是人类对生命存在的集体追问。</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转角处遇见“福娃”的设计手稿,欢欢头上的火苗竟是烧陶窑火的变体。当年全球小朋友抱着的奥运吉祥物,原来是从龙山文化黑陶罐里蹦出来的。</b></p> <p class="ql-block"><b> 这波文化表达,堪比用章丘铁锅炒西班牙海鲜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楼展厅:时空的茶碗</b></p><p class="ql-block"><b> 露台有组裂开的陶碗,裂缝里嵌着青铜残片。服务员说这是艺术馆限定版"冰裂釉",我盯着茶水在裂纹间洇开的轨迹,突然想起大明湖的荷花也是这样在暴雨后舒展的。</b></p> <p class="ql-block"><b> 《母与子》雕塑群令人屏息。粗犷的汉白玉上,母亲环抱婴儿的轮廓被简化到极致,却在凹陷的眼窝里盛满银河般的柔情。</b></p> <p class="ql-block"><b> 韩美林将人类最原始的情感提炼成几何图形,那些圆润的弧度与尖锐的棱角,恰似生命诞生时撕裂与愈合的双重阵痛。</b></p> <p class="ql-block"><b> 在陶艺展区,战国漆器的云纹幻化成现代陶罐的肌理,原始岩画的鹿群跃入青瓷的釉色。</b></p><p class="ql-block"><b> 当我的倒影在釉面流转的瓷器表面变形扭曲时,突然惊觉所有艺术创作都是生命的镜像——我们在描摹世界的同时,也在陶土上印刻着自己的指纹与体温。</b></p> <p class="ql-block"><b> 艺术馆顶层的观景台像悬浮的青铜爵,从这里眺望济南城,现代楼宇与千年佛窟在暮色中达成微妙平衡。</b></p><p class="ql-block"><b> 韩美林设计的奥运福娃在玻璃幕墙后微笑,那些源自半坡彩陶的曲线,此刻正与城市天际线的折线谱写二重奏。艺术从未离开过生活,它只是换上了时代的衣裳继续起舞。</b></p> <p class="ql-block"><b> 暮色中的艺术馆像块正在融化的青铜方糖,千佛山的轮廓在大明湖水面摇晃。离馆时,保安大叔递来把印着艺术馆logo的蒲扇:"韩老师说过,艺术就是给人扇凉风的。"扇起的气流卷走了展册扉页上的金箔,那些飞舞的碎片,像极了展厅里逃出来的甲骨文。</b></p> <p class="ql-block"><b> 韩美林先生用自己的艺术诠释了对生活、对自然、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他的作品让我明白,艺术不仅仅是美的追求,更是一种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有力工具。他的创新精神也激励着我们在自己的领域里不断探索,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笔者在“韩美林艺术馆”门前留影</b></p> <p class="ql-block"><b>备注:本文部分文字由AI生成。个别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