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小黄

<p class="ql-block">【原文】: </p><p class="ql-block">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论语点睛》中智旭大师点评说: 格言良策。万古不刊。当与去食去兵章。刻于宫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慈祥为国救民》:</p><p class="ql-block">【译白】[发明]百姓是国家之根本。只有根本牢固,而后国家才能安定。所以救助保护百姓之利益即是爱国。爱国,即是向君王尽忠。上句“正直代天行化”是笼统训导世人,此句是警诫有地位的官员。◎世人都称官府为老爷,为什么呢?大概是声声唤醒其为百姓之父母官吧。孔子说:“父母最担心的是子女的病痛。”赋税、徭役繁重,是百姓的病痛;盗贼越来越多,是百姓的病痛;水涝干旱不调,是百姓的病痛;豪强盘剥、奸吏为非作歹,是百姓的病痛。有一种病痛,即有一种救治之法。必须尽我诚心、竭我全力,而后上不辜负君王、父母,下不辜负平民百姓,中不辜负自己所学才识。若得当官者具此志向,就非得先使其心地慈祥不可。</p><p class="ql-block">案例1、设法救民</p><p class="ql-block"> 明朝宣宗年间,南直隶巡抚周忱(谥文襄)爱民如子,管理经济财务无人能超过他。他刚上任时,即察访民间疾苦,深以苏州、松江二地之赋税过重为忧。周忱于是在粮食丰收之年,利用公款买进大米,储积起来,以备赈济百姓。宣德八年冬,周忱上奏济农仓法,得到皇帝应允,他遂与苏州太守况钟、松江知府赵豫、常州知府莫愚协商实行。苏州收得三十万石米,连同松江、常州两府收来的,分别贮存于各县粮仓。第二年,江南遭旱灾,苏州、松江两地有三百多万饥民,贮存的粮食全部发完还不够。因此周忱又计划再增加储积量。原先各州府秋天交纳官府粮食时,当地征粮的粮长及乡村的里长往往向百姓多征粮食,却不完全及时上交官府。每年都有农民因交不起田租而逃往他乡。周忧就在各河边码头设置收粮点,派人总管收粮、发粮及运输,百姓直接把粮食送到官府,不经乡村里长手,这样一来,损耗即减少了三分之一。又,三府按规定当运粮一百万石送南京仓贮存,用来供给北京军界每月的俸粮,其运输费用,每石就耗去六斗。周忱与况钟等商量说:“他们既能到南京接受俸粮,何不可到此处来接受呢?若在此处直接供给,既可免除人力劳苦,还能节省六十万石粮食,以此转入济农仓,农民就无后顾之忧了。”况钟等都赞成这个做法。周忱于是请奏于朝廷,获准后当即实行。仅苏州一府就已得大米四十万石,再加上平价买进储存的,共六十多万石。周忱说:“有这么多储粮,不仅可用来赈济百姓,凡是运输途中有损失的,也可从这里借给赔偿,等秋天收成时,再如数偿还官府。若农民修筑圩坝堤岸,疏通开挖河道,可按人口供给粮食。”朝廷都听从了他的建议。第二年,江南地区又大旱,他传令各郡打开济农仓赈济百姓。因此,虽然田里没有禾苗,而百姓却没有遭受饥饿,前后救活了一百多万人性命。正统元年,周忱重新审定南京管辖地区官田的交粮标准,仅苏州一府就减掉了秋季公粮八十多万石,其他州只是数量上有些差别而已。苏州、松江三百年来,在屈指可数的人物中,对百姓恩泽最多的,当推周忱为第一。而周忱犹嫌自己尚有诸多不足之处。他平易近人,喜欢布施出于天性。凡僧尼遇到修建寺院、塑造佛像等,必定向他募缘,他从来没有拒绝过一次,甚至有时捐助的数目超出僧尼的期望。然而他的钱财物用却越来越丰厚。江南百姓把他当做福星二十多年,百姓生活在他所治理的地方,是多么幸运啊!</p><p class="ql-block">案例2、帝君示敕</p><p class="ql-block"> 江苏太仓县黄建安,炜立德。他见苏州、松江两地的百姓被定额之外的过高赋税所困,日日为此忧虑不安。每天早晨起来拜佛后,总忘不了向上天叩头祷告,祈求免除两郡定额之外的钱粮税款。又具文呈送当政部门,不遗余力。人们都嘲笑他杞人忧天。庚寅年秋天,他得了重病。入冬后病情加剧,到十一月三十日,已滴水不沾好几天了。当天夜里五更时,黄建安忽然梦见帝君传他在宫殿台阶前觐见,帝君对他说:“你的命数早该尽了,因你一直都在志切关注减粮之事,所以延长你的寿命。”于是口授诰敕一道,教黄建安念诵三遍,默记于心。他醒来吃惊一看,才知自己仍在床上,而精神忽然觉得很健旺,似乎旧病顿时消失了。于是他急忙从床上起来洗手、挑灯磨墨。此时家中人都去送黄建安的亡妹(节母)出殡,只留一老妇人守门。老妇人忽见经月卧床不起的主人端坐灯前书写,惊讶不已。天亮后,建安的表弟郭雉先与孔尔忠来询问病情,见此情形,也都很吃惊。于是他乘着轿子,到妹妹家去送葬,与宾客朋友应酬,在街道上奔走忙碌,毫无倦容,饮食也忽然恢复如常。知情之人,无不认为是值得称颂之事。此时黄建安已经七十七岁。从此他谢绝世事,长斋念佛。又过了数年,身无病苦,安详而逝。[按]读帝君诰敕,大意说:“你黄立德啊,只不过是一介小民,并且已至垂暮之年,而发心要解救三百年来所积陋习,誓愿为普天下穷苦人家谋福利,简直就像蜉蝣想撼动泰山,精卫要填平大海。虽然堆砌九仞高山不易,但若能将土石一筐一筐不断地堆上去,终能成功。天地日月运行的法则,是至诚而不间断。成就圣贤的功德,只在有进无退。勉力而为吧,不要懈怠了最初之发心。”由此可知,征收定额之外的钱粮税款之事能否减免,全在人为。如人上山,只有靠各人努力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百姓是国家之根本。只有根本牢固,而后国家才能安定。所以救助保护百姓之利益即是爱国。爱国,即是向君王尽忠。”这句话,可以是《大学》中说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我做人做事的观念,好象并没有这种智慧,或者有时与之相反。可能是没有慈祥之心,为人骄吝,少结人缘,甚至宿世破人胜事,致感得种种不如法之时节因缘,连“父母唯其疾之忧”都有障碍(不过广钦大师说“别人好坏是别人的事,我们不必把它带到我们心里来烦恼”。看来还是自己没有智慧),也因烦恼未断,而无心忧虑百姓疾苦、救助人民。</p><p class="ql-block"> 学习阴骘文,里面说“黄立德啊,只不过是一介小民,并且已至垂暮之年,而发心要解救三百年来所积陋习,誓愿为普天下穷苦人家谋福利……成就圣贤的功德,只在有进无退。勉力而为吧,不要懈怠了最初之发心。”以后要自己努力,见贤思齐。</p><p class="ql-block">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交流一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