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檀家具与乾隆皇帝

郑州张世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紫檀家具,顾名思义,即指用紫檀木制作的家具。关于紫檀,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争议,但有一点是确切的,即明清家具所用的紫檀,单指檀香紫檀(俗称印度小叶紫檀)。檀香紫檀(印度小叶紫檀)产自印度南部,生长缓慢,成材需数百年,目前已被列为濒危物种。其主要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心材呈深紫红色或黑紫色,木质细腻,带有天然油脂光泽,久置后氧化变深,纹理交错或局部卷曲(俗称“牛毛纹”或“金星”)。气干密度高(通常大于1.0 g/cm³),沉于水,硬度大,耐磨性强。部分紫檀木材有淡淡的檀香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尽管中国本土不产紫檀,但中国使用紫檀的历史悠久,则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史料记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向宫廷进贡紫檀的记录,但是此时称为“檀香”“绛香”,强调是其作为香料或者药材的价值,并未加工成家具。而真正开始与家具挂钩是跟随硬木家具的兴起。很多人误认为紫檀家具与黄花梨家具的出现是在同一时期,其实前者的出现比后者要晚,甚至是到了清朝才普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根据史料记载,高档硬木家具的制作是从明代万历时才开始的,这不仅仅源于隆庆年间开放海禁后,南洋和印度洋的优质木材才得以进入中国。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诞生了制作家具的铇子。万历年间的岁贡额据《工部厂库须知》记载:“广东布政司每年应解……胭脂木十段、花梨木十段、南枣木十段、紫榆木(紫檀的别名)十段……送御用监交收。”由此可知,当年无论是黄花梨还是紫檀都是作为硬木的其中一个种类,只有少量的进入大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广大读者所不知的是,紫檀家具,尤其是清宫紫檀家具的普及,是和乾隆皇帝的喜好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乾隆皇帝才是御制紫檀家具风潮的创始人。清兵入关之初,农民起义军在撤离北京时,焚掠了明朝的皇宫,三大殿等中路主要建筑的毁坏尤重,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即加以整修和重建。特别是之后的“康乾盛世”,清朝迎来了国力鼎盛期,周围大兴土木,建造新的宫殿处所,一改以往装饰性浓,华美优雅的风格,刻意营造雄伟庄重与威严震慑之感,在造型和装饰风格上转变为追求富丽堂皇、繁复、端庄,崇尚宽大舒适,广泛利用传统和外来艺术,图案布局求新求异,艺术性远大于实用性。这一切在家具制作上更是登峰造极。因为满族统治者的生活习尚、审美情趣和政治需要,清宫选择了完全不同于之前的材料——紫檀,开创了清式御制紫檀家具的风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过,康熙、雍正期间正值天朝初创,尚不具备大规模生产家具的条件。因此这一时期制作的家具,尤其是宫廷家具是极其有限的。到了乾隆十年(1745)左右,乾隆皇帝开始酷嗜雕刻繁缛的紫檀家具,从而引领了清中期上层社会家具的发展方向。当时宫殿中靠窗的大炕和强调满族君主正统权威的宝座设置增多,高度、体积和重量普遍超过了明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史料记载,乾隆帝喜爱紫檀木,疯狂购进紫檀,并且亲自把关设计。当时宫内聚集了应召入宫的广州、苏州、扬州等地能工巧匠,专为乾隆皇帝设计制造屏风、宝座、龙柜、大案、多宝格、桌、椅、挂屏、插屏以及小作陈设等各类器物。根据乾隆元年至乾隆六十年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统计出乾隆时期内务府造办处购进的紫檀木总数量是700505斤!可以说乾隆皇帝几乎配齐了皇宫、行宫、别署、园林所需的全部家具,以致嘉庆之后,造办处基本上不再制作新家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虽说之后在八国联军的劫掠中,因为宫内家具损失惨重,在清末又制作了一批新的紫檀家具,但是远不如乾隆期间的精美。而且随着清朝的结束,造办处的工匠回到民间,因为技术、材料等各种原因无法再制作出同等份量的作品,宫廷紫檀家具也跟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消亡而殆尽。在这个时期完全不同于“明式家具”的风格被称为“清式家具”,而紫檀家具则成为其代名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的读者可能会问,乾隆皇帝为何对紫檀家具情有独钟呢?破解这一难题,还应该从紫檀木本身的特征说起。首先,紫檀木的稀缺性,契合着皇权的特征。紫檀木质地坚硬致密,入水即沉,纹理细腻且色泽沉穆,经打磨后呈现金属光泽,符合宫廷器物追求"千年不朽"的寓意。其生长缓慢、成材率低的特性,使得大料极为罕见,自然凸显了皇权的独占性。其次,紫檀的"紫"与"赭"色在传统文化中关联"紫微垣"(天帝居所),与"天子"身份暗合。乾隆时期宫廷器物常采用"五行五色"体系(如紫禁城建筑色彩),紫檀的深色系恰好补足了这一象征系统。再者,宫廷造办处的技术加持,尤其是工具的革新使大规模制作硬木家具成为可能。乾隆时期引入西洋铣床等精密工具,使工匠能突破紫檀硬度限制,实现繁复的镂雕、浮雕工艺(如著名的"紫檀嵌玉云龙纹宝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乾隆时期的家具,尤其是宫廷家具,具有下两个显著特征:其一、用料贵重,制作不惜成本,工艺精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一时期家具品种之多,式样变化之广,工艺水平之高,均超出清朝其他历史时期,是清式硬木家具的鼎盛年代,也是清式硬木家具制作数量最多、工艺最精湛、品种最丰富的一个时期。因此,有理由认为,和其他工艺美术品一样,乾隆时期的硬木家具,最富有“清式”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清式硬木家具的代表。其二、装饰力求华丽,注重与其它工艺相结合。这一时期的硬木家具大量使用了金、银、玉石、宝石、珊瑚、象牙、珐琅器、百宝嵌等不同质地的装饰材料,追求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物极必反。就某些乾隆年间的硬木家具而言,过多的非功能性装饰使其显得繁复累赘,过犹不及,破坏了家具的整体艺术效果。而就品种式样的变化而言,为了追求奇巧,一些器物做得越来越不实用。以丧失使用功能为代价,去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从而使这些家具成为一种摆设,乃至纯粹用于炫耀的奢侈。这一时期宫廷家具制作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固然有其社会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与乾隆皇帝本人的好恶密不可分。通查乾隆年间《造办处活计档》不难发现,乾隆皇帝像对其他工艺品一样,对家具制作兴趣极高,不仅直接干涉造办处的家具设计、制作和修复,而且往往具体到式样如何、尺寸大小、怎样更改。作为帝王,他的审美观对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制成的家具上面,自然而然地也会留下他的思想和情趣的“烙印”。可以不夸张地说,乾隆时期随着过度求奢之风的日益滋长,终开清式硬木家具衰败之先河。乾隆一代六十年,从某种意义上讲,既是清帝国极盛的一代,又是由盛而衰的转折期。清式硬木家具亦不例外。</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