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庄(文化的宅基地)承载教育与信仰的内涵,——剖析黄梅墨庄书院

蜈蚣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墨庄”是什么?你到网络平台上搜寻一下,有几个古代人的范例:宋代刘式藏书千余卷,其妻将这些书称为“墨庄”,并以此激励子孙学习;宋代张邦基因喜爱藏书,将自己的寓所命名为“墨庄”,并以此为书名,著有《墨庄漫录》十卷;元代申屠致也以“墨庄”命名其藏书万卷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墨庄”不仅是一个具体的藏书场所,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珍视和对学问的追求。在现代汉语中,“墨庄”被用来指代藏书或书丛,尤其在文学和历史研究中较为常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由此而见,“墨庄”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语,也象征着对知识的传承与追求和研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你再细品一下现今墨庄呈现给你代表性欲强的古代官家园林,如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古商城保存完好的墨庄屋,它位于洪江古商城湘商广场东面,这个墨庄书屋其内容拥有精美的古建筑、盆景和收藏品,其中徽式古建筑“三槐世第”是墨庄的精华,内藏有许多珍稀的木雕、木匾、瓷器和古盆,展现了古老的美感和历史故事。这里的墨庄将园林、古建筑和盆景完美融合,给人带来震撼心灵的美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湖南省长沙墨庄博物馆,地址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雷锋镇桥头铺村,它是一个园林院子,布以山、石、水池,文物藏在一栋木楼里。老宅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是门、窗、栱、梁上精致的木雕,各式人物、动物、花草的木雕栩栩如生。 这里不仅有江南园林的精致,还有徽派建筑的风格和江南的韵味, 整个古建充满着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古韵流香,墨庄慢慢挤进现代社会城镇建设、艺术演艺、商业贸易、养生理疗等领域,以墨庄命名的单位有: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灵芝街道墨庄村;金华市墨庄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湖南墨庄坊食品有限公司……还有墨庄古镇、墨庄山庄、墨庄小区、墨庄楼盘、墨庄酒业、墨庄酒店、墨庄文化、墨庄田园等个体仍至综合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通过比对,本人认为最距代表性、最有传奇色彩、最富实质意义的墨庄要数湖北省黄梅县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墨庄书院文化遗址。黄梅的墨庄书院置身于巍峨大别山余脉的五祖镇北部山区木桥村与江河村交汇处,书院建在莲苞山(莲蓬尖)山腰之中的一大片竹林之中,此地风景秀丽、环境清幽,隐秘而安逸。 这个古代的墨庄书院,它是以教学截体呈现于社会且距今约400年的历史,当年是由墨庄公石纯若所建。据当地丙子县志记载:“梅源寺在龙坪镇,石纯若在其山场内建墨庄书院读书其中。”</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石纯若(公元1604—1666年),读书时品阶为廪膳生(可理解为科考榜首、州、府供给生活经费的学生),朝廷貤封修职郎、武昌学搏(修职郎即是县丞(副县长)的官阶),号墨庄,故书院取名为墨庄书院。石纯若是明代进士石昆玉之孙。石昆玉曾任苏州知府,为政清廉。被称之为“石苏州”的后擢史部待郎石昆玉为朝中二品封疆大吏。昆玉父亲石承芳也是岁进士,为诰封嘉义大夫左都御史。石昆玉有三个儿子,长子石有恒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次子石有定为拔贡,三子石有信为举人。石有恒之子石确为崇祯四年进士,他们祖孙四代连中进士成了那时候黄梅一家四进士的美谈。石纯若是石有定之子,他办学堂、兴教育,选择在莲苞山修建墨庄书院,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墨庄书院至清代末期因新学兴起而逐渐衰落,从现存的古遗址上依稀可追溯书院当年的盛况。上世纪70年代至今,不少专家、学者和社会上的爱好者致力墨庄书院和梅源寺历史文化研究,多次到实地考察,大批游客结伴前来游览观光,一睹书院遗迹风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墨庄书院文化遗址之所以如此吸人之眼球,是因为此地的墨庄书院俱有它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的共性。且不谈它与之共有的文化内涵,单从它的独特性而论,它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建书院时所处反清复明潮流时代的历史背景;二是书院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众多人才的成就;三是书院、寺庙相应而生以及其建筑隐秘耗资不裴和防御能力超强的个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先来看看墨庄公建书院时的时代背景:从有关平台资料获悉,黄梅从汉武帝时始就有学宫(即现叫学校古称学堂)和州府分配的学生(员)名额。可是,自明代嘉靖乙卯(1555)年间,知县张九一在东禅寺修建书院后,却一直没有得到继任者的维修和发展。明崇祯八年,大批流寇进攻黄梅,兵慌马乱,民不燎生,求学者环境不佳。特别是崇祯十五年冬,张献忠攻陷黄梅,知县施廷贤巷战抗敌被擒,劝降不屈自刎而亡。张献忠无道屠城,滥杀无辜,纵火焚房,县署、学堂被破坏,连学宫孔子石刻圣像也未幸免。学堂被破坏,学生无处读书,求学困难,科举连年不得有进。所以在黄梅域地创办学校,培养人材是急需的大事。此时书香门第的石氏家族已起得功名的为官之人对此景余心不忍,遂起办学校之意。石纯若墨庄公就是在这种状态之下决心创办书院,也是在家族人的帮助下扛起创办学宫、培育人才的重担。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中,墨庄书院应运而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墨庄书院创建于明末清初,墨庄书院建院后至清代初期,黄梅很多学子曾就读于墨庄书院。墨庄书院建院后的两百多年鼎盛期间,先后培养学子逾千人,走出进士4人、举人17人、贡生61人。石纯若本人有八个儿子,其中五个就考中贡生(贡生是秀才中经选拔进入国子监深造或直接候补官职的精英,地位高于秀才但低于举人,相当于现代重点大学的本科生 )、(另注国子监就是国家最高学府和教育机构),由此可见当年的墨庄书院的盛况和社会作用和起得的成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墨庄书院的产生还有两个独特性,一是墨庄书院建院前后由于它的历史时代背景处于动乱时期,在建筑工程上就加强了防御意识。这就是墨庄书院、梅源寺的实体建筑上层有四十八间,地底下还隐藏着四十八间地下城堡,现在我们从遗址上可以看到多处通风孔,过去还有不少人从偏洞进去过,又从其他洞口出来,因它建筑的隐秘性和高强度防御性,却没有人进到正穴的四十八间过。注有关史料记载,墨庄书院、梅源寺建筑工序历经四十年而完成,时跨两代人的时光。据现代的江河村民商大娘讲,传说她娘家有个亲戚石匠从年轻时进山修墨庄书院梅源寺,修到头发和胡子都白了才出来。我们不神化这里的古建遗址,但底下四十八间也绝非是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山洞或洞屋小间,里面的奥妙有待后人去探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是墨庄书院建筑过程中有另一个关键性人物的参与,那就是刘懿山和尚。据丙子县志记载:墨庄书院和梅源寺始建于明末清初,是由廪膳生石纯若(号墨庄)于清代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与刘懿山和尚共同创建墨庄书院。懿山和尚又叫懿山圣德,这个人物在民间有许多传奇色彩,被捧为国师,是那个朝代皇宫的教师,因与皇帝女儿产生爱昧之情被驱出皇宫,又因皇后帮助受赠于金银财宝。他来黄梅后与墨庄公共同修建墨庄书院梅源寺工事,还说书院和寺庙前面有一个担丘田是过去的练兵场等等。 寺庙工事左边山傍有一座被盗的古墓塔,民间传说是榆林国师塔,县政府把它作为文物遗址进行保护,称之为“御林法师塔”。这里有很多东西有待后人去发拙、考证和求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多篇文章介绍了墨庄书院与梅源寺的关系和来历,摘两段下来看看:“(公元1667年),石府对书院进行了修缮,并修建了一座寺庙,名曰“梅源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到了清代康熙六年,墨庄书院又进行了重修,石府为了纪念先祖石昆玉,还在墨庄书院旁边又修建了一座宗祠,名曰“梅源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墨庄书院的创建与办学为梅源寺的建筑与兴起奠定了基础,后来梅源寺又成了墨庄书院实物的寄托和精神的传承。由于县城里办有学校,墨庄书院位居深山,路远崎岖,出进多有不便,学生就慢慢减少,至光绪1897年时许,学堂湾读书的学生转到梅源寺佛殿右厢房读书。后来,人们就说梅源寺就是墨庄书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墨庄公的爷爷石昆玉虽然朝中为官,但在民间乐于做公益事业,特别关心佛教,为梅的佛教事业做了很多事。黄梅的五祖寺、老祖寺寺志都有记载。据如今还健在的江河村村民宋福和大爷回忆,他三十岁上莲苞山居住至今有六十年时间,初上莲苞山时庙的上殿与下殿中间另有一屋座放有一米高的进士读书像(石昆玉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墨庄书院和梅源寺,但又不能把墨庄书院和梅源寺混搅一谈。实事是墨庄公石纯若先创建墨庄书院,后再修建梅源寺,创建墨庄书院就是读书育才,书院后面的石氏家庙梅源寺亦是劝人行善教化之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历史留给我们的空间很广浩,墨庄书院梅源寺至今还是一个没有揭开的谜底,先人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精神财,还有未见天日的地下四十八间。梅源寺建百万中山寺窖百万不能只是民间传谣。现经黄梅县人民政府批准,于2024年成立了“黄梅县墨庄书院历史文化研究会”,就是为探讨、发掘墨庄书院、梅源寺历史文化、创新文旅项目寻求理论支撑。</b></p> <p class="ql-block">  我们期待更多的人投入和参与墨庄书院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发掘工作,让墨庄文化这块魄宝为当今社会的文化旅游、经济建设发挥作用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注:1、文章中个人之论点带有片面性仅供参考,不否认他人之见;2、文稿中字、词、插图适用不准确,还需修改和完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