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底,终于又换房了。<div> 那年年底,在一次学校视察中,学校的副校长央我帮他在局长前“美言”几句:他妻子的单位想分配给他一套三室一厅的住房,不过,教育局要补贴一些,他可以让出原有的“两室一厅”。我一听:让出的旧房就在河埒口,房型也可以,居然是三楼,正合我意,并和他一起去找了局长。此事成了!</div><div> 这套房,属于产山新村的“79改良式”横套。所谓改良,因为它卫生间有两平米多,除了厨房,还有一个餐厅。进门就是餐厅,可容我们一家四口围着90公分的“靠边站”圆桌就餐。餐厅左侧是厨房,勉强能容下两人。</div><div> 虽然只是增加了六七个平方米,但不必在卧室支饭桌,孩子们的活动面积大了,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卫生间洗澡了!</div><div> 有了这套房子,我想重点将厨卫装修得好一些,专门请了上海的“装修师傅”(2人)。地面铺的是二十多公分的彩色地砖,墙面全部贴上了普通的白色瓷砖,至于浴缸,挑选了当时无锡市场上很少有的钢板浴缸(一般都是铸铁),一米二十,勉强能“挤”进卫生间。积蓄有限,两间卧室只是贴了墙纸,地上铺了当时流行的地板革。</div><div> ——现在想来很滑稽的装饰,在那时的无锡郊区,还算比较先进的。装修时,邻居们说“这里又不是上海,那么考究“,一位前来“参观”的年轻校长甚至说“有点宾馆的味道了”。</div><div> 产山新村是个老新村,大多数是平房,或两层的小楼,好像主要是私房,它的“前生今世”我没有考究过。主路是一条南北向的弄堂,紧贴着区政府大院,顺着弄堂,北侧有一幢四层高的楼房,是区机关的住宅,我们区长和负责机关住宅分配的办公室主任都住在那里。再往里,是区的林苗圃,我们的房子是林苗圃在自己的“地盘”上开发的,边上还有几排杉树。再北面,就是产山了。</div><div> 产山是惠山脚下几十米高的小山坡,产山新村因其命名。产山在惠山脚下,不很出名。不是附近的居民,甚至不知它的存在。住进产山新村以后,我们倒是经常爬这座山,山上有一个新修的小亭,再无任何景致,也不曾听的任何典故。在山顶往下看,有临近的“团结新村”和“青山新村”。</div><div> 产山新村的地理位置绝佳:沿弄堂向南,直接进入主干道梁溪路,路对面是我工作的教育局。弄堂东侧顺着区机关大院北墙,有一条马路,直通河埒口公交枢纽,10路公交起点站。两个女儿刚上无锡市一中,每天乘10路公交去上学,很方便。走一站路,就是“第四人民医院”(三甲),医院对面的“青山市场”是无锡第一家室内菜场,规模不小……总之,地段很好。</div><div> 当然,人们对住房的要求总是不断提高的。九十年代,与周围同事相比,我的79改良是显然落后了:厨房太小,没有客厅,房屋只有50平米左右……</div><div> 说起来,在产山新村,我是有过另一套80是住房的,或者说“差点”有一套。</div><div> 97年,单位一位同事,在老家“新农村建设”中分配了一套别墅,邀我们去参观。参观完吃饭时,我在桌边发牢骚:机关的所有同事,包括我分管的驾驶员,住房都比我好。也许,局长有些触动,也或许,局长退居二线前想做件好事,就在产山新村西侧新开发的住房中,给我买了一套二楼的80式竖套。那天下午,我去看了尚未竣工的住房,很称心。会计将支票给了我:“明天去交款办手续吧!”没想到,那天晚上,接到局长来电,说是分管教育的区长来电责问:为什么“突击买房”?我们局长胆小,问我怎么办。怎么办?做人要仗义,我就把支票退回去了。</div><div> 后来才知道:有个教研员想给她孩子要房子,局长没答应。有人给她出主意,让她向区长告状,于是,我莫名奇妙地丢了一次换房的机会。</div> <h5>产山的上山小路</h5> <h5>产山新村大多是平房和二层小屋,图中左侧低矮的四层楼房是当年区政府办建的居民楼,树影后依稀可见的才是我住的79改良式。那些七八层高的,我搬走时刚刚开建,图中最高的当时是区政府办公大楼,毗邻产山新村。</h5> <h5>在产山新村家中</h5> <h5>九十年代,河埒口有了肯德基,就开在梁溪路边,产山新村的弄堂口</h5> <h5>这是当年著名的“青山市场”,距产山新村不到一里地,市场对面是无锡第四人民医院</h5> <h5>产山新村毗邻第四人民医院</h5> <h5>这是产山新村的另一个大门,当年我差点拥有的80式竖套应该是图中两幢里的一套。</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