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几天老史没在,去省里争取项目了,留下我坚守阵地。拉林已安排好我到各家吃饭的单子,大约有四十多户人家。每到一家,他都亲自带我去,因为户数多,我一时还对不上号,也找不到各家的大门。到了管饭的村民家门口,他就朝着院里喊,“驻村领导来了!”进了院子,他向人家介绍完我,就离开了。就这样,我接连去了四五家。这些村民的家庭情况大都差不多,个别条件略微好一点。条件好的家里摆着几件像样的家具和家电,比如衣柜、茶几、字台、椅子,还有电视机,缝纫机、闹钟等,一看比较富裕。条件差的,只摆几张小椅子和折叠餐桌,再就是摆一两个存放东西的箱子等。</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早晨,拉林领着我去一家老乡家吃饭。他对我说,这家女主人是陕北的,榆林人。我问他,这里离榆林那么远,至少有七八百公里吧,她怎么会嫁到这里来?拉林说七十年代的时候,女主人和大多数青年知识分子一样,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来到我们村插队,期间认识了村里的一位姓张的小伙子,后来俩人逐渐有了感情,她就嫁给了他。俩人婚后四五年,小伙子突然病逝了,女主人就一直守寡至今。</p><p class="ql-block"> 我问他,这个女人有小孩吗?他说有,生了个女儿,已经上初中了。听他这么一介绍,我觉得这个女人太不幸了,不由得感到一阵酸楚。拉林说,这位女主人姓陈,性格内向,一般不爱跟人交流,但说不定我去了,她会认老乡,和我主动拉话,我说但愿吧!</p><p class="ql-block"> 来到这位女主人家,拉林对她说:“陈师,这位是从省上下来驻村的干部老李,他也是你们陕北人,今天他在你们家吃饭。”</p><p class="ql-block"> “哦!”她的声音很低沉,简单地应了一声,看她的表情很平静。</p><p class="ql-block"> 然后, 拉林对我说:“老李,那你在这里吃饭,我回去了,吃完饭你回来!”我说好的。</p><p class="ql-block"> 进了陈大姐家的院子,我看占地面积不大,不过很方整,四周用黄土夯的围墙。经过雨水侵蚀,墙上露出一抹一抹黑色的苔藓痕迹。院中央有一棵核桃树,长得并不旺盛,稀稀疏疏结了一些果实。</p><p class="ql-block"> 走进家门,只见地上摆放着几把小椅子,中间有一张和小椅子一样高低,用木头做的方桌,看上去很陈旧。</p><p class="ql-block"> “你先坐,我去端饭!”说着,她去了厨房。</p><p class="ql-block"> 我抬头看了看她家的墙壁,只见正中间贴着一张毛主席画像,画像两边挂着三四个玻璃相框,相框里装着大大小小的黑白相片,应该是她家里人的照片。我本想过去瞧瞧,可觉得有些冒然,就没去看。</p><p class="ql-block"> 这时,她端了一盆稀饭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稀饭用白面和的面糊,接着她又端上来一盘馒头,颜色偏深,一看就是用陈面蒸的,另外用西红柿和青辣子炒了一碟菜。</p><p class="ql-block"> 等她忙完后,我说:“大姐你也吃!”</p><p class="ql-block"> “没事,你先吃!”她说。</p><p class="ql-block"> 我盛了一碗稀饭慢慢吃了起来,然后问她:“大姐,我听说你老家是陕北的,我也是陕北的。”</p><p class="ql-block"> “嗯,我是米脂的,你是哪里的?”她说。</p><p class="ql-block"> 我说:“我是神木的,学校毕业留到了西安,这次来咱们这里蹲点扶贫。早上听拉林说,你也是陕北的,我很高兴!难得在这里能遇到老乡。”</p><p class="ql-block"> “哦。”她的脸色依然很平静。</p><p class="ql-block"> 我又对她说:“大姐,听说你是因为插队才来到这里的,后来在这里安家落户。你每年回陕北老家么?”</p><p class="ql-block"> “不回去,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回去了!”她说。</p><p class="ql-block"> “啊?这么长时间没回去,那你父母和姊妹兄弟还在米脂么?”我问。</p><p class="ql-block"> “在……”说完,她沉默起来。</p><p class="ql-block"> “那你不想他们么?”我又问。</p><p class="ql-block"> “想,但是路太远,回不去!”她说。</p><p class="ql-block"> 听她这么一说,我的心里又感到一阵酸楚。看她现在的生活状况,我想家里一定很拮据。女儿在上学,正需要花钱。一定是掏不起路费,只好放弃了回乡探亲的念头,因为回去一趟至少需花四五百元。一个单身妇女,生活在这个偏僻的地方,挣一分钱都不容易。当然还可能有别的原因,但经济困难定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我抬头看了看她的脸,只见她满脸憔悴,白净的额头上显现出几道皱纹,头顶上有一缕白发。我猜想她的年龄大约在四十五岁左右,但她和拉林的爱人狼嫂比起来苍老许多。我和她聊了那么多,她的表情一直很平静,没有一丝笑容。从她的神情背后,我仿佛看到了她当年插队时的模样,一位活泼可爱、青春美丽的姑娘,带着自己的理想,从遥远的陕北毅然来到这里参加劳动,她与她的队友们,和当地的群众打成了一片,后来她热爱上了这片土地,决心把青春年华奉献给这里。插队结束后,好多队友纷纷返乡回原地,她却留在这里扎根生活。</p><p class="ql-block"> 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实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的人生旅途并不顺利,爱人的英年早逝是对她最大的打击。一个单身女人,拎着一个孩子生活,多么地不易,由此可以想象她心里有多么地痛苦。也许她为自己当初的选择后悔过,然而生活就是这样残酷。好在孩子是她唯一的希望,成为支撑她好好活下去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吃完饭,准备离开陈大姐家时,我从兜里掏出五元钱,悄悄地压在了碗底下。当我即将走出大门口时,她叫住了我,我转过身看到她手里拿着那张五元钱,快步赶来,对我说:“李干部,这是你放的钱吧?”</p><p class="ql-block"> 我说:“是的,我留下的饭钱。”</p><p class="ql-block"> “不行,组长说了,你到我家吃饭是任务,哪能收你的钱呢!快拿上!”她平静地说。</p><p class="ql-block"> “算是我看望老乡,表达一点心意,随后你买点东西么!”我说。</p><p class="ql-block"> “不行,万万不行,你在外也不容易,我不能拿你的钱,你一定要拿上!”说着,她硬是把钱塞到我手里。</p><p class="ql-block"> 在回来的路上,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反复浮现着她那张平静的脸,从她的脸上我似乎看到了她那孤僻而又倔强的性格。她是我到滑峪村遇到的第一个对我触动很深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