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栅栏,这片承载着北京历史记忆的土地,位于西城区前门大街西侧,西至南新华街,南起珠市口西大街,北至前门西大街,占地面积约1.15平方千米。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廊坊四条,到明弘治元年(1488年)因胡同口设立栅栏而改称“大栅栏”,再到清末商业繁荣形成商业街区,这片土地见证了北京城的沧桑巨变。</p> <p class="ql-block">在大栅栏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大观楼影城作为中国电影的诞生地,书写了中国电影史的开篇。创建于1902年的大观楼影城,于1905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并在同年首映。这座三层砖木结构的建筑,通高13米,占地面积589平方米,平面呈正方形,四角挂有风铃,一楼和二楼设有回廊,三楼是敞厅,内设屏风、桌椅、茶几、博古架等。大观楼影城不仅是中国电影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中国电影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使其成为大栅栏地区的重要历史和文化标志。</p> <p class="ql-block">清末时期,大栅栏地区商业发达,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区。这里不仅是中华老字号的聚集地,也是北京早期商业的发祥地和中国影视行业的诞生地。大栅栏内有许多历史遗迹,如劝业场旧址、谦祥益旧址门面、瑞蚨祥旧址门面、祥义号绸布店旧址门面、盐业银行旧址和交通银行旧址等,它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诉说着历史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大栅栏的建筑风格保留了清末民初的历史风貌,街道两旁的建筑物色调和风格统一,尽显古香古色。红窗灰瓦、错落有致的建筑体现了传统中式风格。修缮后的大栅栏商业街两侧建筑物色调、风格统一,展现了古色古香的韵味。夜晚的大栅栏,灯火通明,红灯笼高挂,传统牌楼矗立街头,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欣赏。</p> <p class="ql-block">大栅栏内汇集了众多著名的老字号商铺,如同仁堂、瑞蚨祥、大观楼等。同仁堂创办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至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瑞蚨祥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现今的瑞蚨祥绸布店和瑞蚨祥鸿记依旧保持了原来的建筑风格;大观楼则是中国最早的电影院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在这里拍摄和放映的。</p> <p class="ql-block">北京同仁堂药店位于大栅栏商业街路南20号。是一家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老字号。同仁堂历经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九朝及民国的兴替,已有3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同仁堂大栅栏门市经过翻扩建,已改造成宽敞明亮的三层大楼,一层成药,二层草药,三层西药及医疗器械。药店旧貌换新颜。珍贵药品琳琅满目,中外旅客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瑞蚨祥旧址门面位于大栅栏街5号,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由山东人孟雒川出资开设,并由其堂弟经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焚毁后重建,后成为北京最大的绸布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缝制的第一面国旗就出自瑞蚨祥。门面为二层砖造,木屋架,店前有洋式铁皮顶罩棚,立面壁柱装饰,两边为半圆看面墙,墙上雕花鸟图案,现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大栅栏的历史可追溯500多年,保留有北京城区历史延续最长的城市肌理,也是老北京历史文化遗产最密集的地区,是一面折射北京城历史发展的镜子。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是“一部中国城市史活的教材”。这里的大街两侧路灯以鸟笼、铜鼓、冰糖葫芦等为造型,具有老北京特色,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几分趣味。</p> <p class="ql-block">红星二锅头源升号博物馆位于北京市前门大街99号(原粮食店街40号),是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在源升号遗址上复建的博物馆。该博物馆展示了北京二锅头酒的文化和历史,特别是二锅头技艺的起源和发展。源升号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由赵氏三兄弟(赵存仁、赵存礼、赵存义)创办。源升号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四大商号之一,与王致和、同仁堂、松竹斋(荣宝斋前身)齐名。源升号是二锅头技艺诞生的地方,1680年,前门大街源升号酒坊的三位匠人发明了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蒸酒时舍弃头锅尾锅,只取清香纯正的第二锅,因此被称之为“二锅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