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7日 星期五 多云 17℃-2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00起床,8:00早餐。今天是自由活动时间,我们决定自己去参观碧江金楼和岭南和园。碧江金楼距离我们只有2.7公里,我们9:30打车,9:37就到了。</p><p class="ql-block">碧江金楼建筑群的各个建筑,不仅在功能上各具特色,而且还在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上有着丰富的内涵。例如,职方第是碧江金楼建筑群的核心建筑之一,原为碧江苏家的府邸,因其主人苏丕文曾任兵部职方司官员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职方第前门(头门)原由脚门、趟栊和现存的大门、仪门四重门屏组成,南侧为门房,北侧为轿房。轿房内保留了一辆古老的手动消防车,门外即为存心大街。以前,职方第家眷平时用两边的耙齿巷“见龙门”或“仪凤巷”出入,只有贵宾来访才打开中门。</p><p class="ql-block">头门为凹肚式设计,门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体现了儒家家风。</p><p class="ql-block"><br></p> 宅内建筑牌坊都有相当的功名,尤为难得的是这里借用牌坊的背面和四柱大厅(四柱堂)的前沿,设计成了过亭(香亭),增添了室内空间。过亭的歇山顶仅以四点砖柱支撑,一百多年来岿然不动。<div>职方第牌坊外侧刻有“视履考祥”四字,出自《周易·履卦》,提醒族人检视自己的经历并认真思考总结。题写“视履考祥”的熊景星,是南海人,晚清广东著名书画家。<br><div><br></div></div> 牌坊背面刻有“退让明礼”四字,出自《礼记·曲礼》,提醒族人为人处世恭敬谦让。两者合为八字家训,体现了建造者对本族家风的要求。“退让明礼”是由道光三年进士主讲丰湖书院的香山鲍俊题写。<div><br></div> <p class="ql-block">四柱大厅应该是客厅,上悬“大雅嗣音”匾额。四柱大厅,以及第二个入口和第四个入口所用的横梁,都是从南阳运回来的铁梨木。厢房配彩色玻璃,即实用又美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四柱堂上诗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碧江江水谨烟霞</p><p class="ql-block"> 春树浓荫一万家</p><p class="ql-block"> 最是去乡游子少</p><p class="ql-block"> 野塘绿竹半生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主人的居室,</span>为石脚,镬耳山墙,高三层,大门原为生铁铸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代南方人的卧室,室内陈设基本都是床、衣柜和梳妆台。</p><p class="ql-block"><br></p> 与卧室相配的起居室。<div><br></div> <p class="ql-block">苏氏家族为当地望族,是通过科举入仕而积累财富,宅第建造反映了家族地位与文化修养。</p><p class="ql-block"><br></p> 对朝:对朝是广府民居中正屋对面隔天井而建的平房。<br><div><br></div> <p class="ql-block">此组院落原大座已失,但两廊、天井及对朝仍保留完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对朝面阔三间,心间开敞,次间不设间墙,均用玻璃屏门分隔,通爽明亮。</p><p class="ql-block"><br></p> 漫步碧江金楼前花园,尽览古韵。<div><br></div> 虽然这些古建筑充满了沧桑,但人们可以从精美的建筑装饰艺术中看到这里曾经的富足和繁荣。<div><br></div> <p class="ql-block">金楼原名赋鹤楼,是职方第的藏书楼,以室内精美绝伦的金木雕饰得名。</p><p class="ql-block">职方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道光二十三年,由曾任清代兵部职方司员外郎的苏丕文(从一品)荣归故里时建造。职方第附建了书楼赋鹤楼,后来被称为金楼。</p><p class="ql-block">金楼为硬山式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首层为一厅两房带前廊,二层则模仿画舫格局用木雕分作五间。金楼是清后期广府室内装饰技艺的集中体现,室内陈设亦多为旧时原物,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有一说法,金楼是清末法务大臣戴鸿慈之女戴佩琼(相传为慈禧干女儿)下嫁兵部员外郎苏丕文的大曾孙苏伯雨时,作为嫁妆赠送的。</p><p class="ql-block"><br></p> <div>碧江金楼门前的这顶轿子是一顶清代官轿,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是清代官员出行时使用的交通工具。官轿的工艺精湛,制作精美,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和礼仪制度。这顶清代官轿不仅是一件实物史料,更是研究清代社会生活、交通工具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苏家大少苏伯雨<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屋藏娇,</span>将戴佩琼安置在金楼之中伴读,夜夜有美人红袖添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楼二层布局为前厅、后书房。</p><p class="ql-block"><br></p> 前厅为金楼主体,通饰人物故事组画等木雕花件,装饰与建筑空间浑然一体。其中,厅壁上下分三段:下层为雕花裙板,中层为博古形式、镶玻璃嵌固,上层是木雕铺作、紧接藻井;天花顶部为云蝠盘雕,栩栩如生。<div><br></div> <div>金楼的木雕工艺尤为精湛,几乎包罗了木雕艺术中的所有手法,展示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br></div><div><br></div> <div>全部木雕贴饰金箔,光彩夺目。<br></div><div><br></div> 金楼二层厅堂是岭南装饰艺术的瑰宝。<div><br></div> 戴鸿慈所书“论其世也是尚友,归而求之有铮师”,大意是读书要“知人论世”,追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回首探求则有直率无忌的教籍(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div>戴鸿慈字光孺,号少怀,晚号毅庵,清末出国考察五大臣之一,近代中国第一位司法部长。戴鸿慈身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官至礼部尚书、法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正一品官阶,是清末一品重臣,是清朝二百多年广东省籍任职最高的官员。</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典型的中式装饰格,而吊灯是西方风格,中西融合的典型。</p><p class="ql-block"><br></p> 整体格局非常中华风,同时注重了西方风格的融合。<div><br></div> <p class="ql-block">左右两廊书橱裙板刻有清代书法家刘墉、宋湘、王文治和张岳崧的墨宝。</p><p class="ql-block"><br></p> <div>二楼的后书房<br></div>金楼的装饰不仅奢华,还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交流和读书风气。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墨宝,如刘墉、王文治等人的题写匾额和书画翰墨真迹至今仍保存完好。<br><br> 右侧为张岳崧所书“坐久重焚柏子香”。<div>张岳崧,字子骏、翰山、澥山,号觉庵、指山。海南在科举时代唯一的探花,官至湖北布政使(从二品)。擅长书画,是清代知名的书画家,与丘濬、海瑞、王佐并誉为海南四大才子,是海南读绝(丘濬)、忠绝(海瑞)、吟绝(王佐)、书绝(张岳崧)“四绝”中的“书绝”。<div><br></div></div> 冯瑞兰所书对联:对有道士言论自别,获未见书心颜为开。<br>冯瑞兰为广东顺德马岗人,清光绪壬午(1882年)举人,工书画,尤长于行书。<div><br></div> <div>从文化角度来看,碧江金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上的杰作,更是一个文化交流汇聚之地。历史上,乾隆年间的浓墨宰相刘墉、淡墨探花王文治等都曾来到这里,与金楼的主人切磋琴棋书画,共叙风花雪月。<br></div><div><br></div> 清朝中期的碧江本身就是一个儒乡,读书风气极为浓烈。很多文人在此留下了足迹和珍贵的墨宝。<div><br></div> 当时乡中有“家无读书子,功名何处来”的传统,苏家把书楼建设得如此豪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读书人在碧江的崇高地位。<div><br></div> 在顺德这片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上,碧江金楼犹如一颗被岁月精心打磨的璀璨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承载着数百年的风雨变迁与传奇故事。<div><br></div> 这里古地名为伏龙岗,地表岩层含丰富的泉水。明代已在附近凿出三眼古井,名福、禄、寿三星井。井水甘冽,传说可与广州白云山苏家山祠前的九龙泉比美,是泡茶、酿酒的优质水源。从前茶商评茶,以寿井井水为标准,碧江的名酒“洞庭春”,则以福井井水酿造。<br>此井即为福井。<div><br></div> <p class="ql-block">泥楼</p><p class="ql-block">明代建筑,带斗底的三间两廊镬耳大楼,大座墙体在红砂岩勒脚上修筑厚重坚实的干打垒泥墙,后庭院墙则用蚝壳砌筑,均为职方第组群中较为古老的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两廊为近代重修,引入了西洋柱式与平天台,使整个建筑呈现中西合璧的面貌。<div><br></div> 职方第内举办的传统时期独立女性生活回顾展。<div><br></div> <p class="ql-block">“梳起”主要是在广东的一些地方使用的一个方言词汇。这个词语描述的是一种仪式,通常由那些决心一辈子不嫁的女子举行。她们会将辫子梳成发髻,以此来表达自己不嫁的决心。</p><p class="ql-block">这个仪式在广东的一些地方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通过梳起仪式,这些女子向外界表明她们的选择和决心,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种仪式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还反映了当地社会对女性独立和自主选择的尊重与支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房间展示的是传统时期独立女性的卧室,与未婚女性类似,主要包括的是寝具、梳妆台、衣柜和洗漱台等。</p><p class="ql-block"><br></p> 天官赐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通常用来象征吉祥和幸福。<div><br></div> <div>苏氏后人苏伯韶曾在此开设医馆,延续家族济世传统。<br></div>伯韶医馆即为苏丕文之孙苏伯韶居住及行医之处,由前园、两天井、四廊和中厅、大座组成。中厅面阔三间、用于行医,是顺德地区较早的现代诊所;大座为两层高的石脚通堂大楼,是主人起居待客与收藏古物之处。<div><br></div> <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苏伯韶先生为病人看诊的诊室,也兼做为会客厅,苏伯韶先生返乡后,曾有很多广州、香港的收藏家来此拜访,在这里的桌上鉴赏藏品。</p><p class="ql-block"><br></p> 这里曾是苏伯韶先生的卧室,苏伯韶返回碧江后一直居住在此。<div><br></div> 这里曾是苏伯韶先生四子苏祖恩儿时的卧室,在苏伯韶先生需要为病人做手术时,会在此铺一张临时的医疗床,以避开他人目光。<div><br></div> <p class="ql-block">亦渔遗塾</p><p class="ql-block">苏述文<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四弟</span>苏丕文,号亦渔,官至中议大夫衔,无子,家产由六弟苏文震的长子苏铭璋继承。苏铭璋同时兼继了五伯父苏征文的家产,三宅归于一房,堂号叫做三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朝后期,三兴堂用苏述文的遗产在宅第群中建起这所家塾,并以述文的号命名为亦渔遗塾,请来名师到此为族中学童及亲友的子弟上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div>当时科举还未废止,亦渔遗塾所设课程不外是启蒙阶段的“三部红皮书”和童生必习的功课,从上大人孔乙己描红习字、背诵《三字经》开始到经解、史论等八股文再到诗赋,统由一位“西宾”——即家塾的塾师向年龄资质各不相同的一群学童施教。<br></div><div><br></div> <div>在这所家塾里,我们不仅可以一睹科举时代初级教学实景的定格,还能看到本乡书法家苏珥《离骚经》法贴的石版和拓本。</div><div><br></div> 更难得的是亦渔遗塾由一座“三间两廊”与一座“明字屋”南北并排相通而成的连体建筑,里面还保存着原有的雕花木屏门、灰塑花局和墙头画,这又使它成了一组完整的古建筑实物标本。<div><br></div> 亦渔遗塾的厨房。<div><br></div> 三兴大宅(怡堂)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它不仅是宅第,还具有园林的功能,是碧江金楼古建筑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br><br> 三兴大宅(怡堂)的建筑风格独特,保留了岭南特色的古建筑实物,如干打垒、蚝壳墙、水磨砖、“镬耳山墙”等。<div><br></div> 蚝壳墙亦称壳花墙,是明清珠三角传统营造方式之一,墙体使用河床底的古代贝类残壳为建筑材料砌筑,形成特殊的光影肌理。<div><br></div> 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岭南建筑的独特魅力,还为研究岭南建筑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div><br></div> 职方第的后花园是碧江金楼的组成部分,其设计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运用了大量的金漆木雕和石雕装饰,体现了岭南园林的精致与细腻。<div><br></div> 园内种植了多种花卉和树木,四季常青,花香四溢,为职方第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情趣。<div><br></div> 园内建有亭台、长廊。<div><br></div> 此亭内立一乡规民约石碑,上刻《碧江通乡禁约》。<div><br></div> 该石碑出土于碧江金粟寺遗址,石碑为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立,列出禁约共十五条,后有公私签助者名录。碑记反映了清中期碧江的社会特点,并反映出当时碧江官民的法治意识与实践。<div><br></div> 晚翠凝香<div>漫步迴廊生雅趣,纵观画壁动乡情</div><div><br></div> 鹤洞门的对联:小楼长岁月,赋鹤寄千秋<div><br></div> 碧江金楼旁门的对联:老地驰名多古宅,小楼惊世富精雕<div>11:40离开碧江金楼,步行去吃午饭。<br><div><br></div></div> 11:55我们到达一个网红餐馆 — 碧禾缘。<div><br></div> 碧禾缘餐厅是顺德粤菜热门榜第一名。<div><br></div> 这里有古色古香的岭南风格,是商务和家庭聚餐的理想选择。<div><br></div> 午饭菜品有:鲜花椒蒸石斑鱼、烤鹅、鲍鱼、马拉糕、蒜蓉炒生菜、顺德拆鱼羹、外加米饭和普洱茶。<div>午饭后14:00打车,14:23到达岭南和园。<br><div><br></div></div> 岭南和园由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捐赠3亿元人民币,顺德北滘镇政府划地建设。和园以“和”为主题,这个主题取自于道德经,寓意着和顺美满和和平盛世。和园融汇了明清、清末民初、民国和新中国四个历史阶段的岭南园林特色。岭南和园虽为新建,却将岭南园林文化的精髓完美呈现了出来。<br><div><br></div> <div>走进大门,眼前呈现的是名为竞渡壁的照壁。这是以顺德龙舟竞渡为主题的大型照壁。照壁高约2米,宽13米,为当代岭南陶塑工艺名匠何湛泉大师作品,全壁采用最传统的植物釉及木材龙窑烧制,形成独特的成色。照壁正面千舟竞渡,一河两岸糅合顺德风情。<br></div><div><br></div> 背面置“龙舟赋”,为广东罕见大型文字陶塑照壁,以龙舟紧扣“和”的理念贯通全文。展现顺德人奋发向上、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br><div><br></div> 龙舟的龙头照。<div><br></div> 照壁后的水边有一座六合亭,样式十分古朴,被绿树包裹着,却又将倒影投入水中,非常有意境。所谓六合,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和宇宙,也暗合了“和园”的名字。<div><br></div> 水榭亭子可供游人坐憩凭依,品茗闲话,驻足眺望,观水中游鱼莲荷,尽享清净典雅意韵。<div><br></div> 盈寸园门的对联:咫尺水天共色,千秋风月焉邻<div><br></div> 园内有佛山剪纸展览。佛山剪纸是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宋代已有流传、盛于明清两代。其风格金碧辉煌、苍劲古拙,结构雄伟奔放,用色夸张富丽,以剪、刻、凿、印、写、衬等技艺并用,材料和表现手法巧妙结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古时,佛山剪纸用于祭祀和祈福场合,以表达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在当代,剪纸不再囿于传统样式,更多作为灯花、文化创意礼品活跃于人前,成为兼顾实用性和观赏性的艺术作品。<br>2006年、广东剪纸(佛山剪纸、潮阳剪纸、潮州剪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div><br></div> 一剪一刻显芳华。佛山剪纸,是我国民间剪纸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地方艺术特色,凝结着佛山人民对传统风俗的记忆和美好未来的希冀,是技术、艺术与材料完美结合的民间艺术。<div><br></div> 翰林楼临池而建,其造型仿造岭南第一名园——“广州海山仙馆”的标志性建筑来搭建,为三层砖、木、石结构楼。<div><br></div> 翰林楼位置僻静而隐蔽,楼层逐层缩小,点缀在山水花木间,错落有致。一楼清水砖墙,有外廊突入水池,四根花岗石柱支撑,瓜柱斗梁承托仿歇山式八架卷棚顶,宽敞舒适。各层均有外廊环绕,并大量采用八角景嵌玻璃门窗与龟纹六角式横披,二层、三层更以连续式门窗代替四周墙身,最大限度地采光纳景。<div><br></div> 和园地标性景观,以冲和阁为主体。<br>冲和阁为三层阁楼式建筑,楼高约28米,临湖而建,是园内最高的建筑物。建筑内外空间流通渗透,装饰华丽。水平方向的层层腰檐、环绕各层的走廊和栏干、凹曲的屋面、飞举的屋角,使整座阁楼雄伟挺拔,美轮美奂。无忧秘境环阁而造,叠山瀑布、小桥流水及傍水而植的罗汉松相映生辉,成为园内一道靓丽的风景。<br><br> 凤来亭掩映于绿荫之中,既可供人休憩赏景,也是文人墨客吟诗作对的好地方。<div><br></div> 泛若舫,位于园内一侧湖畔,宛如一只停泊于湖畔的带小阁楼的观景船,与周围环境水乳交融,是富有情趣的亲水石舫。下部为半浸于水下并固定的石制船身,上部为木结构的舱楼。<br>“泛若”一词出自《庄子·列御寇》的“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置身石舫,饱览园中美景,流连其间,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进入忘我状态,故以“泛若”命名。<div><br></div> 这样选景是不是很有意境?<div><br></div> 远望冲合阁。<div><br></div> <p class="ql-block">顺德北滘百姓文化生活十分丰富。我们游览时,恰逢当地盆景协会举办三八节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我们顺带拍了几张盆景照片。<div><br></div> 岭南和园不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在这里,我们能触摸到岭南文化的脉搏,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这座园林,正如其名 — 和,是文化的和谐,是古今的和融,更是人与自然的和美。<div><br></div><div>16:00离开, 16:05打车, 16:30返回度假村, 18:00晚饭,19:35游泳,23:45睡觉休息。</div><div><br></div><div>待续。背景音乐:双凤朝阳(广东音乐)<br><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