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心知识读书第134场,第五期"《自卑与超越》"以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大师,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经典著作。</p><p class="ql-block">该书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心理读本;带领我们"探索生命意义,实现自我超越"!</p><p class="ql-block">通过学习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第十章“职业问题”我的收获是:</p><p class="ql-block">阿德勒在本章中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职业选择、工作意义及职业困境的心理根源。这一章的核心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1. 职业问题的本质:人生三大任务之一</p><p class="ql-block">阿德勒认为,人类面临的三大核心任务是:职业、社会关系(社交)和亲密关系(爱情与婚姻)。其中,职业是实现“生命意义”的重要途径,其本质是: </p><p class="ql-block">通过合作与贡献超越自卑:健康的职业观是通过工作与他人合作,为社会创造价值,从而获得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p><p class="ql-block">职业是“社会兴趣”的体现:一个人对待职业的态度反映了他与社会联结的程度。逃避工作、职业失败或过度追求个人利益,往往是社会兴趣不足的表现。</p><p class="ql-block">2. 职业选择与生活风格的关联</p><p class="ql-block">早期经历决定职业倾向:儿童在家庭中的经历会塑造其职业偏好。例如:被过度保护的孩子可能逃避竞争性职业,选择依赖性强的工作; </p><p class="ql-block"> 渴望关注的孩子可能倾向于成为演员、教师等“被看见”的职业; </p><p class="ql-block">自卑感强烈的孩子可能通过追求权力型职业(如政治家、企业家)来补偿。 </p><p class="ql-block">错误目标的陷阱:若职业选择仅为了满足虚荣心(如追求高社会地位)或对抗他人(如“证明自己比父母强”),而非基于合作与贡献,最终会导致职业倦怠或失败。</p><p class="ql-block">3. 职业困境的心理根源</p><p class="ql-block">阿德勒指出,常见的职业问题(如失业、频繁跳槽、工作倦怠)背后是以下心理动机: </p><p class="ql-block">1. 逃避合作:将工作视为被迫的劳动,而非参与社会分工的机会(例如“躺平”心态); </p><p class="ql-block">2. 虚假优越感:通过职业标签(如头衔、收入)掩盖自卑,而非专注工作本身的价值; </p><p class="ql-block">3. 童年经验的延续:如因童年被否定而害怕挑战,选择低于能力的工作。 </p><p class="ql-block">4. 解决职业问题的关键</p><p class="ql-block">培养社会兴趣:认识到职业是“为他人服务”的途径。例如,医生治愈患者、农民生产粮食,本质都是合作。 </p><p class="ql-block">修正生活风格:若职业选择源于错误补偿(如“我必须赚大钱才能被尊重”),需重新定义成功——真正的成功是为社会做出贡献。 </p><p class="ql-block">教育的作用:学校和家庭应帮助儿童早期建立职业认知,通过角色扮演、劳动实践等培养合作意识,而非仅关注成绩。</p><p class="ql-block">5. 阿德勒对现代职业社会的批判</p><p class="ql-block">反对功利化职业观:批评社会过度强调“赚钱”和“地位”,导致人们将职业视为竞争工具而非合作纽带。 </p><p class="ql-block">警惕职业异化:若工作使人脱离社会联结(如过度加班牺牲家庭关系),便违背了职业的原始意义——通过分工促进人类福祉。</p><p class="ql-block">联系全书的核心理念</p><p class="ql-block">自卑与超越的体现:职业是超越自卑的重要场域,通过工作贡献社会,个体获得“我有价值”的信念。 </p><p class="ql-block">整体论视角:职业问题不能孤立看待,需结合个体的社交、亲密关系分析(如工作狂可能逃避亲密关系)。 </p><p class="ql-block">目标导向性:一个人的职业表现取决于其隐藏目标(如“获得安全感”或“证明自己”),而非先天能力。</p><p class="ql-block">现实启示</p><p class="ql-block">对个人的意义: </p><p class="ql-block">若感到职业迷茫,可问自己:“我的工作对他人有何帮助?”以此重建意义感; </p><p class="ql-block">避免将职业作为自我评价的唯一标准(如“失业=失败”),而应关注更广泛的社会贡献(如家庭责任、志愿服务)。 </p><p class="ql-block">对教育的启示: </p><p class="ql-block">儿童职业启蒙应强调“合作”而非“竞争”(如通过小组项目模拟社会分工); </p><p class="ql-block"> 帮助青少年理解:职业选择是动态的,核心是保持与社会需求的联结。 </p><p class="ql-block">阿德勒的职业观在今天依然具有启发性,尤其在“内卷”“躺平”等现象盛行的时代,提醒我们回归职业的本质——通过合作实现共同生活,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