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一张张照片上,感受到的是历史的沧桑,把时间轴拉到足够长,很多对比,尽在不言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1.</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张照片上举大刀的中国军人,是国民革命军第29军,时间大概是1933年到1937年之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3年3月9日,29军与日军铃木,服部两个旅团血战长城喜峰口,109旅旅长赵登禹率500人大刀队夜袭日军阵地,杀敌千人,缴获战利品很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刀队”一战成名,并随着《大刀进行曲》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榜样。二十九军人人背一口大刀,当时让国人无不夸赞。但很少有人会问“ 他们为什么要背一把大刀?” 原因很简单…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时二十九军的装备,在全国范围内可能也就比川军略强,一整个军(2万多人),只有野炮,山炮十多门,重机枪加在一起不过100挺左右,轻机枪每个连只有两挺,全军用的步枪,1/3是自己造的土枪,子弹也严重不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这样的情况下,冯玉祥只能下令,包括二十九军在内的西北军人人佩一把大刀。是大刀而不是军用刺刀,因为军刺刀对钢的要求高,规格严,而大刀相对制作工艺要求低,中国普通的铁匠铺都能打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谈到钢,有一个数据:1937年中日全面开战前,日本每年的钢产量是87000吨,中国是700吨…一对比,这差距感不是一丁点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全副武装的热兵器时代的军人,挥舞着冷兵器时代的大刀,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来抵抗侵略者,难道不是一种悲壮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2.</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冰天雪地,一个衣着看上去其实挺单薄的中国士兵,似乎在啃着什么东西… 其实是一颗手榴弹,他准备咬开手榴弹的拉弦,扔向扑上来的美军。这是朝鲜战争惨烈的“长津湖战役”中的一幕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参加这场战役的是,缺乏必要冬装的第九兵团(原中原野战军的部队),他们都是来自江苏安徽等比较温暖的江南地区,冒着极寒天气面对装备和火力远远优于自己的“联合国军”,发动了决死攻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碣隅里东面的一个无名小高地上,守卫的志愿军58师172团3连一个排,迎来了最后时刻,每个战士上阵前,兜里塞了三个硬邦邦的冻土豆,其余都塞满了手榴弹。天亮后,美军开始炮火准备,飞机也开始对高地进行地毯式轰炸,没有任何防空设施和反击能力的中国士兵,只能蜷缩在一切可以躲藏的地方,忍受炮火的攻击,互相呼喊战友的名字,确保对方还幸存。炮火和轰炸结束,美军开始向高地冲锋,奇迹般地,在不可能还有生命生存的高地上,站起了一排摇摇晃晃的中国士兵,他们举起已经拉开引线的手榴弹雨点般地朝山下扔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军一连几次冲锋,都被打退,而高地上,也只剩下3个战士了,连长杨根思,一个排长,还有一个负伤的士兵。杨根思强制命令排长带着负伤的伤员撤下高地去向营长报告,自己一个人留在了阵地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又一轮美军的冲锋开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美军发现已经没有枪声响起,可以望见高地山顶的时候,一个中国士兵忽然从尸体堆中站了起来,他迈着几乎冻僵的腿,抱着一包炸药包,冲向了举着海军陆战队队旗的那群美军士兵,一阵惊呼,一声巨响,一片片队旗的残片,还有各种残破的四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很多人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而热泪盈眶,他们为什么能那么勇敢?为什么能那么坚强?为什么能如此信念坚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那不仅仅只是说一句“如果这一仗我们不打,就是下一代人打”那么简单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3.</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张照片,拍摄时间是1945年,地点是南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照片里两个队伍,右边笔直站在吉普车上的,是国民革命军新六军。左边稀稀散散坐在卡车上的,是日本军队。右边的是来接收南京的,左边的是投降后撤出南京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新六军是“中国远征军”的主力之一,号称“丛林之虎”的廖耀湘新二十二师为班底,全美式装备,参加过缅北战役,重创日军18师团,战斗力很强,在日本人心目中威望也很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所以,这支部队当时是被空运过来接收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的,要的就是日本人服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军队进城的时候,老百姓都自发上街欢迎,很多人带来了鸡蛋、洋芋等土特产送给官兵们,而官兵也将罐头、香烟分给路边的百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恰巧一队已投降缴械的日本士兵经过,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张擦肩而过的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十四年,弹指一挥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4.</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张照片中,匍匐在地上进行射击训练的不是中国军人,是日本华北驻屯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01年,日本作为八国联军之一,通过《辛丑条约》与列强共同获得了从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驻军权。最初,入驻中国的军队叫“清国驻屯军”,1913年改名为“中国驻屯军”,但因为长期驻扎在华北,所以习惯被称为“华北驻屯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6年,华北驻屯军大幅扩编,总兵力由1171人增加至5774人,骑兵,炮兵,工兵,坦克兵等一应俱全,并将一年轮换制改为永久驻防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张照片拍摄时间是1936年下半年到1937年上半年前后,地点是在北平的使馆区,在远处围观的,是中国老百姓,在中国的领土上,中国老百姓被拦在外面,观看外国军队的军事训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也是这张照片的强烈对比,不久后,“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5.</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张照片看起来有点恐怖,镜子前的人貌似是一个民国时期的人,而镜子里却是个留着长辫子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但事实上,这只是一个视觉的误差,镜前人的辫子只是被遮住了而已,照片的拍摄时间是辛亥革命之后不久,镜前这个人在准备剪掉自己的长辫前拍张照片做一个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清末民国的怪才老学者辜鸿铭,精通九国语言,但他一直留着辫子不肯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他在北大上课,因为留辫子被不少学生暗地里偷笑,辜鸿铭说过这么一句话:“ 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但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对于有一些人来说,这句话不仅在当时很合适,可能放到今天好像也合适。</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