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惠山—江南第一山

心在朝阳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惠山,属天目山脉余脉,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梁溪区境内,大致呈东西走向,北起惠钱路,南至青山路、大池路,西起钱荣路,东至锡惠公园映山湖,东西长3.6千米,南北宽3.4千米,周长约17千米,总面积约6.7平方千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惠山有九峰,主要山峰为头茅峰(172米)、二茅峰(302米),三茅峰(328.98米)。惠山地质上属于“穹隆背斜”。山体由泥盆的石英砂岩构成。山内水系复杂,是无锡“母亲河”梁溪河的发源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惠山东麓建有惠山古镇景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体大部为江苏惠山国家森林公园部分,内含石门景区、青山公园等旅游景点。惠山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自古便有各方人士前来攀登,相传舜帝、道教三茅真君、苏轼、陆羽等都曾到访山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惠山,又称西神山、历山、华山、斗龙山、冠龙山、龙山、慧山、惠泉山等。南北朝时,惠山被称为历山。因山有九陇,所以又被称为九龙山。晋代,开山禅师、西域僧人慧照常来此山,故称此山为慧山,又因“慧”同“惠”,所以改叫惠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含贞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含贞斋是寄畅园第三代园主秦燿的书房,四周多植古松,秦燿曾有“盘桓抚古松,千载怀渊明”之吟;斋内悬联:“池含林采明于缬;山贻台华媚若细”。</b></p> <p class="ql-block"><b>寄畅园坐落在无锡市西郊东侧的惠山东麓,惠山横街的锡惠公园内,毗邻惠山寺。此园元朝时曾为僧舍,名“风谷行窝”,明朝时扩建。1952年秦氏后人秦亮工将园献给国家,无锡市人民政府进行整修保护,逐渐恢复古园风貌。寄畅园是中国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至2000年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锡惠名胜区对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毁坏的寄畅园东南部进行了修复,先后修复了凌虚阁、先月榭、卧云堂等建筑,恢复了其全盛时期的园林景观,使整个古园气机贯通,充满雅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寄畅园主要由门厅、法帖碑廊、秉礼堂、庭院、碑墙、含贞斋、九狮台、八音涧、案墩、梅亭、嘉树堂、大石山房、涵碧亭、七星桥、锦汇漪、鹤步滩、知鱼槛、凌虚阁等建筑景观组成;是江南私家园林的集大成者,对于研究江南园林具有较强的代表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寄畅园门厅是从惠山寺日月池畔入园的第一个园林建筑群,门前立有第三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石碑。门厅小院内是“凤谷行窝”古朴的三开间厅堂,正中悬“凤谷行窝”门额,两侧柱联:“杂树垂荫,云淡烟轻;风泽清畅,气爽节和”。原是祠堂,后归园中,成为寄畅园园的入口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惠山寺,又称“慧山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惠山古镇景区文物古迹区内,初为“历山草堂”,始建于南北朝;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被改建为佛教场所;于唐大中至咸通年间(847—874年)改称“惠山寺”;清朝咸丰至同治年间(1851—1875年)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被毁,后由李鸿章在原址上建为祠堂建筑;2002年7月进行修复;2004年4月24日修复完成,恢复宗教活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金莲桥位于惠山寺内,建于北宋末年(1100—1127年),有800多年历史,全长10.7米,宽3.4米,桥身东西向架于池上,是无锡地区最为古老的三孔石梁桥,明天顺四年(1460年)大修,后历经修缮。因池内种满金莲花而得名。桥南北两侧栏板雕刻压地隐起“缠枝牡丹间化生”图案。桥身南侧中孔华版石的边沿正中,镌有“懋德堂李府”五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惠山寺呈东西走向布局,共分为中路、北路两路建筑。其中路主要包括天王殿、金莲桥、御碑亭、大同门、大雄宝殿等建筑;北路主要包括罗汉堂、大悲阁、藏经楼、地藏殿、五观堂、惠山寺图书馆等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宋•苏轼</b></p><p class="ql-block"><b>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b></p><p class="ql-block"><b>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惠山泉,AAAA级景区,相传经中国唐代陆羽亲品其味,故一名陆子泉,经乾隆御封为“天下第二泉”,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西郊惠山山麓锡惠公园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惠山泉,被唐代“茶圣”陆羽称为“天下第二”。被唐代诗人李绅称为“人间灵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元代翰林学士、大书法家赵孟頫专为惠山泉书写了"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仍完好地保存在泉亭后壁上。当时,赵孟頫还吟了一首咏此泉的诗:"南朝古寺惠山泉,裹茗来寻第二泉,贪恋君恩当北去,野花啼鸟漫留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惠山泉为唐大历元年至十二年(766-777)无锡令敬澄所开凿。惠山的得名是因为古代西域和尚慧照曾在附近结庐修行,古代"慧"、"惠"二字通用,便称惠山。惠山泉水源于若冰洞,呈伏流而出成泉。泉池先围砌成上、中两池。上池呈八角形,由八根小巧的方柱嵌八块条石以为栏,池深三尺余。池中泉水水质很好,水色透明,甘冽可口。中池紧挨上池,呈四方形,水体清淡,别有风味。至宋代,又在下方开一大池,呈长方形,实为鱼池。明代雕刻家杨理特在下池池壁雕刻了一具螭首,这螭首似龙非龙,俗称石龙头,中池泉水则通过石龙头下注到大池之中,终年喷涌不息。池前建有供茶人品茗的漪澜堂,苏东坡曾在此赋诗曰:"还将尘土足,一步漪澜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清乾隆皇帝南巡时,不但到惠山泉品水饮茗,而且诗兴大发,其诗曰:"惠泉画麓东,冰洞喷乳糜。江南称第二,盛名实能副。流为方圆池,一倒石栏甃。圆甘而方劣,此理殊难究。对泉三间屋,朴断称雅构。竹炉就近烹,空诸大根囿。"这首诗后来镌刻在惠山泉前景徽堂的壁上,被人们所传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惠山泉不仅水甘美、茶情佳,而且还孕育了一位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家阿炳和蜚声海内外的名曲《二泉映月》。"甃石封苔百尺深,试茶尝味少知音。惟余半夜泉中月,留照先生一片心。"宋代文人已经写出了钟情"半夜泉中月"的诗句。到了清朝光绪年间,无锡雷遵殿道观出了个小道士,名字叫阿炳,原名华彦钧。阿炳青年时双眼因目疾而先后失明。他从小就酷爱音乐,在其父道士华清和的传授下,二胡演奏技艺渐臻圆熟精深,最后达到深高造诣,以致无锡的人们誉他为"小天师"。他常在夜深人静之时,摸到惠山泉畔,聆听那丁冬泉声,手掬清凉的泉水,神接皎洁的月光,幻想着人间能有自由幸福的生活。他用二胡的音律抒发内心的忧愤和人间的疾苦,祈盼光明幸福的降临,作出了许多二胡演奏曲,其中以惠山泉为素材的名曲《二泉映月》最脍炙人口。此曲节奏明快鲜明,旋律清越动人。二泉孕育的名曲《二泉映月》,它和名泉一样清新流畅,发人幽思,催人奋进。人们为纪念这位著名民间音乐艺术家,1984年在二泉亭重建了华彦钧之墓。 从二泉亭北上,还有清代竹炉山房、秋雨堂、云起楼等。秋雨堂结构精巧,陈设古雅,中国电影《家》曾取景于此。听松亭也在二泉附近。亭内有一方古铜色巨石,平坦光滑,可横卧一人,称“石床”。一端镌有“听松”二字,是中国唐代书法家李阳冰所书。</b></p>

惠山

寄畅园

无锡市

无锡

景区

江南

锡惠

含贞斋

二泉映月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