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根在莫旗

鄂漪霞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简称莫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市最东部,北与鄂伦春自治旗接壤,西、南与阿荣旗、黑龙江省甘南县为邻,东与黑龙江省讷河市、嫩江市隔江相望。面积10356平方千米,2022年末常住人口22.6万人。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历史上先后属东胡、鲜卑、夫余、室韦等。清康熙二十八年成为布特哈地方政治、经济中心。1958年8月,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正式成立。莫旗是典型的农业旗县,有“大豆之乡”之称,主要发展玉米、高油大豆、高蛋白大豆等产业,大豆产量居中国之首。达斡尔族孕育出独特萨满文化和民族习俗,被命名为“保留萨满文化宗教仪式最多的地区”。莫旗拥有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达斡尔传统曲棍球竞技、达斡尔扎恩达勒、达斡尔族乌钦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库莲、达斡尔颈力赛、达斡尔族刺绣等19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中国传统村落腾克镇腾克村已有300年历史。呼伦贝尔市中国达斡尔民族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金界壕遗址(七家子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莫旗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的祖先大概在300年前就生活在莫旗腾克镇提古拉村了。之前应该在黑龙江以北(现俄罗斯境内)生活。我上小学时,有一年春节我随父母回了老家。老家有奶奶,大爷一家。爷爷中年因伤寒去世了,我没有见过。听说爷爷是附近有名的猎手。记得整个村子大部分人都是亲戚。有一家近亲是父亲的堂哥,父亲称他为三哥。有人说我这位大爷会满文,他还请我们吃饭,吃的是白面包子,馅料是紫苏 ,很香。在老家过年有个习俗: 就是处夕晚上吃完饭得给奶奶,大爷,大娘磕头。初一上午吃完饭就整个村子挨家拜年,还给年长者磕头。长辈在晚辈磕头时说一些祝福祝愿鼓励的词。大部分人家都准备了几样小菜,热汤饺子。我们每一家吃点,省了午饭,等回家时已经晚上了。记得春节前到腾克镇买酱油,当时买的人太多,每人只能打一斤酱油,店员看好像还不够,就往装酱油的大桶里倒了几瓢井水。当时70年代</p><p class="ql-block">所有生活物资都紧缺,不过食品都很安全,很少添加剂。蔬菜都非常好吃。水果吗,没吃过,只吃过冻梨,冻柿子,好像吃过一次冻苹果。我第一次吃水果是79年在扎兰屯吃了沙果,香蕉。</p> <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和二妹随父亲回老家过年,大爷家还给我们姐俩每人做了一件花布衣服。就是照片上这件。衣服是蓝底白花,很好看,我和妹妹都很喜欢。衣服很肥,可以套棉衣穿。当时买布需要布票,一般家布票都不够用。</p> <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大爷家在村东头,房子往东不到百米就是很深的江水。房子往北不到百米就是一坐山,我记得我上初二时和三妹,还有四堂哥在山坡上晒太阳。莫旗的冬天下午还是有暖阳的。我记得大爷家房子是三间宽敞的土房,东西是两个大卧室兼客厅,中间是大厨房。每个卧室是三面大炕,中间是非常硬的黑土地,扫地都不起灰。卧室门是四块雕刻木板组成。卧室炕上都有炕琴,里面放衣服,上面放被褥,枕头。炕琴面是四块玻璃画。厨房东西南北四个炉灶,每个炉灶上是一口大锅,做饭做菜烧水都是大锅。房子外面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坐地上的大烟筒。房子上面覆盖着芨芨草。窗户上封闭的是窗户纸,窗户是很多小木格组成。院墙是柳条花式编织。</p> <p class="ql-block">  我记得那年和父母回老家先从阿里河做火车到嫩江站下车,然后做汽车到腾克镇,然后就看见三堂哥赶着牛车来接我们,10里地左右,感觉牛车走了好长的时间,到大爷家天已经黑了,家里已备好晚饭,大爷一家人都很热情欢迎我们,特别是堂大姐,堂二嫂过来跟我说话。记得大堂姐春节前就组织村里青少年编排文艺节目,春节后在村里及外村演出。大堂姐不仅会唱歌跳舞,还会画画,画的水浒人物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  10多年前,我和妈妈,三妹,小妹等一同回到了老家,这时大爷已经去世了。家也搬到了政府给新建的村。原来的村,原来的家已被水库淹没。新房子是砖瓦结构,面积不大,分成四间,每间都小,是两个卧室,一个厨房,一个客厅。每个卧室只有一面炕。房子是汉族风格,看不到达斡尔族人的风格了。现在是二堂哥的家。当时姑姑也在。人很多,四堂哥给买了一只羊。大家吃肉喝酒,晚上我们回到尼尔基(旗所在地)。第二天先是四堂哥的大儿媳领着我和我妈逛了公园。下午四堂哥的大儿子开车拉着我们到了民族园,博物馆,水库。</p> <p class="ql-block">  这么多年来,我从没忘记我的根在莫旗。虽然我出生地不在莫旗,但是我的父母都在莫旗出生,长大。总感觉我的血脉从莫旗流淌,总感觉无型的根脉从莫旗在缠绕着我。我时时关注着莫旗的发展变化,每每因是莫旗的游子而自豪着。我感谢我的先祖当初选择了莫旗这快风水宝地。300年来莫旗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莫旗的山山水水总感觉在萦绕我,莫旗的先祖生活,戍边让我难以忘怀。我对莫旗的思念会伴随着我的生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