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建筑,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符号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胶州湾畔的小渔村,到如今的国际大都市,青岛走过了一百三十多年的时光。在时间的长廊中,因受到不同流派文化的滋养,各式建筑在这里拔地而起,如古典华丽的德式建筑、精美繁复的法国哥特式建筑、大气古朴的中式建筑等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集中呈现,青岛“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别称也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漫步于青岛的老城区,仿若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了上世纪初的欧洲。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每一幢建筑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街道两旁,法国梧桐遮天蔽日,斑驳的光影在石板路上跳跃。老城区的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仿佛在低声诉说着青岛这座城市曾经的繁华与沧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曾多次造访青岛,这座城市的历史建筑深深吸引了我。为了更全面地反映青岛历史建筑的前世今生和历史风貌,2025年3月下旬,我又一次来到青岛,希望能通过我的镜头,更全面地捕捉这些珍贵的历史瞬间,展现青岛丰富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德式的老建筑,还是那些见证岁月变迁的街道,我都想将它们的美好定格在照片中,让更多人感受到青岛独特的历史魅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栈桥是青岛标志性景观,始建于1891年,原为清朝军用码头。桥体全长440米,延伸入青岛湾,尽头建有双层八角“回澜阁”,琉璃飞檐与碧海相映。作为青岛历史与海洋文化的象征,栈桥承载着城市记忆,见证百年风云变迁。如今,栈桥不仅是青岛的旅游景点,更是青岛市民心中的骄傲。(拍摄于2018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空中俯瞰青岛湾及栈桥。(未标注拍摄时间的,均为2025年拍摄,以下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青岛火车站老站房始建于1899年,由德国人魏尔勒和格德尔茨设计。原站房主要由钟楼和候车大厅组成,北联一层办公用房,采用砖木钢混合结构,展现了德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1991年,青岛站老站房被拆除,参照原设计方案进行重建并使用了部分原有的建筑构件,于1994年8月8日重新投入运营。如今,青岛火车站老站房不仅是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青岛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历史见证,以其独特的历史韵味和建筑风格,成为了游客们争相打卡的热门地点。(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港火车站始建于1899年,1901年建成启用,曾经是胶济铁路的东端起点,在青岛港开埠之初,大港火车站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目前大港站已退出历史舞台,站房作为历史建筑保留。(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青岛警察局旧址始建于1904年,是德国殖民时期建造的重要公共建筑。建筑为典型德式风格,融合欧洲文艺复兴元素,主体三层,红砖外墙配以拱形门窗及花岗岩装饰,钟楼塔顶与山墙雕花彰显庄重典雅。该建筑最初为胶澳巡捕局,后历经日占时期警务署、民国警察局等阶段,见证了青岛近现代历史的变迁。(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岛德华高等学堂旧址位于朝城路4号,始建于1909年,是一处德国三段式近代建筑,建筑面积为1758平方米,建筑总高15.4米,采用砖石结构,花岗岩石基,楼顶为四坡斜顶,整体结构严谨、坚固。学堂最初为培养在华德国子弟及中国精英而设,设有医学、政法、农林、机械四个系,是青岛最早的高等学校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华高等学堂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青岛大学和上海同济大学的发源地。1914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学校被迫停办,迁往上海并与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合并,称为同济大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9年后,德华高等学堂旧址成为青岛铁路分局的办公地点。(拍摄于2018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胶澳总督府旧址位于沂水路11号,始建于1903年,典型的德国新古典主义建筑,由德国建筑师弗里德里希·马尔克(Friedrich Mahlke)设计,强调对称与庄重,为德国侵占青岛时期(1897-1914年)殖民统治的行政中心,目前为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和政协的办公场所。电视剧《巡回检察组》中东川省人民检察院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图为胶澳总督府旧址俯瞰。其中后楼是在上世纪90年代建造的,其设计风格、外形、体量和材料与老楼相同。这座后楼的建造,使得胶澳总督府旧址从单体建筑扩展为一个宏大的方形建筑群,但仍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总督府屠宰场旧址位于观城路65号,始建于1903年。这座建筑最初由德国人建造,目的是为了确保他们能够吃到放心的肉类,所有动物必须经过检疫合格才能进行屠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青岛胶澳帝国法院旧址位于德县路2号,始建于1912年,建筑面积3126平方米,为德占时期胶澳地方法院所在地。该建筑采用典型的德式三段式设计,具有花岗岩墙基、红瓦屋顶、黄色拉毛墙面和蘑菇石勒脚,展现出德国建筑的厚重与粗犷特点,是青岛近代法制史与建筑遗产的重要见证。(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胶州邮政局旧址位于安徽路5号,始建于1901年,是德国汉堡FH施密特公司承建的建筑。该建筑以其红瓦屋顶斜陡、清水砖白线勾边和哥特式双子塔楼的独特风格而著称,是德国胶州邮政局的一部分,见证了青岛的历史变迁。现为青岛邮电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德国胶澳总督官邸旧址位于龙山路26号,始建于1903年,由德国建筑师马尔克设计,采用欧洲新文艺复兴风格,融合哥特式与罗马式元素。整座建筑以不对称布局为特色,外墙以花岗岩砌筑,内部装饰奢华,设有宴会厅、会客室等30余个房间,并配有当时先进的供暖和卫浴系统。现为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德国胶澳总督官邸俯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青岛国际俱乐部旧址位于中山路1号,始建于1910年,由德国建筑师库尔特·罗克格设计,是德国在青岛修建的第一个俱乐部,采用德国青年派风格,建筑面积1891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地上二层,地下一层,有阁楼。该建筑在德国殖民统治时期是上层人士的重要社交场所,见证了青岛近现代历史的变迁。(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青岛大陆救援俱乐部旧址位于湖南路22号,始建于1924年,原为德租时期德国侨民组织的民间救援机构。建筑融合德式新古典主义风格,红瓦坡顶与花岗岩基座彰显青岛近代建筑特色,曾是青岛早期城市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山东大戏院旧址位于中山路97号,始建于1930年,由商人刘鸣卿等人筹资兴建,是中国最早的电影院之一。建筑由设计师王德昌设计,采用中西合璧风格,钟楼、拱窗与中式雕花元素相融合,曾是青岛地标性文化场所。1931年首映国产影片《风流剑客》,轰动一时,影星胡蝶等曾在此登台。解放后更名为“中国电影院”。(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礼和商业大楼旧址位于太平路41号,始建于1902年,是德国在中国最大贸易公司礼和公司驻青岛的办公场所。该建筑带有新文艺复兴和新巴洛克风格,为青岛早期商业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建筑面积约1513平方米,高16.3米。大楼的砖石木结构、多孔砂浆抹面墙体及红砖发券主入口等设计,彰显了其独特的历史风貌。(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青岛商会旧址位于中山路72号,建于1921年。德国三段式建筑。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余平方米,砖石木结构。现为中山路城市记忆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亨宝商业大楼位于中山路81号,始建于1901年,欧洲三段式处理手法,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这间带有地下室和阁楼的商业大楼是一幢非常典型的德国建筑,该楼内除亨宝海运公司外,胶州地方法庭的办公室亦设于此。青岛解放后为青岛食品商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春和楼位于中山路146号,始建于1933年,其前身是源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的胡家馆子,是青岛唯一的百年餐饮企业和“中华老字号”企业,中国十大餐饮老字号之一。它以经营正宗鲁菜为特色,香酥鸡、油爆海螺、葱烧海参、爆炒腰花、九转大肠、糖醋鲤鱼、松鼠鲈鱼等独具一格,成为中外宾客所争相品尝的名菜,尤其烹饪技艺独特的香酥鸡最知名。时至今日,春和楼饭店门头顶端仍醒目地镶嵌着中国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先生题写的“春和楼”和“1891”年号。(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青岛亨利王子饭店位于太平路31号,始建于1911年,毗邻栈桥风景区,是青岛近代历史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原为德国亲王海因里希访华行宫,由德国建筑师库尔特·罗克格设计,采用新文艺复兴风格,红瓦尖顶与花岗岩外墙尽显欧陆风情。现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集文化遗产与精品酒店于一体,内部保留百年旋转楼梯、拱形穹顶和彩绘玻璃窗,并设历史展区呈现青岛开埠记忆。(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车站饭店旧址毗邻青岛火车站,始建于1901年,为德租时期代表性历史建筑。建筑主体为三层砖木结构,采用德式复古风格,红砖外墙搭配拱形窗与弧形山墙,顶部设塔楼,兼具交通服务与商务功能。原为胶济铁路配套服务设施,主要接待往来旅客及官员,曾称“青岛驿站”。历经德、日殖民时期及民国阶段,1949年后曾为铁路部门办公用房。(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青岛黑氏饭店旧址位于湖南路11号,始建于1924年,原为德国商人黑氏兄弟经营的西餐厅,是青岛最早的西式餐饮场所之一。建筑为砖木结构,兼具德式风格与巴洛克元素,红砖外墙与拱形窗棂彰显历史韵味。曾见证青岛开埠初期中外文化交融,是近代青岛城市发展的重要实物见证。(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路德公寓旧址位于德县路4号,始建于1905年,原为德国侨民海伦·路德女士在青岛开办的一家小旅馆。该建筑为德国三段式公共建筑,总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带阁楼,采用砖木结构,花岗岩墙基。(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侯爵饭店旧址位于广西路37号,始建于1907年,建筑融合新文艺复兴风格,红瓦坡顶、花岗岩基座与弧形山墙彰显典雅气质,立面雕饰精美,窗拱线条流畅。解放后曾作为青岛市公安局市南分局的办公楼。电视剧《巡回检察组》中的橙州地区检察院就是在此取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胶州旅馆旧址位于中山路17号,始建于1908年,原为德国商人阿尔弗雷德·希姆森所建,是青岛早期德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建筑融合德国文艺复兴风格,红砖外墙搭配拱形门窗,顶部设塔楼及山墙装饰,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作为近代青岛重要涉外旅馆,曾见证德占时期至民国初年的城市发展变迁。(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开治酒店旧址位于湖南路16号,始建于1913年,由德国人设计,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并设有阁楼。建筑风格体现了德国商业建筑的特色,主楼正面朝南,面向海岸,设有宽大的内阳台。东边门前有雨篷式样和花岗岩阶梯,楼内地面为红漆地板。酒店旧址曾是威廉·开治创办的餐饮酒店,现为民居。(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德国高级海员公寓旧址位于馆陶路41、43号,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该建筑体现了德国建筑风格,是青岛德占时期的重要遗迹。作为德国高级海员的居所,它见证了青岛作为港口城市的历史变迁。(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水师饭店旧址位于湖北路17号,始建于1901年,是德国占领青岛时期建造的一座具有典型欧洲风格的建筑。这座饭店曾是德国海军军官的社交场所,也是当时青岛最高档的餐饮场所之一。建筑采用红瓦黄墙,融合了德国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亚细亚饭店旧址位于汇泉路7号,原名为“亚细亚饭店”,后改称为“东海饭店”。该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式新潮建筑风格设计,占地面积为6612.03平方米,建筑面积12655.5平方米。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楼高6层,局部7层,平面呈扇形。建筑自三层以上采用竖向划分,逐渐后退折页式椭圆状堡楼,平顶上有晒台。内部设有餐厅、80多套客房及电梯设施。(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海滨旅馆旧址位于南海路23号,始建于1903年,是青岛最早的假日旅馆之一。建筑面积4940.55平方米,属欧洲中世纪田园式公共建筑,花岗岩砌基,清水墙面勾缝,敞廊露柱 。海滨旅馆旧址是青岛第一家度假酒店,带有德国新浪漫主义和青年派风格特征,是研究青岛德占时期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拾花楼位于龙山路18号,始建于1933年,为民国时期青岛“面粉大王”高实甫的宅第。由中国建筑师乐子瑜设计,在民国时期一直是青岛商界名流云集之所,精英荟萃之地。1957年毛主席来青并召开重要会议(史称青岛会议,并发表《1957年夏季形势》)。主席来青期间,其机关工作人员在此驻地办公。</p> <p class="ql-block">医药商店旧址(俗称红房子)位于广西路33号,始建于1905年,这座建筑由德国建筑师库尔特·罗克格设计,以其独特的孟莎式屋顶和自由浪漫的弧形山花墙而闻名,该建筑体现了德国青年风格派的设计特点,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社会人文价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享利王子路理发厅位于广西路27号,曾经叫巴特曼商厦,建于1905年,风格奢华、色彩艳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青岛圣弥额尔天主教堂位于青岛市浙江路,始建于1932年,1934年竣工,由德国建筑师毕娄哈设计,是青岛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建筑之一。教堂以哥特式与罗马式风格结合,双塔尖顶高56米,红瓦黄墙,气势恢宏,曾是青岛的最高建筑。主体以钢筋混凝土构筑,外立面装饰花岗岩,彩色玻璃窗描绘圣经故事。该教堂原计划建造高达百米,但由于二战爆发,希特勒禁止德国本土资金外流,教堂规模被迫缩减至现有规模。(拍摄于2018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圣弥额尔天主教堂内部大厅。(拍摄于2018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圣心修道院位于圣弥额尔天主教堂西侧,始建于1901年,由玛利亚方济各传教修会创办,并由来自慕尼黑的天主教徒、总督府建设局建筑师彼得·贝尔纳茨设计。建筑群融合罗马式与哥特式风格,主体以红砖砌筑,尖顶拱窗庄严肃穆,内部设礼拜堂、修士宿舍及庭院。二战期间曾作为难民收容所,1949年后改为学校等用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圣言会会馆旧址位于浙江路15号,始建于1899年,由彼得·贝尔纳茨设计,融合了欧洲文艺复兴风格与中国建筑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青岛基督教堂始建于1908年,1910年落成,是青岛最具代表性的德国新文艺复兴风格宗教建筑之一。教堂由德国建筑师罗克格设计,原为德国侨民礼拜场所,属基督教路德宗。其标志性钟楼高39.1米,顶部机械钟为德国原装进口,运行百年仍精准报时,故有“钟表楼”之称。建筑采用不对称布局,红瓦黄墙,花岗岩砌筑,内部保留木质穹顶、彩绘玻璃和宗教壁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青岛圣保罗教堂位于观象二路1号的高地上,始建于1938年,1941年竣工,是青岛现存规模较大的基督教堂之一。建筑融合哥特式与罗马式风格,主体为红砖结构,高耸的钟楼顶端饰有十字架,立面线条简洁庄重。教堂内部可容纳数百人,彩色玻璃窗与木制长椅保留历史原貌。作为青岛近代宗教建筑的代表,它见证了城市多元文化的交融,成为老城区独特的文化地标。(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基督教青年会旧址位于浙江路9号,建于1911年,德国三段式建筑,最初属于华人买办石子元。1931年秋,基督教青年会青岛分会购得此地,作为新会址,作家老舍曾受邀在此演讲。占地3308.68平方米,建筑面积3041.75平方米,砖木结构,地上2层,有阁楼和地下室。主楼南面为圆挑廊,沿东西两侧有8级石阶通往一层。中轴线对称,山花墙,折坡屋顶,左右各一铁皮盔帽式塔楼。东、西屋顶有气窗。一、二层为敞廊。室内为木板地。高约4米,门、窗、扶手等处有雕刻花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世界红万字会青岛分会旧址的建筑由建筑师王翰设计,公和兴营造厂施工,始建于1937年,1941年竣工。该建筑采用仿德国建筑样式,具有折衷主义风格,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南侧入口由一排四根仿科林斯柱构成正门虚廊,柱身上为黑地金字对联,两侧墙面上开扁方窗。建筑采用花岗石勒脚和粗石套窗,显得庄重、厚实,顶部为玻璃天窗、环视回廊。现为青岛美术馆使用。(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天主教会宿舍旧址位于湖南路8号,建于1899年,是20世纪初青岛最早的德国建筑之一。该建筑由慕尼黑的建筑师贝尔纳茨设计,安冶泰主教主持建造,最初供天主教神甫居住。该建筑占地1083.34平方米,建筑面积2397平方米,东西两侧各设有一个入口,彼此对称。20世纪20年代,东半部曾为刘子山的东莱银行所有,后来作为学校使用,如今则是民居。(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胶澳海关旧址位于新疆路16号,建于1913年,是青岛德占时期完成的最后一批公共建筑之一。其设计师为汉斯·费特考,建筑师卡尔·施特拉塞尔负责监管。该建筑曾为青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办公大楼,见证了青岛城市和海关的发展。现为青岛海关博物馆。(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胶澳海关的钟楼。(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欧人监狱旧址位于常州路25号,始建于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之后,主要用于关押欧洲犯罪分子。1900年建成后,它成为中国监狱近代史上唯一以古堡式建筑为主体的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欧人监狱采用德国三段式古堡风格,基础由大块花岗岩砌成,上部墙体为红色清水墙。最具标志性的是与主体建筑相连的圆形塔楼,内有47级螺旋楼梯,顶部覆盖着圆锥形铜皮尖塔。现为青岛德式监狱旧址博物馆。(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美国驻青岛领事馆旧址位于沂水路1号,建于1912年,初期为德占青岛时的私人庭院别墅,1934年被美国驻青岛领事馆租用。德国三段式建筑,德人史密特设计,建筑面积1108.57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德国领事馆旧址位于青岛路1号,原为私人住宅,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建筑面积1165.39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建筑二层带有阁楼和地下室 。现为青岛南园孔子纪念馆 。(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英国总领事馆旧址位于沂水路14号,始建于1910年,最初是德籍律师曼弗雷德·齐默尔曼的住宅。1914年青岛战役后,齐默尔曼被日军俘虏,1930年至1951年,英国领事馆设于此处。1951年4月,该楼由青岛市人民政府接收,后来曾为青岛市府前幼儿园,现为民宅。(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丹麦领事馆旧址位于馆陶路28号,建于1923年。该建筑具有典型的德式建筑风格,立面朴实,屋顶变化丰富,大坡度屋顶和折式屋顶共存,坡顶上开有曲线形的老虎窗,房屋转角处做拱形窗,二层窗边有立柱装饰。丹麦领事馆旧址曾是丹麦东亚公司(俗称宝隆洋行)的所在地,现为青岛巢城青年旅舍。(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比利时领事馆旧址位于太平角一路21号,建于1931年。这座建筑具有西欧特色,周围绿树成荫,可以远眺大海,景色优美。1947年3月6日,比利时驻烟台领事馆迁入青岛,并在此设立领事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芬兰和挪威领事馆旧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太平角一路12号,欧式别墅,约建于1925年。芬兰和挪威驻青岛领事馆均设于上世纪30年代。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曾一度关闭。1948年,两馆先后迁入此处办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06年9月,为了纪念在青岛去世的德国传教士和植物学家福柏(中文名为“花之安”),德国同善会在青岛市开办了一所专为中国人治病的医院,名为“福柏医院”。花之安是同善会到青岛工作的第一位传教士,1899年因病去世后,同善会以其捐赠的遗产为主建造了这所医院。图为福柏医院旧址。(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普济医院旧址建于1919年。近代复兴式建筑风格医院建筑。建筑面积563.7平方米,日本人三上贞设计,钢筋混凝土砖混结构。地上2层,局部3层,地下1层,有阁楼。(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原总督府野战医院(今青医附院)始建于1898年,至1905年基本完成,是一家德国海军当局为解决驻防部队的医疗救治而设立的医院。由于经过细心的设计和规划,这座医院建成后,环境优美,建筑错落有致,犹如一座漂亮的公共花园。(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督府童子学堂旧址位于江苏路9号,建筑面积758平方米。建于1900年,专收德国在青岛的贵族学生。德国建筑师贝尔纳茨设计,皮科罗公司施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改称江苏路小学,1999年校舍改造时保留了原有建筑风格。(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青岛市大礼堂旧址位于兰山路1号,始建于1934年,由著名建筑师刘铨法设计。建筑采用中西合璧风格,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顶部覆以中国传统宫殿式重檐琉璃瓦顶,雕梁画栋与欧式立柱相映成趣,是民国时期青岛多元文化交融的典范。初为红卍字会青岛分会驻地,后更名为青岛市人民会堂,曾举办重要会议及文艺演出,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现在为青岛音乐厅。(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胶澳商埠电气事务所旧址位于中山路的北端,始建于1921年,是青岛早期电力工业的重要遗存。建筑原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下属的电气管理机构,负责城市供电及电气设施建设,见证了青岛近代工业化与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主体为德式红砖建筑,坡屋顶、拱形门窗与简洁线条融合了实用主义风格,内部保留了早期工业建筑结构特征。(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青岛物品证券交易所旧址位于大沽路35号,始建于1920年,是近代中国重要的金融交易场所之一。该建筑由日本殖民当局主导设立,旨在促进青岛及山东半岛的商品贸易与资本流通,初期以花生、棉纱等大宗商品交易为主。建筑采用德国新古典主义风格,融合近代金融建筑特色,立面庄重典雅,内部设有交易大厅及办公区域。(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青岛山东路矿公司旧址位于广西路14号,始建于1900年德国殖民时期,是近代山东矿业与铁路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建筑主体为德式风格,红瓦黄墙,融合新古典主义元素,曾作为胶济铁路运营管理中心及矿产贸易枢纽。(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连汽船株式会社青岛支店旧址位于馆陶路37号,始建于1917年,是日本殖民时期在青岛设立的重要航运机构。建筑由日本建筑师设计,融合了欧式古典与现代风格,主体四层,立面以红砖与石材装饰,曾是馆陶路金融街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该会社主营青岛至大连、烟台等北方港口的客货航运业务,是当时中日海上运输的重要枢纽。(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德国商行旧址位于广西路9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03年,其建筑总面积大约为800平方米,曾是德国卡尔-勃帝克公司的重要办公场所。这栋建筑的外观特征鲜明,展现出券柱式的建筑风格。(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青岛的馆陶路上,坐落着我国首个以道路交通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道路交通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的前身是1910年成立的馆陶路汽车站旧址,是中国最早的汽车站之一。(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俾斯麦兵营旧址位于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内,是德国侵占青岛时期修建的重要军事设施之一。该兵营始建于1900年,是德国在青岛修建的一座重要的兵营,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德国海军军官俱乐部旧址位于莱阳路8号,始建于1907年,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的组成部分。该建筑由德国籍建筑师舒巴特设计,整体由三层地面建筑、阁楼和一层地下室组成 。德国海军军官俱乐部旧址见证了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海军发展历程,以及近代中国海军和海防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德国海军营部大楼旧址位于沂水路9号,始建于1899年,占地面积3008平方米,建筑面积1515平方米。1912年,这里被改称为德国第二海军营部大楼。建筑平面呈不规则形,地上二层,地下一层,有阁楼 。该建筑与德国总督早期私邸同期建造,属青岛年代最久的建筑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从另一个侧面拍摄的德国海军营部大楼旧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迪德瑞希宅第旧址位于沂水路7号,建于1907年。德占青岛时期私人庭院别墅。德国三段式建筑,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246.68平方米,建筑面积1001.59平方米。地上2层,地下1层,有阁楼。花岗岩粗石勒脚砌基,清水砖墙面,多变体折坡屋顶,阁楼窗外及屋下为露木装饰。墙体变化丰富,呈不规则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斯提克否太宅第旧址位于沂水路5号,建于1897~1914年间。德占青岛时期私人庭院别墅。占地面积1999.34平方米,建筑面积1506.08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地上3层,地下1层,花岗石砌基,淡黄色增毛灰墙面,折坡牛舌瓦屋面,上有气窗。主立面设在西面,褐色花岗岩砌至一层窗下,墙面展平至三层,由其向上耸起折坡顶,上复压条石。(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格尔皮克-科尼希别墅旧址位于沂水路3号,始建于1899年,最初是总督府为帝国大法官格尔皮克博士所准备的。格尔皮克的工作,是帮助德国海军的青岛殖民政府建立基本的法律规范,完成了这个工作之后,他就回到德国。从1902年到1907年,在这里居住的就是总督府野战医院院长科尼希医生。该别墅占地面积1995.34平方米,建筑面积637.50平方米,采用砖木结构,地上两层,地下一层,设有阁楼。别墅的平面图呈不规则形状,花岗石被用作勒脚,黄色水刷灰墙与隅石嵌墙角相得益彰。二层的外墙采用露木装饰,折坡屋面别具一格。主立面朝南,西南角有一个高达20米的角形塔楼,红盔帽式的铁皮屋面,中部隆起,四角有气窗,顶部是红铁皮尖顶。(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德国神父旧宅位于广西路5号,始建于1903年,主立面对称,左右起山墙,下开圆拱大窗洞。(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总督牧师宅第旧址位于德县路3号,建于1901年,占地面积530平方米。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德国文艺复兴风格吸引了众多目光,山墙顶设计为折角式,涡卷状线角装饰山墙,老虎窗点缀半圆图样,展现出丰富的建筑元素。(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二提督楼”位于江苏路12号,建于1908年。之所以叫“二提督楼”是因为这座建筑据说是胶澳总督副手的私人官邸。抗站胜利后,此楼为高芳先住所。现为市交通稽查支队办公场所。(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古西那辽瓦住宅旧址位于江苏路8号,建于20世纪初,后曾为国民党军第十三兵团司令李弥官邸。砖石结构,地上2层,地下1层,有阁楼,占地面积1026.6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71.47平方米。三段式建筑结构,花岗岩墙基,红瓦折坡屋面,大门东向,花岗岩引梯。大门左边有六角形翼楼,楼顶有一圆盔状小塔。(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阿里文故居位于鱼山路1号,为德国殖民时期海关官员恩斯特·阿里文(Ernst Ohlmer)旧居,建于1899年。建筑呈德式风格,红瓦黄墙,拱形门窗与庭院设计彰显欧陆风情。阿里文任胶海关税务司期间,推动青岛早期贸易发展,并热衷收藏中国文物,其捐赠的青铜器、陶瓷等现藏于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德县路23号的老别墅,始建于1905年,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是德占时期的私宅。它的建造带有鲜明的德式风格,岩石基座,淡黄色的山墙,形状多变的木制窗户,红瓦尖尖的屋顶。(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赫崇本是我国著名的物理海洋学家,教育家,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的创建者之一,被誉为“海之子”。图为位于鱼山路9号的赫崇本故居。(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康有为故居位于福山支路5号,始建于1899年,原为德国总督副官宅邸。1923年康有为购入此楼,命名“天游园”,在此潜心著述、倡导文化革新直至1927年病逝。故居为三层德式砖木结构,红瓦黄墙,配以中式庭院,融合东西建筑特色。该建筑不仅是青岛早期欧式住宅典范,更是中国近代史重要见证地,兼具建筑美学与历史教育价值。(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莱阳路3号德式建筑,建于1931年,初为早稻本善德的私宅,后来是“中国四大日本通”之一的殷桐声的私人住宅,中西混合式的建筑风格,使其在青岛的众多建筑中独树一帜。(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梁实秋故居位于鱼山路33号。梁实秋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学者,文学评论家,是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中国现代散文的旗帜和代表人物。1930年至1934年,梁实秋在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期间曾在此居住,并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老舍故居位于黄县路12号,是一栋二层小楼,紧邻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原为老舍先生任教的山东大学旧址。老舍全家于1935年迁居至此,期间创作了《骆驼祥子》和《蛤藻集》等经典作品。(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刘子山宅第旧址:这栋1901年建造、立面复杂的漂亮建筑,有过一个富有纪念意义的名字:安娜别墅。这是漂泊在青岛殖民地的德国商人卡普勒为了表达对在德国的女儿安娜的爱意,而特别命名的。刘子山为旧时青岛 “四大家族”之首,被称为“青岛首富”,1918年从别人手中购得这幢别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吕美荪故居位于鱼山路7号。1930年,吕美荪来青岛,并出资建造了这座小楼,且起了一个很雅的名字"寒碧山庄"。吕美荪曾担任女子美术学校名誉校长,常年从事教育工作,但在文学上造诣很深,是一名著名的、才华横溢的女诗人。(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沈从文故居位于福山路3号,始建于1930年代,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二层小楼。1931年至1933年,沈从文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期间居于此。红瓦黄墙的德式建筑,依山面海,环境清幽,成为他创作的重要场所。此间他完成了《从文自传》《记丁玲》等散文及《月下小景》等小说,并构思了《边城》的雏形,是其文学风格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束星北故居位于鱼山路36号,是一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式别墅。束星北(1907-1983)是中国近代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雷达之父”,曾在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培养了李政道等杰出人才。故居主体为砖木结构,红瓦坡顶,花岗岩墙基,建筑风格融合了德式简约与中式庭院元素。束星北1953-1983年在此居住,期间坚持科学研究与学术探索。(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宋春舫故居位于福山支路6号,著名剧作家、翻译家宋春舫于20世纪20年代建造此宅,融合中西建筑特色,红瓦黄墙、拱窗回廊,尽显青岛欧韵风情。故居内的“褐木庐”藏书楼曾珍藏逾万册中外戏剧典籍,被誉为“世界三大戏剧藏书楼”之一,胡适、老舍等文化名流常在此雅集。(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童第周故居位于鱼山路36号(原山东大学教授大院)1号楼,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座融合德式风格的独栋小楼。童第周(1902-1979年)是中国实验胚胎学主要创始人,曾在此居住十余年,完成了克隆技术早期探索等开创性研究。(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闻一多故居位于中国海洋大学校园东北角,该建筑建于20世纪初,具有南欧建筑风格,砖石结构,地上两层,有地下室和阁楼,屋顶呈四面坡状,建筑面积607平方米。1930年8月,他应聘来到青岛担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一直到1932年夏,就住在此楼内,故此楼又称“一多楼”。(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周叔迦故居位于福山支路13号,始建于1903年,建筑面积为480平方米,院落面积为167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砖石木混合结构,三层设计,花岗岩砌墙基,米黄色墙面,红瓦坡屋顶,整体风格与同时期青岛欧人区别墅非常相似。周叔迦是我国著名佛学家、居士。(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位于中国海洋大学鱼山路校区的“六二楼”,最初是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建造的日本中学校舍,始建于1921年,占地面积达9166平方米。1945年,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它被收归为原国立山东大学的校舍。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时刻,1950年,这栋建筑被命名为“六二楼”。电视剧《巡回检察组》中东川省委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青岛网红墙位于大学路和鱼山路的交汇处,是青岛市美术馆的外墙。这面墙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网红墙的墙面采用故宫宫廷红的颜色,镶嵌着汉白玉制作的精致路牌“大学路”和“鱼山路”,金黄色的琉璃瓦压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横滨正金银行青岛分行旧址位于馆陶路1号,建造于1919年,占地7.17亩,建筑面积1787平方米,大楼在正立面造型上试图体现出一种当时的金融权威的意向,以8根方形花岗岩壁柱和凸檐金字塔型山花展现的仿古罗马神庙的手法。建筑上部大厅高5.5米,厅内有方型藻井。二层的正金大楼整体呈长方形,同时建有阁楼和地下室。作为 “青岛的华尔街”,馆陶路上的金融机构自然也少不了, 日本的正金银行、正隆银行,英国的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法国的万国储蓄会都集中在这条一千多米的街道上。(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麦加利银行青岛分行旧址位于馆陶路2号,麦加利银行,又名渣打银行,其青岛分行成立于1925年。两层的正方形建筑如今依然保存完好。建筑底部建有半层高地下室,屋顶设阁楼层,因此看上去更像是一座四层建筑。建筑外观简化、朴素,具有现代主义的特色。(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三菱洋行旧址位于馆陶路3号,建于1918年,建筑面积2236平米。三菱洋行原是日本三菱商事会社青岛支店营业大楼。建筑的三段式特征明显。八根巨大的爱奥尼克石柱贯通上下层,柱础直抵基座上一层平台,柱头直顶上方厚重的檐部。建筑用花岗石砌筑,雄壮坚固。(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朝鲜银行青岛支行位于馆陶路12号,建于1930年,1932年竣工,日本设计师三井幸次郎设计,占地面积1653.34平米,建筑面积1500平米。(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青岛汇丰银行旧址位于馆陶路5号。是一座简约的欧式建筑,建筑立面以十字路口中心向两侧自然展开,一二层的表面的弧度十分圆润自然,面向馆陶路和吴淞路的立面各有一座山墙,风格各异,但都在正上方开老虎窗。三层为阁楼层,罩孟莎式屋顶,具有德式风格的特色。(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三井洋行旧址位于馆陶路与义堂路交汇处,建于1920年。初建时为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青岛支店营业楼,俗称三井洋行。占地面积1466.47平方米,建筑面积2980平方米。地上2层,地下1层,有阁楼。系砖石木结构。平面呈L形,大体分西北两部分,西部为主体。正门西向,中轴线对称,左右墙角各有三根罗马式圆形贴面石柱间凹形水刷石墙面,花岗石砌基,多角折坡绛红色牛舌瓦屋面。入口处为4根罗马半圆形贴面石柱,登7级台阶有挑廊,上为半圆式露天凉台。(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青岛取引所旧址位于馆陶路22号,始建于1920年,由日本建筑师三井幸次郎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约18253平方米。该建筑具有典型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立面结构中轴对称,主体部分为三层高的科林斯廊柱,六根带有凹槽的花岗石柱高大肃穆,彰显出建筑的雄浑气势。青岛取引所最初是证券交易场所,主要经营花生、米、油、棉纱、棉花、面粉、日元、银圆、股票等期货和证券差价交易,曾是亚洲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之一。1944年,取引所解散,随后经历了多次功能转变,包括作为国民党青岛警备司令部、解放军青岛警备司令部、青岛海军基地筹备委员会等。(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交通银行青岛分行旧址位于中山路93号,建于1929年,罗马式建筑,由中国第一位留美归国的建筑师庄俊设计。是一座典型的"柱式"罗马建筑,建筑占地1371平方米,为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层楼。总建筑面积3814.76平方米,门前有4根高约11米的钢筋混凝土科林新廓柱。一楼为宽敞的营业大厅,地下室则是钢筋混凝土浇注的金库。交通银行是旧中国四大银行之一,1923年在青岛设立分行。(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陆银行青岛分行旧址位于中山路70号,始建于1934年,由知名设计师罗邦杰操刀设计,新慎记负责施工。整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以花岗岩方石作为基座和贴墙面,屋顶则是简洁的平顶设计。建筑的主入口巧妙地设置在拐角处,整体布局呈中轴线对称。一层设有卷型大门,配以墨色花岗岩门套,彰显出稳重与大气。一、二层之间的外墙采用了腰带型装饰线条,通过凹凸手法处理,使建筑造型既简洁又不失典雅之美。(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青岛分行旧址位于中山路68号,建于1934年,占地面积733.33平方米,建筑面积2347.21平方米。该建筑由著名建筑师苏夏轩设计,公和兴营造厂承建,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平屋顶设计。(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山左银行旧址位于中山路66号,始建于1934年。由著名建筑师刘铨法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基座由花岗岩大块方石砌成,顶部设有密集的栅式山墙,平顶屋顶。建筑风格庄重大方,线条流畅,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国银行青岛分行旧址位于中山路62号,始建于1934年,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为1557.34平方米,建筑面积4761.42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花岗岩大方石砌基,凹槽线花岗石贴面,平屋顶。主立面东向,入口较高,通过6级台阶直入门厅。(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德华银行旧址位于广西路14号,始建于1899年,采用19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是德国三段式建筑,砖木结构。该建筑占地面积8306.71平方米,建筑面积562平方米,地上二层,并设有半地下室。德华银行旧址不仅是青岛金融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曾是德华银行青岛分行的所在地,还曾作为日本领事馆的驻地。(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东莱银行旧址位于湖南路39号,始建于1914年,于1923年作为东莱银行的总部。这座建筑占地面积4420平方米,总高度为27.6米,采用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高耸的四面坡屋顶和两层阁楼,四角设有正方形角楼,整体造型严肃庄重、坚固美观。东莱银行由青岛富商刘子山于1918年创办,是青岛第一家地方商业银行。(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金城银行青岛分行旧址位于河南路17号,是一座具有欧洲古典复兴风格的建筑。该建筑由知名设计师陆谦受设计,建成于1935年,占地面积802平方米,建筑面积2190.9平方米。建筑风格为仿欧洲古典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为黄灰色花岗石贴面,檐角装饰有石雕花饰。建筑顶部设有一座高约12米的钟楼,形成建筑的高潮点,整体给人华丽、俊秀且古典的感觉。(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位于河南路13号的中国实业银行青岛分行旧址,是一处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这座建筑始建于1933年,由著名建筑师许守忠精心设计。旧址占地面积1837.3平方米,建筑面积3370.47平方米,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原为3层,后于1987年扩建至4层,地下设1层,拥有平屋顶。建筑坐东朝西,以花岗岩方石为基,墙面贴合,主立面沿河南路伸展,两翼凸出,中段退后,南端街角处呈弧状(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八大关花石楼建于1930年,外墙由花岗岩石砌筑,塔楼顶部为雉堞式女儿墙。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既有希腊和罗马式风格,又有哥特式建筑特色。解放前蒋介石曾居于此,特务头子戴笠及当时的电影红星白光来青岛时也在这里住过。(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八大关公主楼建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建筑面积721.98平方米,由尖塔和不规则斜顶屋组成,外观为绿树掩映中的蓝绿色小洋房,充满了童话风情。公主楼的设计者是俄国建筑师尤力甫,建筑风格为北欧滨海仿哥特式,主体为砖木结构,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具有寨堡式或哥特式建筑浪漫主义风格特征。该建筑原为丹麦王子委托丹麦驻青岛领事赵亨生购置土地并设计建造,旨在作为礼物赠送给丹麦公主,尽管丹麦公主未曾来过青岛,但该建筑仍被称为“公主楼”。(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大关蝴蝶楼始建于1934年,由中国建筑师刘耀辰与俄国建筑师拉夫罗切夫共同设计。这座建筑融合了欧洲巴洛克和罗马风格,外观以粉色或赭红色为主,红色屋顶,白色立柱,整体显得典雅而华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蝴蝶楼因1935年由当红影星胡蝶主演的电影《劫后桃花》在此取景拍摄而闻名。这部电影不仅是中国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还开创了电影文学剧本创作的先河,同时也是第一部以青岛为题材拍摄的电影。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人们把片中女主角胡蝶居住过的这个片场称作“蝴蝶楼”,成为青岛第一栋以人物名称来命名的建筑。(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八大关宋家花园是一幢典型的美国式建筑,虽然宋家的三姐妹并未在这里居住过,但电视剧《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在此拍摄,因此得名“宋家花园”。(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八大关苏联公民协会旧址始建于1942年,由建筑师王屏藩设计。原为德国商人白少夫的私宅,之后转让给了俄侨亚福丁斯卡娅夫人,1946年成为青岛苏联公民协会的所在地。这栋建筑以其不规则的窗户和墙面设计而显得格外独特。(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八大关国际式别墅建于1935年,德国建筑师毕娄哈设计。(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太平角一路1号小洋楼建于1941年,西班牙式建筑,又称积善堂。后被作为德国驻青领事馆官邸。1951年8月7日,朱德总司令来青岛视察年轻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时,下榻于太平角一路1号。1957年他再度来青岛,仍住在太平角一路1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湛山一路2号,即“宋公馆”,是一栋建于1926年的欧式别墅,原业主为美国牧师杜华德。1930年,时任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宋子文,将此别墅买下,并从上海接其母亲倪桂珍来此颐养晚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英国总领事官邸旧址位于太平角一路9号,是一座英式乡村风格别墅。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底层为红砖外墙,用白浆勾缝,二层刷黄色墙漆,用红色的外露木架装饰。该建筑最大的亮点是大斜坡屋顶,屋顶从尖顶以四坡形式向下延展,最低处直抵一层上方,形成了自然的回廊,二层上设有挑檐,下方用铁架支撑,窗户部位的屋檐自然弯曲成弧形,屋顶上覆盖鱼鳞状红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座位于青岛市太平角一路18号的建筑,始建于1930年,由法国设计师白纳德先生设计。经过青岛设计师的精心改造,它已焕然一新。现在,这座建筑不仅是一个艺术品商店,还拥有一个占地4500平米的花园。绿植与白墙红瓦相映成趣,欧式风情的小洋楼仿佛让人穿越回了上世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青岛啤酒厂成立于1903年,是由德、英商人合资创立的日尔曼啤酒青岛股份公司。第一批建筑是在1904年秋天竣工并投入使用的,由克姆尼茨市德国机械厂负责设计,汉堡施密特公司施工兴建。图为青岛啤酒厂糖化大楼,建筑面积约3134平方米。花岗岩墙基,红砖清水墙,人字屋架,红瓦斜坡屋面,顶层为设备间,钢筋混凝土梁及楼板。内部生产设备全部由德国引进,该设备保留至今,是“青啤博物馆”的实物展区,重现当时的生产场景。(拍摄于2013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望火楼旧址位于观象一路45号,始建于1905年,最初作为胶澳巡捕局消防观望台使用,用于观测火情并发出警报。望火楼为八角形塔楼,高16米,建筑面积170平方米。建筑顶部设有八角形露天阳台,由8根花岗石立柱支撑,顶部为两折铜皮屋顶的瞭望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观象山地磁房旧址位于市南区观象山二路21号,由德国设计师迈耶曼博士设计建造,是我国第一座地磁观测室,主要负责测量青岛及山东沿海地区磁力。建筑为一平房形式,建筑面积43.8平方米,高约4米,全部由石灰石、木材、铜钉、铅活页等不含铁的材料筑成,且周围亦绝对禁止含铁物质的存在,以确保工作的准确性。</p> <p class="ql-block">青岛观象台旧址位于观象山巅,海拔75米,始建于1910年,1912年落成,是近代远东三大观象台之一,在中国气象、天文、海洋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主楼高21.6米,共七层,采用中世纪古堡风格设计,外墙为花岗岩砌筑,顶部为城堡式雉堞,整体造型雄壮挺拔,具有浓厚的欧洲古城堡特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观象台办公楼位于观象二路15号,始建于1910年,是青岛最早的气候观测机构 。观象台办公楼总高度77.76米,为德国古堡式建筑。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另有花岗岩砌塔楼,呈“凹”字形城堞式 。观象台办公楼是中国第一个从外国人手中接管的近代观象台,是中国近代天文、地磁、地震、海洋诸学科的发祥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观象山公园内,可以亲眼目睹神秘的水准原点,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于1954年10月精心建立。它看起来像是一个用石头堆砌的小房子,据说里面有一个旱井,旱井里有一个托盘,托盘上镶嵌着一颗半球形的玛瑙。这颗玛瑙就是中国海平面的原点,高度为72.2604米。选用玛瑙是因为它的特殊属性,不会发生热胀冷缩等形变,确保了测量的准确性。</p> <p class="ql-block">青岛山炮台遗址,德称俾斯麦山炮台,位于青岛市兴安支路1号,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唯一遗址 。青岛山炮台遗址由南、北炮台和德军“青岛要塞”地下中心指挥部组成,另有暗道与俾斯麦兵营旧址相通。图为北炮台的德制克虏伯大炮(仿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南炮台连同地下中心指挥部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共42个厅、室,三层立体结构,顶部装有铸铁旋转瞭望塔 。图为中心指挥部入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中心指挥部顶部的铸铁旋转瞭望塔,转塔自重6吨,连同框架总重160吨,可抵御当时最强炮火的攻击。转塔下由44枚直径为50mm的钢珠支撑,可做360度转动,以观察胶州湾进出船只及四周活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游内山灯塔,又称团岛灯塔,位于团岛西南角,始建于1900年,1919年重建,是胶州湾海域启用最早的灯塔之一 。游内山灯塔为八角形砖石结构,共三层,地下一层,建筑总高15.4米,灯高24米,并有机房等附属建筑 。游内山灯塔不仅是船舶进出胶州湾的重要助航和定位标志,也是青岛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无法到达现场拍摄,我在团岛山公园海边远远望去,直线距离大概有3Km的距离,用相机拍不清楚,只好从网络上下载了一张图片。(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小青岛灯塔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民国四年(1915年)重建。小青岛灯塔为石砌结构,白色塔身,总高15.5米,塔顶内部装有水晶棱镜镶成的反射镜,以牛眼形式转造镜电力发光,射程12海里,外部为露天平台。小青岛灯塔不仅是船舶进出青岛湾的重要助航和定位标志,也是青岛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位身姿曼妙、婉约清丽的裸体少女站在小青岛上,她高举箜篌,踮脚眺望大海,"奏响了大海的协奏和城市的律动"。传说中,琴女是一位仙女的化身。很久以前,青岛还是个小渔村,村里有个小伙子,他心地善良、吃苦耐劳,每天日出打鱼日落回家。琴女看在眼里,渐渐地爱上了他,,于是偷偷下凡,与他相恋,并结为夫妻。每天傍晚,琴女都会站在海边抚琴,有了琴声,即便是在大雾天,丈夫也能听着琴声归航。后来,玉皇大帝知道了此事,他刮起一阵台风,将小伙子的船掀翻了。琴女抚着琴在海边等啊等,第一天丈夫没有回来,第二天还是没有回来……最后,痴情的琴女也跟着殉情了。但此后仍然能听到海边传来的琴声,人们说,是琴女的魂魄和琴声幻化成海浪拍岸的声音,诉说着对丈夫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笔者1985年第一次来青岛时在栈桥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88年在青岛第一海水浴场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99年在青岛火车站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13年在青岛海尔参观学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18年在青岛崂山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5年在青岛著名的大学路网红墙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5年在圣弥厄尔天主教堂前与退休后在青岛定居的原乌鲁木齐铁路局的老同事合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1985年到2025年,我曾十余次到过青岛,见证了它从一个宁静的港口城市蜕变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四十年变迁。1985年我因出差第一次来到这里,两块钱一斤的海螃蟹让我记忆犹新,去八大关好像到了郊区,老城区的红瓦绿树,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2000年进入新世纪,高楼大厦开始在城市东部拔地而起,五四广场成了新的城市中心,但老城区风情依旧,新旧交融,让人既怀旧又充满期待。2010年,地铁的开通让城市脉搏加速,青岛的天际线更加壮丽,海滨的栈桥旁,游人如织,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时光来到了2025年,青岛已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高楼林立,绿化覆盖,科技与自然和谐共存。青岛在2024年中国城市GDP排行榜中位列第十三,在北方城市中仅次于北京和天津。每一次的访问,都让我感受到青岛的活力与进步,心中充满了对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无限憧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现如今,在新时代的道路上,青岛正在向世人展示着它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城市精神。这座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海滨之城,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世界各地的朋友。红砖绿瓦向人们讲述着青岛的历史与现在,它们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琴岛的灯塔照亮了远航者的归途,也指引着青岛人不断前行的方向。"五月的风"在奥帆中心盘旋升腾,螺旋的钢骨既托起五四精神的星火,也卷动着现代都市的澎湃心跳。大学路的网红墙正以年轻笔触续写历史手稿,藤蔓缠绕的红砖墙上,胶片定格着新老青岛的交替瞬间。青岛,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正以它独有的方式,书写着新时代的华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有百度搜索、政府网站、网友博文、历史建筑简介等,实在查不出来的就求助AI。退休后定居青岛的我的老同事吴耀辉先生也对我写好这篇文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同时由于本人水平不高、能力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网友予以批评指正。本人发表此文纯粹是出于个人爱好和传递信息之目的,若有信息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人联系,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宋宜宏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零二五年三月于山东济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注:本文所有照片除注明者外,均由作者本人拍摄,并受版权保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