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褶皱的生活中发现光芒</b></p><p class="ql-block"> □李友忱</p><p class="ql-block">最近,在省作协开展的“午后文学时光”活动中,我翻阅了《日子不慌不忙,我们来日方长》散文集,作为经常撰写散文的我,对书中许多名篇并不陌生,再次阅读感触颇多。</p><p class="ql-block">生活褶皱中的文学之光。书中收录了季羡林、朱自清、梁实秋等21位文学大师的34篇作品,以“慢生活”为底色,通过四季更迭、市井烟火、亲情羁绊等场景,勾勒出生活的质朴与诗意。季羡林《夜来香开花的时候》反复出现“王妈的叹息声!”梁实秋回忆《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中,同学们称老师为“徐老虎”。而在梁实秋笔下“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惆怅敬慕之意。”让我们看到: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文学,往往诞生于对生活回望和细节的凝视。</p><p class="ql-block">文学不仅是表达,更是对生活的重新发现。朱自清在《儿女》中捕捉到孩子嬉戏时“我沉重的手掌“便到’他们身上了”的瞬间,以此表达“叱责”的进一步加重,这种严厉反而成为他笔下一种独特的幸福;张晓风在《母亲的羽衣》,以“妈妈曾是仙女”的比喻诠释母爱,这些普通场景在文字中升华为永恒的意象。正如林徽因所言:“生活必须体验丰富的情感,把自己变成丰富,宽大,能包容,能了解,能同情种种“人性”,能懂得自己,不苛责自己,也不苛责旁人,不难自己以所不能,也不难别人所不能。”唯有以素心感受生活的褶皱,文字方能自带治愈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情感容器与生命哲思。书中对亲情、友情的书写尤为动人。梁实秋《想我的母亲》中,回忆母亲给孩子洗澡时,对于躲躲闪闪的孩子,没工夫纠缠,随手一巴掌打在孩子身上,母亲与孩子边洗、边打、边笑形成互动,这一个“打”字,以动词写法传递出跨越代际的温暖;史铁生《合欢树》中“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母亲却已不在人世了”的独白,将生命中的遗憾与母爱的永恒,凝练成震撼人心的形象。</p><p class="ql-block">这些文字印证了“文学是情感的容器”这一命题,唯有将真挚情感融入文字,才能赋予作品灵魂。</p><p class="ql-block">书中的“不慌不忙”不仅是生活态度,更是蕴含了文学创作的智慧。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被焦虑裹挟,而史铁生“手持清风待明月”的从容,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的温情,提醒我们:文学创作需以慢观生活的姿志,挖掘平凡中的深刻。正如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先生所言:“岁月不声不响,你且不慌不忙……"</p><p class="ql-block">文学与生活的双向滋养。文学与生活本是一体两面。书中既有鲁迅犀利剂析社会现实的冷峻,也有冰心婉约书写人间至情的柔情;既有老舍京味醇厚的幽默,也有徐志摩浪漫多情的遐想。这些风格迥异的文字共同证明:生活是文学的源泉,文学是生活的升华。</p><p class="ql-block">作为读者,我们既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市井长巷的烟火、四季更迭的韵律。也要做文学的传播者,用文字记录情感的流动,传递生命的温度。</p><p class="ql-block">正如书中所言:“每一个瞬间都蕴含故事,每一段经历都是素材。”当我们学会在喧嚣中倾听内心,在遗憾中拥抱成长,便能在裙皱生活中发现光芒。</p><p class="ql-block">这本《日子不慌不忙,我们来日方长》不仅是一部散文集,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生活与文学的本质和力量。它教会我们,以素心感受生活,以真情浸润文字,方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过度追求叙事,时常是拉满弓使满劲,却忽视了对情感变化和生活细节的描写,没有在一张一弛中准确地表现作品。通过阅读,感受到散文创作如同欣赏音乐一样,需要把握它的韵律和节奏、才能在文字中呈现生活的起伏与情感的张力。</p><p class="ql-block">在生活中,我们都会有类似的瞬间,被文学作品触动。为此,我想用书中的两句话与大家分享:第一句是“人有时候只想静静地待一会,悲伤也成享受。"第二句是“不要再说什么,我的烦恼也是香甜的呀。”</p><p class="ql-block">愿我们“手持清风待明月,眉挑烟火过一生。”在文学与生活的交融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光芒。</p><p class="ql-block">(此文参加了辽宁省作家协会“午后文学时光”第62期读书分享活动,会上交流发言,并于2025年4月25日刊登在《沈阳日报》书斋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