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知从何时起,对古镇,有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眷恋,仿佛那里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我从这座古镇走到那座古镇,从古镇的这头走到那头。我并非为了探寻历史的遗迹,也不是为了追寻名人故事,而是单纯地喜欢独坐在那些斑驳的老建筑前,任由思绪在时光的长河中漫游,去回忆,去怀念,去揣测那些早已遗失的过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镇木屋的木质镂空门窗,繁复而精美,宛如一幅幅细腻的工笔画。工匠们以刀为笔,在木头上雕刻出花鸟鱼虫、人物故事。那些栩栩如生的花朵,仿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幽香;灵动的鸟儿,似乎随时都会振翅高飞,冲向那湛蓝的天空;人物的表情丰富而细腻,或喜,或悲,或忧,或思,低言浅语,轻声诉说。门口的三角梅热烈绽放,为这古老的建筑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来到庭院,阳光从天井倾泻而下,细数着那一缕缕漏下来的日光,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静止,凝固成永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或许,这座庭院曾见证过一位书生的成长,为了家国天下,挥别故土,踏上远行的征程;又或许,这座庭院曾见证过一个女子的爱情,她倚窗而立,目光悠远,为爱而惆怅;再或许,这座庭院还见证过一个家族的兴衰,那些雕花的门窗背后,曾有过欢声笑语,也曾有过争吵与泪水,弟兄几人,原本和睦,却因家产纷争,心生嫌隙,最终反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电影院被改造成非遗传承所,大门口挂着一对花灯灯笼,五色彩纸温暖了记忆,模糊了时光。电影院曾是古镇最热闹的场所,是那个时代难得精神驿站。它是神秘的,又是现代的;里面上演着传说、也上演着传奇;里边戏如人生,外边人生如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素贞与许仙跨越人妖界限的旷世绝恋,将人们引入至纯至美的情感世界;甘十九妹冷艳的外表,炽热的内心,在刀光剑影中谱写一曲浪漫的江湖恋歌 ,刻骨难忘;乌龙山紧张刺激的剿匪情节扣人心弦,让无数人身临其境;傻儿师长幽默诙谐的四川言子,浓郁的地域风情,鲜活的生活气息,大智若愚的人生智慧,是生活的缩影;港片中,山鸡哥热血重义,不羁的行事风格,忠诚的兄弟情义,又影响了一代人……这些经典影视角色,从电影院缓缓流出,深深地烙在人们心里,无形中也成为古镇孩子们成长的精神坐标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邮电所颤颤巍巍地站在哪儿,四肢被围栏搀扶着,外边挂着“危楼勿近”的木牌。门墙坍圮了,大门颓败了,玻璃窗破旧了,房屋里面黑黢黢的,寂静得可怕。那扇木门,曾是古镇与外界联通的一道窗口,承载过多少人的梦想与期待。透过时光记忆,仿佛看到窗内邮差熟练地整理着堆积如山的信件,每一封信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份牵挂。我不禁思索,这些信件来自何方,又将要去何方。那一封封信里,有游子的思念,有恋人的相思;有长辈的关切,有晚辈的平安;有学子的捷报,有家事的烦忧……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的通讯工具已取代了传统的书信,那“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期盼早已被消解,唯有古镇这座老房子,宛如一座时光的孤岛,捧着书信时代的浪漫,向世人诉说曾经的温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绕过一条窄巷,来到政府门口,这里有一口古井,呈六角形状,井上围着石栏,石栏间有回廊。井口的水向外汩汩流淌,栏外有一个洗菜池,洗菜池用石板镶嵌成三角形,池外两条长廊向外延申,里面用石板砌有洗衣台,干净整洁,在阳光下泛着白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镇的妇女们们喜欢在这里洗衣服,她们挥舞着木棒,捶打着衣服,水花四溅;家长里短,奇闻轶事,不知不觉的在这清脆的捣衣声中四散开来。男人们则三三两两,挑着水桶,沿着蜿蜒的石板路向水井聚拢。木水桶与扁担碰撞,发出有节奏的“吱呀吱呀”声。他们手法娴熟,身体前倾,将系着长绳的水桶抛入井中,“扑通”一声,水花溅起,水桶瞬间装满井水,再轻轻一拉,随手一提,一桶水便稳稳立在井沿边。胆大的男子,遇见开放的嫂子,就打起了嘴仗,你一言,我一语,羞得旁边的小媳妇红着脸低头不语。孩子们也不甘寂寞,在井上石廊里穿梭,发出阵阵欢快的笑声,恍惚间,让人忆起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美好场景。而今,自来水进了家门,洗衣机取代手工劳作,井边,偶尔有几位怀旧的老人,来这里蹲着,揉洗一下衣服;或坐在石廊上,眯着眼,听听泉水流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在街头,那卖豆腐的吆喝声,孩子们结伴上学的呼喊声,肉铺里的磨刀“霍霍”声,铁匠铺打铁的“当当”声,抽煤火的“呼呼”声……犹在眼前,它们曾经穿梭在巷子里,越过雕花木门,飘进千家万户。而今却被埋没在光滑的青石板里,消失殆尽,只剩下空荡荡的街道、发黄的木门,默默诉说着昔日的繁华与喧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守街的老人,三五成群,或立桥头,或站街头,或坐家门口,拉着家常。他们微叹着:“又一年了,立冬咯(尾音拖得很长)!”那悠长的尾音,似乎包含着对岁月匆匆的感慨,又夹杂着对未来日子的期许。他们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眼神中却依然闪烁着对生活的淡然与从容。或许,正是这种淡然,让我在古镇中找到了一种久违的宁静与安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还喜欢在墙根靠一靠,在桥头倚一倚,亦或是在石凳上坐一坐,看看山,看看水。携手阳光,踏着青石板,细数着布满青苔的石阶,一步一步,一年一年,一代一代,每一步都是踩在岁月的记忆上。那布满青苔的石阶,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又承载了多少人间烟火气。即使岁月流转,它们依然静静地守候在那里,等待着每一个愿意倾听它们故事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镇,仿佛是一个时间的容器,将过去与现在、记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每一条巷子,每一座桥,每一块青石板,都仿佛在低声诉说着那些被岁月掩埋的故事。而我,只是一个过客,却在这些故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共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