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近看到一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公布的是近期我国各个年龄段的人口数量。</p><p class="ql-block"> 其中71岁至75岁的人口数为4,949万人(四千九百四十九万人)。</p> <p class="ql-block"> 经查阅相关资料,这5年出生的人口数量分别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1950年:2,042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51年:2,128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52年:2,127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53年:2,175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1954年:2,288万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合计为:10,760万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一亿零七百六十万人】</p> <p class="ql-block"> 问:那么,这部分人在过去70多年时间里,减少了多少人呢?</p><p class="ql-block"> 答:减少了5,811万人。</p><p class="ql-block"> 算法如下:</p><p class="ql-block"> 10,760万人-4,949万人=5,811万人</p><p class="ql-block"> 占1950年—1954年这五年出生人口数量的54%。</p><p class="ql-block"> 到2025年年底,这个比数可能会达到60%左右,这个数字还包含着意外死亡因素。也就是说新中国建立初期5年内出生的人口大约有40%能活到70岁以上。</p> <p class="ql-block"> “人生七十古来稀”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感慨金句,于是后人便将70岁的人称之为“古稀”之人。</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古代能活到70岁的人很稀少,一百个里面也不过有几人,70岁即可称之为高寿之人。</p><p class="ql-block"> 也是,杜甫这位诗圣也就享年58岁。他作这首诗时才46岁,似乎当时刚到这个年龄的人就有危机感了。</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是距今1267年前的唐朝,至于当时人均寿命是多少,笔者没找到详实的历史记载,由于古代新生儿夭折多,疾病与瘟疫、战乱与灾害频发,受其影响,deepseek给出的数据是唐代人均寿命大体在25—35岁之间。</p> <p class="ql-block"> 即使距今不到80年的建国前,也就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人均寿命也未超过35岁。</p><p class="ql-block"> 这一数据在多个来源中均有提及,例如《中国人口发展史》和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测算结果均显示,新中国成立前的人均预期寿命为35岁12。此外,其它来源也提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人均寿命为34岁或35岁45。</p> <p class="ql-block"> 当时近代中国正处于国内战争和社会动荡时期,经济基础薄弱,医疗卫生条件欠缺,人民普遍贫困,导致了低人均寿命现象。</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之初,积重难返,加之国家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紧缺、医疗设备简陋,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很低,那时,全国孕产妇的死亡率高达1500/10万,婴儿死亡率高达200‰,极大影响了人均寿命提高。</p><p class="ql-block"> 综合这些信息,可以确定建国前初期的人均寿命为35岁。</p> <p class="ql-block">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均寿命77.4岁。和建国前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特别从70岁以上达40%这个数据看,说明人的寿限确实提高了不仅仅一星半点,现在70岁也只能称之为是“古稀”。</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年社会,别说70岁,80岁也不鲜见,有的人虽然步入了90岁行列,也可以轻松地看手机,散步……,保持着基本生活功能。笔者有一位忘年交的刘姓老领导,今年已经92岁了,不但能自如完成手机交流互动,上网购物,微信支付等功能,闲暇时还可以骑骑电动车,真是令人羡煞。</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都是特例,实际人到70岁也是实实在在步入老年了,绝大多数都体弱多病,所以也应当遵循人生自然规律,不要做违背年龄的事,该服老时就得服老。</p> <p class="ql-block"> 你不得不承认,70岁是人生的一个节点。70岁前,可以不言老,70岁后就进入老年了。</p><p class="ql-block"> 相关资料表明,70岁以前,10年算一个生命周期,说明这个年龄段的人身心还是比较稳定的,70岁后,就得5年5年的算了,因为进入这个年龄段,身心整体素质,包括免疫力会急剧下降,容易出现意外问题,身体保健也应纳入议程,这是需要当事人和家庭子女心理有所准备的。</p><p class="ql-block"> 这个年龄段的人在经历70至80岁及以后几个5年期,达到百岁的过程中,会逐步进入离世的高峰期,最后只有少部分人达到或超过百岁,可能不到万分之一,当然前提是不失能,生活基本能够自理为佳。</p> <p class="ql-block"> 展望未来,信心百倍。随着各方面条件的好转,特别是医疗保健科技进步,这个比例肯定会提高,出现“七十小弟弟,八十不出奇,九十多来兮,百岁也可期,身心较正常,全程能自理”的现象也是很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何况在地球这个人类大家族,目前我国的人均寿命虽然处于上等水平,但也不是最高的,还有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和余地。</p><p class="ql-block"> 笔者是唯物主义者,不相信长生不死,但绝对相信高寿可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