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笔记》浙江宁波(2)天一阁

踏歌而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翻唱:踏歌而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摄影:踏歌而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52843668</p> <p class="ql-block">【题记】我热衷旅行,已走过国内外149座城市。2019年前跟团游,行程匆忙、走马观花。好在这几年偏爱独自旅行,随心探索,途中惊喜不断,收获快乐,也领悟了旅行更深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宁波市</p><p class="ql-block">简称“甬”,浙江省辖地级市。历史可以上溯到8000年前的井头山遗址,唐长庆元年(821年),明州州治迁到三江口并筑内城,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一直沿用迄今。</p><p class="ql-block">宁波市自古因港而兴,是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唐代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宁波市是东亚文化之都,孕育了四明学派、阳明学派、浙东学派。</p> <p class="ql-block">著名景点</p><p class="ql-block">天一阁、宁波老外滩、宁波博物馆、奉化溪口古镇、韩岭老街、东钱湖、月湖、阿育王寺、渔山列岛、四明山、天童寺等。</p> <p class="ql-block">宁波天一阁</p><p class="ql-block">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其四百余年的存续史堪称中国文化传承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历经四百年风雨,天一阁藏书屡遭浩劫:鸦片战争中英军掠夺《大明一统志》,1914年大盗薛继渭盗走近半珍本,仅留满地枣核。但范氏后人与社会贤达持续守护,如1933年台风损毁建筑后,蒋介石、张群等捐资重修,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更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由明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于1561年始建,其初衷是收藏他在各地为官时搜集的典籍。</p> <p class="ql-block">东明草堂</p><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范钦早年藏书处,原名"一吾庐",因范钦号"东明"得名。现存建筑为1980年迁建清代观音寺殿宇,梁架保留明代风格。</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展示范钦宦游四方搜书历程,陈列其自刻《范氏奇书》版片及丰坊万卷楼劫余文献,揭示天一阁藏书体系的形成基础。</p> <p class="ql-block">范氏故居</p><p class="ql-block">原系范宅的东厅,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约1561-1566年),与天一阁藏书楼同期建造。作为范钦及其后裔的生活区,故居与藏书楼以高墙相隔,形成“前宅后阁”的格局,体现了范钦“藏书与生活分离”的防火智慧。这种设计不仅保障了藏书的安全,也反映了范氏家族对书籍的敬畏之心。</p> <p class="ql-block">现存建筑为清道光九年(1829)重建。</p> <p class="ql-block">范钦临终前将家产分为藏书楼与万两白银,长子范大冲选择继承藏书,开启了范氏家族“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传承历程。这一选择背后是对文化传承的决绝——范氏家族制定严苛族规,如外姓人不得登楼、子孙需多房共管钥匙等,甚至有知府女儿因无法登楼郁郁而终的悲剧。</p> <p class="ql-block">范氏故居照壁「獬豸」浮雕</p><p class="ql-block">位置:范氏故居入口照壁。</p><p class="ql-block">工艺与题材:采用梅园石浮雕工艺,雕刻上古神兽獬豸,头生独角,体态威严。獬豸是古代象征公正的神兽,范钦曾任兵部右侍郎,其官服补子纹样即为獬豸,照壁雕刻既彰显家族身份,也寓意藏书楼守护文化公正的使命。</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獬豸浮雕是天一阁现存最早的壁雕之一,见证了范氏家族“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家规传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书库</span></p><p class="ql-block">天一阁原有藏书楼“宝书楼”建于明代,虽历经修缮,但传统砖木结构难以满足现代文物保存需求。</p><p class="ql-block">北书库于1976年开工建造,1981年建成并交付使用。外形风格与天一阁整体环境相协调,设计中特别注重防火、防潮、防霉等功能,是天一阁第二代库房。</p> <p class="ql-block">2011年,天一阁启动北书库改造工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古籍保护项目之一。</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现存古籍近30万卷,其中8万卷为珍椠善本,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其收藏的271种明代地方志中,164种为海内孤本,如《嘉靖宁波府志》《万历绍兴府志》等,是研究明代地方社会的重要史料。科举录方面,370种明代进士登科录完整记录了历代进士的籍贯、名次、家族背景,为中国科举制度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原始数据。</p> <p class="ql-block">此外,天一阁藏有大量浙东文献与1700余部家谱,如包玉刚在此查到自己为包拯后裔的族谱。其镇馆之宝《兰亭序》神龙本,是唐代最接近真迹的摹本,乾隆帝据此仿制南北七阁收藏《四库全书》。2022年修复的明抄本《北曲联珠》,更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的孤本,填补了文学史空白。</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宝书楼(天一阁本体)</p><p class="ql-block">建筑形制:两层砖木结构,上层通间藏书,下层六开间,采用"天一地六"数理布局。楼体青砖砌筑,硬山顶覆青瓦,前后设风火墙,兼具防火与防风功能。</p> <p class="ql-block">内部构造:书橱前后设门,中间置英石吸湿,顶部绘水波纹象征"以水镇火"。现存明代书橱30余组,其中中央"宝书楼"匾额为明万历年间宁波知府王原相手书。</p> <p class="ql-block">在材料运用上,基座采用抗腐蚀的岛礁石,墙面设置通风口防潮,书橱以樟木制作并放置芸香草防虫。更巧妙的是排水系统,雨水通过隐蔽管道直接排入地下,避免湿气侵蚀楼体。这些细节展现了明代建筑科技与人文理念的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的建筑堪称古代藏书楼的典范。其名取自《易经》“天一生水”,楼前开凿天一池,既防火又营造“以水克火”的文化意象。建筑结构上,二楼通为一间象征“天一”,底层分为六间对应“地六”,暗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数理。</p> <p class="ql-block">宝书楼的背面。</p> <p class="ql-block">明州碑林</p><p class="ql-block">汇集宋至民国碑刻173通,其中北宋《众乐亭诗刻》记录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的治水功绩,南宋《宝庆四明志》碑为现存最早宁波地方志实物。</p> <p class="ql-block">尊经阁</p><p class="ql-block">原为宁波府学藏书处,1935年迁建至此。重檐歇山顶,内置《十三经注疏》石刻,现为古籍修复中心,可观摩国家级非遗“古籍修复技艺”。</p> <p class="ql-block">尊经阁对面的小门</p><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蒋介石在撤离大陆前曾短暂停留宁波,并提出修缮天一阁的倡议。据说蒋介石当年就是从这个门进出参观天一阁的。</p> <p class="ql-block">东园</p><p class="ql-block">原址为明代吏部尚书文渊的“天官第”东圃,后因家族衰落逐渐荒芜。清康熙年间,范钦重孙范文光在天一阁前叠石造园,但东园区域尚未形成独立格局。</p> <p class="ql-block">1959年:宁波市文管会启动天一阁扩建工程,迁建城隍庙石构建筑“百鹅亭”至东园,标志着园林修复的开端。</p><p class="ql-block">1983-1986年:大规模园林建设完成,引入明州碑林、凝晖堂等核心建筑,形成“以水为魂、以石为骨”的布局。</p><p class="ql-block">2012年:天一阁功能区块调整,东园被纳入“文化休闲区”,与南园、明州碑林共同构成园林游览主线。</p> <p class="ql-block">东园以“明池”为中心,池畔叠石为“九狮一象”假山群,暗合范氏家族“藏书传家”的祥瑞寓意。池东设长廊连接凝晖堂,池西置水榭“抱经厅”,形成“一池三山”的传统园林意象。</p> <p class="ql-block">百鹅亭</p><p class="ql-block">明代石构建筑,亭顶雕刻百只形态各异的天鹅,是宁波现存最精美的古亭之一。</p> <p class="ql-block">明代百鹅亭原为墓前石刻,造型似猫非虎,反映古人对猛兽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明州碑林</p><p class="ql-block">东园围墙嵌有173方历代碑刻,包括北宋《众乐亭诗刻》等珍贵文物,被誉为“石质地方史书”。</p> <p class="ql-block">凝晖堂</p><p class="ql-block">原为清代张公祠主体建筑,1983年迁建至此,现为天一阁书画珍品陈列馆,藏有唐代冯承素摹本《兰亭序》(神龙本)等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清代凝晖堂陈列着历代碑帖,其中北宋拓本尤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南园</p> <p class="ql-block">秦氏支祠</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1923年宁波商人秦际瀚建造,融合徽派木雕与宁波朱金漆工艺。主体三进,戏台藻井采用"鸡笼顶"结构,木雕人物达3000余个,被誉为“江南第一祠”。</p><p class="ql-block">功能演变:原为秦家祭祖场所,1980年代划归天一阁,现举办“四明兰亭”特展,陈列《兰亭序》神龙本刻石及历代名家临本。</p> <p class="ql-block">戏台</p><p class="ql-block">是整座建筑的精华,其藻井由16条如意斗拱盘旋而上,形成20层穹窿顶,中间覆以明镜。这种设计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能通过螺旋结构反射声音,增强音效,使演员唱腔“余音绕梁”,被行家誉为“浙东第一绝”。</p> <p class="ql-block">从明代兵部侍郎的私人书斋,到今日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天一阁的建筑群不仅是木石构筑的实体,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精神图腾。其“以书为魂、以园为韵、以技为翼”的营造理念,为当代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活态传承”的范本。</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不仅是建筑与藏书的实体,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精神图腾。从范氏家族的守护到现代科技的赋能,这座南国书城始终在续写藏之久而不散的文化传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谢谢欣赏!再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