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走进古子街,仿佛穿越了一回了古代。脚下是青石板路,踩上去发出清脆的声响,似乎在对你诉说着岁月的往事,沈约、李白、白居易、黄庭坚、苏轼、李清照、赵孟頫、王世贞、林则徐,朱大典,婺学大师唐仲友,黄宾虹等大师的故事比比皆是。</b></p><p class="ql-block"><b> 街道两旁是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精美绝伦。店铺的招牌古色古香,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b></p><p class="ql-block"><b> 沿着八咏路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八咏楼,这座古老的楼阁气势恢宏,屹立在婺江之畔。登上八咏楼,极目远眺,婺江风光尽收眼底,江水悠悠,波光粼粼,让人不禁想起李清照笔下"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的诗句。八咏楼下面就是著名的酒坊巷、画之大者黄宾虹故居、太平天国侍王府、熙春巷、万佛塔等古迹名胜。</b></p><p class="ql-block"><b> 古子街的美食也让人垂涎欲滴。来到饼街,各种饼类琳琅满目,有外皮酥脆的鸡子棵、香甜可口的老栗饼、口感劲道的永康麦饼等。特别是近年来新上市的“范桶饼”咬上一口,满嘴留香。此外,还有鲜嫩的豆腐脑、热气腾腾的芋饺等特色小吃,让你吃得停不下来。</b></p> <p class="ql-block"><b>李清照为八咏楼题诗的情景画</b></p> <p class="ql-block"><b>八咏楼下熙春街的古玩市场</b></p> <p class="ql-block"><b> 太平天国侍王府原是金华古代郡、州、军、路、道、司、府等官署所在地,清试士院也设于此。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攻克金华后,对原建筑加以修葺,设为王府。侍王府整个建筑分为宫殿、住宅、园林、后勤四个部分,毗连宽广的练兵场,总计面积达63000平方米,是当时太平天国在浙江的军事指挥中心。</b></p><p class="ql-block"><b> 侍王府现占地面积17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太平天国时期壁画、彩画最多的地方,已发现壁画119幅,彩画407幅,还有木雕500余件及砖石雕等艺术品。</b></p> <p class="ql-block"><b>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李世贤开始跟随东王杨秀清从事文书宣传工作。1856年,"天京事变"后,李世贤晋升为"侍天福",成为一名将领。为解天京之围,李秀成与李世贤分别带兵出征,在联合作战中李世贤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b></p><p class="ql-block"><b> 李世贤作为东王玉成、李秀成的得力部下,参加了由他们领导的连湖、合肥之战,因军功晋升为左军主将。1859年11月,李世贤在安徽宁国斩清总兵戴文英、提督邓绍良,有力地牵制了清军援救江北大营的计划1860 年5月11日,李世贤被晋封为侍王千岁爵称"天朝九门御林忠正京卫军侍王,是年二十七岁。</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太平天国运动是由洪秀全领导的发生在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农民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等人集结"拜上帝会"会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誓师起义,这场运动纵横全国十六省,历时十四年,动摇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打击了外国列强的武装干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农民起义。</b></p><p class="ql-block"><b> 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1834-1865),广西藤县新旺村人,17岁时参加起义军。在太平军永安突围,攻桂林、破全州、围长沙、克岳州、占武汉,顺长江东下,定都天京的过程中,他奋勇作战,多次得到提拔,1860年5月晋封为侍王。太平天国后期,其地位仅次于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成为执掌兵权、独当一面的主将。</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861年5月底,侍王李世贤率部攻克常山、江山,打开浙江西部大门。随后,兵分左、中、右三路向金华进军:左路由徐朗等率领自北面进攻金华;右路由黄呈忠、范汝增等率领从南面进攻金华;中路由侍王李世贤亲自率领直趋金华。侍王李世攻克金华后,乘胜进军,相继攻克金华府所属其余各县,同时在金华城东建立侍王府,成为浙江太平军的指挥中心。</b></p> <p class="ql-block"><b> 元代婺州路署、朱元璋宁越府署、明清金华府署位于太平天国侍王府纪念馆西院南方,其建筑群有承宣牌楼、墙门、大门、仪门、露台、甬道、正厅(成化时匾额为总政堂,万历时匾额为忠爱堂,清代匾额为宣化堂)、东西耳房(东为军器库、西为昌济库)、后堂(清代匾额为义理兼制之堂)、穿堂、退省堂、知府宅、戒石铭碑亭、东西吏房(六曹廊房)、左右榜房、官宅、吏舍、经历司照磨所、架阁库、清军厅、管粮厅、理刑厅、司狱司、亲贤堂、土地祠、大观亭等组成。</b></p> <p class="ql-block"><b> 黄宾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原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原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开派巨匠。 少年时家境富裕,接受传统教育,打下扎实古文和诗词基础,6岁开始学画,11岁能刻邓石如印谱十多方,18岁跟随陈春帆学画并开始写生绘景。</b></p><p class="ql-block"><b> 1884年回到歙县紫阳书院,随汪仲伊学习经史,收集新安文献等,后父亲经商失败,全家迁回歙县。1895年支持康有为"公车上书",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因事避往上海。</b></p><p class="ql-block"><b> 在上海期间,先后在多家机构任职,编纂《美术丛书》等,还组织成立烂漫社,被推为社长,又多次讲学、游览,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b></p><p class="ql-block"><b> 1936年被故宫聘为古物鉴定委员,后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拒绝伪职,专心读书作画与研究著述。</b></p><p class="ql-block"><b> 1948年南迁,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等职,1955年在杭州病逝,家人遵遗愿将其收藏及作品捐献给浙江省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艺术成就,绘画风格,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独创风格三个阶段,形成"黑、密、厚、重"的画风,利用"五笔七墨"的创作手法,所画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史学研究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提出"道咸画学中兴"的观点,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古画微》等,其"君学"与"民学"之辨、"内美"等理论见解为后世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方向和基础。</b></p><p class="ql-block"><b> 曾在多所李校任教,如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等,培养</b></p><p class="ql-block"><b>了众多优秀的美术人才,对中国现代术教</b></p><p class="ql-block"><b>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黄宾虹先生九十寿辰之时,当时的华东行政委員会文化局为他颁发了荣誉奖状,授予他“中国人民最优秀的画家”称号。对于黄宾虹来讲,这个称号可以说是实至名归。</b></p><p class="ql-block"><b> 黄宾虹在他的生命之史行將趨灭之时,做了一件为國家民族意义非凡的事情,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辉煌壮丽的句号。一九五五年三月二十七日,即黄宾虹逝世后两天的公祭大会上,其夫人宣布,将黄宾虹生前书画作品、手稿及收藏的全部文物共一万余件都献给国家、由浙江省博物馆收藏。</b></p> <p class="ql-block"><b> 酒坊巷,这里曾是金华酒的发源地,当年的戚家酒坊闻名遐迩,所产的金华酒曾赢得"天下第一酒"的美誉,还被写进《金瓶梅》,成了西门庆过年送礼的指定用酒。巷内还保留着许多名人故居,如商务印书馆汉口分馆经理蒋瑞山故居、"五四"运动播火者胡步蟾故居等。在熙春巷,可以看到迁建的13幢古建筑,这些建筑为古子城增添了大气、厚重的历史文化。</b></p> <p class="ql-block"><b>酒坊巷台湾义勇队旧址</b></p> <p class="ql-block"><b> 国宝级文物,万佛塔是古金华城地标性建筑,始建于北宋嘉佑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间,原址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区塔下寺的山坡上,初名叫"密印寺塔"。因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块砖上雕有不同的精美如来佛像,其数万计,故称"万佛塔",素有"浙江第一塔""江南第二塔"之称。</b></p><p class="ql-block"><b> 历史上吴越钱氏在此建造了永福寺,宋大中祥符年间更名密印寺,宋治平初重新修建密印寺,并建造了密印塔,初为九级,清道光二十七年大修时增至十三级。</b></p><p class="ql-block"><b>1942年,因日寇侵华,为防日军飞机轰炸,万佛塔被拆除,仅余三层。2014年8月30日,万佛塔重建工程启动,2019年12月31日正式对外开放。</b></p> <p class="ql-block"><b> 复建的万佛塔99.99米,共17层,以宋代万佛塔造型为蓝本,塔身为外九层内八层的六边飞檐造型,主体为钢混结构,采用了藻井、月梁、壁雕等宋式建筑造型元素,既保留了历史韵味,又展现出现代建筑的稳固与大气。</b></p><p class="ql-block"><b> 1957年1月12日,在万佛塔原址地宫出土隋唐、五代与北宋文物188件,其中有北宋嘉柘七年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彩绘石经幢,五代吴越铜铸及铁铸阿育王塔15座,隋至五代铜佛造像60余尊等。其中,"鎏金铜水月观音造像"为五代十国标志性的国宝级文物,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