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之旅(下)

米兰

<p class="ql-block">  泉州的第二天打算在泉州周边玩,由于景点较分散,如果自由行效率较低,决定在携程上报个一日游的团。晚上七点多报团,九点多客服告诉我驾驶员的电话,让我等候驾驶员的出行信息,不一会驾驶员来电说明天早上九点他来酒店接我们。因为这一天有4个景点,我问师傅是否可早点出发,驾驶员说三位北京客人晚上十二点到泉州,考虑到他们休息稍迟些出发,如果是这样那也可以理解这样安排。第二天早上驾驶员林师傅8点40分来酒店接我们,一辆崭新的商务车载了共5位旅客,北京三位旅友加我俩,真是精品小团太舒服了。让我特别喜欢的是驾驶员林师傅高超的车技和热情周到的服务!</p><p class="ql-block"> 我们第一个景点是蟳埔民族文化村。蟳埔民族文化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蟳埔社区,是古刺桐港畔的千年古渔村,在泉州湾晋江出海口北岸 ,背依鹧鸪山,三面环海。</p> <p class="ql-block">  蟳埔村的独特建筑是蚵壳厝:用非洲东海岸作为船体的压舱石的蚝壳,与当地砖石、三合土砌成墙 ,形如鱼鳞,色彩缤纷。这种建筑冬暖夏凉、不怕蛀虫、不积雨水、隔音佳,历经百年仍坚固,是泉州“海丝之路”辉煌历史的见证,也蕴含多元海洋文化痕迹。</p> <p class="ql-block">  福建三大渔女分别是湄洲女、蟳埔女和惠安女,服饰和头饰各有特色。而蟳埔女服饰有“大裾衫”(半高领、斜襟、掩胸,前片拼接,下摆圆弧 )、“阔脚裤”(黑、蓝为主,裤筒宽约一尺 )。“簪花围”是标志性头饰,将时令小鲜花串成花环围绕发髻,重大活动还会搭配金饰 ,有“四季花园”美誉。耳饰也因身份不同有别,是区分辈份标志。</p> <p class="ql-block">带着簪花头饰的阿嬷在撬生蚝</p> <p class="ql-block">  在进入古巷口,恰遇蟳埔女搞民族活动,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身着鲜艳传统服饰,大红上衣明艳夺目,与花色交织,尽显古朴与热情。头上簪花围绚丽多彩,花朵与珠饰交相辉映,散发着浓郁的民俗气息 。</p><p class="ql-block">一位蟳埔阿嬷推着载满红篮的三轮车,篮中物品或为节庆供品。后方的蟳埔女手提红篮,身姿矫健。周围人群熙攘,背景中闽南特色建筑错落,古墙与红灯笼相映,渲染出热闹而温馨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当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与烟火日常。</p> <p class="ql-block">  如今旅游业兴盛,在蟳埔村簪花店约 140 家 ,相关“簪花围”“摄影”“文创”等店家众多,带动居民增收 。女游客头戴簪花,脸上也贴闪光的小花,忙着拍蟳埔女写真照,为拉动当地经济做贡献!</p> <p class="ql-block">我还是巷子口繁花丛中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站我们来到石狮十里黄金海岸及洛伽寺。洛伽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闽南黄金海岸东畔宫屿岛 ,西北依宝盖山,东南临台湾海峡。整体风格:融合闽南红砖燕尾脊与唐代寺院风格 ,寺庙主体采用传统木结构和琉璃瓦屋顶,飞檐翘角。</p><p class="ql-block"> 洛伽寺是 建在礁石上的海上寺庙,宫屿岛潮不覆、浪涌不淹,潮起潮落间,寺庙仿佛漂浮在海面,形成“海上看庙、庙里看海”的独特景观,被誉为“漂浮在东海上的佛国仙境”“海天佛国”“蓬岛佛国” 。</p> <p class="ql-block">参观寺庙后来到石狮黄金海岸。起初,海面平静如镜,微微泛着粼粼波光,远处水天相接,仿若一幅淡蓝色的画布。随着时间推移,海风渐渐凛冽,海浪从海天交界处奔涌而来,起初如一条条银白丝带,逐渐化作一排排汹涌的浪墙。海浪裹挟着磅礴气势,重重地拍打在礁石上,瞬间迸溅起数丈高的白色水花,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恰似万马奔腾。</p> <p class="ql-block">  第三站我们来到永宁古城。这城门是在原遗址上重建的,这种古城太多了,我们也只是匆匆一瞥罢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游玩的最后一站是梧林传统村落。村落形成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清末开始,华侨旅居海外并回国建洋楼,村庄规模扩大。有132幢风格各异的建筑,如明朝百福墙、清朝官式红砖大厝、近现代哥特式和罗马式洋楼、番仔楼等,被称为“华侨建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这村一半是传统的闽南建筑,以红砖砌墙,搭配白色石材作墙基、门框等,色彩对比鲜明,视觉冲击力强。曲线屋脊:屋脊呈优美曲线,两端上翘,形似燕尾,称“燕尾脊” ,灵动轻盈,富有动感。</p> <p class="ql-block">  梧林村的另一半是华侨旅居海外回国建的洋楼。当脚步踏入梧林村,仿佛踏入了一段被岁月尘封的侨乡旧梦。村口,朝东楼静静伫立,这座建于1930年的罗马式洋楼,是旅菲侨胞蔡朝东的宅邸。它的外观仅涂抹了水泥,不见西洋楼常见的雕花与马赛克瓷砖,看似毛坯,背后却藏着一段热血的爱国故事——抗战爆发,主人将装修钱全部捐出,以实际行动支持祖国抗战,“最美烂尾楼”由此得名,也成为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p> <p class="ql-block">五层厝:始建于1936年,占地400平方米,旅菲华侨蔡德鑨宅邸,英国设计师设计,从上海租界招工人用水泥注筑而成。建筑为古罗马式风格,大门采用闽南官式大厝传统构造,主体完工后,蔡德鑨捐出装修款支持抗战,历经80多年,成为特殊的抗战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梧林“胸怀祖国楼” 建于1953年春,是旅菲华侨蔡怀紫、蔡怀番在家乡合建的洋楼 ,在梧林华侨建筑中建筑精湛、保护完好。</p> <p class="ql-block">  在梧林村我看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之美,感受到了华侨们浓浓的家国情怀,也体验到了闽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里的每一栋建筑、每一个故事、每一处风景,都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中,让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眷恋与不舍。 林师傅让我们参观一个半小时,但时间在我们参观中悄悄溜走,发现时已经参观了两小时,赶快到停车场,觉得挺不好意思的。向林师傅说明我们太喜欢这里一砖一瓦了。林师傅说我特地把这个景点放在最后,你们喜欢可以多玩一会,这个回答真是太让我暖心了!傍晚六时左右林师傅把我们送回酒店,今天真是收获满满而快乐的一天。非常感谢林师傅的热情服务,让这次旅行变得格外难忘。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出行,更是一段充满温暖与感动的美好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