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林伯青1952年担任西和县政府县长时的照片,刘肃平提供)</p> <p class="ql-block"> 笔者按:林伯青,原名刘世祯。男,汉族,1918年生,山西省临县碛口镇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国组织,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一直在山西临县、离东县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并化名林伯青。1949年7月26日,经中共中央西北局批准,在西安组建中共武都地委、武都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隶属陕甘宁边区甘肃行政区,辖武都县、文县、成县、康县、西固县(今舟曲县)、西和县、礼县七县)。并从山西缙绥区,陕北地区抽调了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充实到西进干部队伍中,时任山西省永和县四区区委书记的林伯青被分配到武都分区。1949年8月16日西和县长道镇首先解放,随武都地委、分区专署进驻长道镇。礼县解放后,武都地委、分区机关从长道迁至礼县县城驻扎办公。1949年9月26日任中共礼县委宣传部长。同年12月,国民党蒋云台、王治岐率119军起义,武都解放。又随中共武都地委,行署、军分区等机关离开礼县,到达武都。1952年10月29日甘肃省人民政府第九十二次行政会议决定,以“省府(52)府人字第0522号命令”,任命林青伯同志为西和县人民政府县长,直到1954年7月调任中共康县委书记。</p> <p class="ql-block"> (林伯青档案资料)</p> <p class="ql-block"> 林伯青是西和解放之后的第三任县长。在西和工作的两年间,在上级党委和西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带领全县人民,一方面肃清国民党反动派在西和残留的反动组织,开展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召开人民代表会议、建立人民政权等工作。另一方面,完成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各项民主改革,发展社会经济,改革社会风尚。在胜利完成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抗美援朝的同时,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p><p class="ql-block"> 另据林伯青长子刘肃平(健在)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原中共武都地委书记黄恩明夫妇到兰州看望我父亲,言谈之间,黄书记对我父亲在西和任县长期间的工作成绩仍啧啧称赞,尤其是农业工作和社会治安工作多次荣膺全区第一。</p> <p class="ql-block">(林伯青在西和担任县长期间签发的文件)</p> <p class="ql-block">(<b>保留在西和民间的房屋宅基证书照片。</b>原西和县姜席初中校长李东平先生提供)</p> <p class="ql-block">(<b>1954年林伯青调离西和时与西和县中学全体教师合影,时林兼任西和中学校长。</b>本照片由中共天水市委党校原校务委员、潘国庆教授提供)</p> <p class="ql-block">附: 《刘世祯,甘肃省康县县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王洪廷 </p><p class="ql-block"> 林伯青,1918年出生于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头村光槐堂(圪坨院)。其五世祖是民国六年《临县志》中记载的刘中贤(1768-1823),志书写道:“刘中贤,招贤都西头村人,性慈,惠爱庶弟过于寻常。父临终遗命,以碛口千金房产与中贤,贤恐伤父志,权且应允。父殆,与二弟均分,嘉庆二十四年岁大饥,出粟数十石分赈宗族邻里。道光初邑中补修文庙特施银一千两,可谓积财能散者矣。”村人至今传言:“刘中贤,步步撒金钱。</p><p class="ql-block"> 刘世祯身为这样一个开明士绅之嗣,其祖父和父亲亦在碛口经商有道,有钱有势,然而谁料4岁丧母,被继母百般虐待,苦不堪言。刘世祯年龄稍长,在碛口镇离临两等小学校读书,粗通文字。1936年刘世祯18岁时,父亲在碛口开设的字号倒闭,债台高筑,家境败落,真是祸不单行,不幸父亲也辞世。刘世祯无奈走出家门,在碛口食店巷给厨师当下手,后又以农谋生,尝尽了人间艰辛和世态炎凉。</p><p class="ql-block"> 1937春,经慕兰应介绍,刘世祯在碛口加入“牺盟会”抗日组织,宣传抗日救国,后经中共地下党员张纯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教育。 1938年2月,日寇大举侵犯碛口,抢劫烧杀,无恶不作,祖居圪坨院的刘家五处大豪宅财物均被抢劫一空,圪坨院十多眼窑洞的门窗、东厢房、二层绣楼均被烧毁,刘氏宗亲四处逃难。</p><p class="ql-block"> 1938年10月,刘世祯在中共地下党的安排下,担任了临县三区农救会农民部长。1940年1月“晋西事变”后临县解放,刘世祯被党组织派送到山西兴县专署敌工科受训三个月,结业后化名林柏青,先后在临县敌工科和离东县敌工科做党的秘密工作。 解放战争打响后,吕梁山上的中阳、永和、石楼等县率先解放,刘世祯先后任永和县二区区长、永和县四区区委书记等职。</p><p class="ql-block"> 1949年7月,刘世祯与妻子(高守珍 ,山西离石人,原永和县妇委会副主任,后在甘肃省工会工作①)随军西进甘肃省陇南市(当时为武都地区)。不久被任命为西和县政府县长。1954年5月被任命为中共康县县委书记。在县长和县委书记的职位上,他兢兢业业,呈现出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屡获上级表彰,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后在甘肃省委党校学习期间,正遇三年自然灾害,省委抽调他参与甘肃省抢救人命领导工作组,刘世祯被任命为副组长,组长由一位省委书记处书记兼任。刘世祯自愿带队赴甘肃省饿死人最多的通渭县。当驱车进入通渭县,看到不断掩埋的尸体和奄奄一息的农民兄弟,刘世祯潸然泪下,谢绝了吃干部灶,立即全身心投入抢救工作,调粮、送物、协调医疗工作,夜以继日地奔波在第一线,与普通干部同居一屋,与农民兄弟同吃菜粥饭。由于当时的卫生条件不好和过度的疲劳,不幸染上了肝炎、并发十二指肠溃疡,全身浮肿,无力行走,被紧急送回省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救治,急性症状控制住了,但留下了肝病后遗症,医嘱病休静养。从此,刘世祯再未担任一线实职性工作,1983年按司局级离休。</p><p class="ql-block"> 1985年兰州市区落成一幢给离退休老干部的新住宅楼,分房方案中有刘世祯的名字,当全家高兴地要告别居住了近三十年没有阳台的旧房,准备搬入有四间卧室的新居时,一些长期在地县工作的干部离退休后,需要安置在省城兰州,老干部管理部门为难了,就与在兰州有住房已经在分新房名单上的离退休老干部们商议,能否等下一次的新房呢?刘世祯第一时间表示,“先安置地县同志,等下次再解决我的住房问题吧。”1988年当新房落成时,刘世祯已在一年前就逝世了!享年69岁。在刘世祯同志的追悼大会上,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局为其敬送“公而忘私高风亮节;勤政廉洁克己奉公”的挽联,高度评价了他立党为公的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 刘世祯去世后,家人尊照他生前遗嘱:“我黄河边出生,黄河边长大,黄河边打日寇,黄河边工作,黄河边离世,死后不留骨灰,撒进黄河里……</p><p class="ql-block"> (作者:王洪廷,曾任山西省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临县县志办主任)</p><p class="ql-block"> ①系笔者补加,原作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搜集整理</p><p class="ql-block"> 王 力,男,甘肃西和人。业余喜欢搜集整理与本地有关的古今文史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