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强者(老兵)</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9017078</p> <p class="ql-block">写在前面: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序列中,曾经有过两个陆军第198师。第一个陆军第198师,组建于1949年2月;1961年5月至10月,陆军第198师撤销。第二个陆军第198师,组建于1969年11月;1985年7月,陆军第198师撤销。</p> <p class="ql-block">步兵第594团3营7连,隶属于陆军第66军198师(本文特指第二个陆军第198师)。1969年11月,遵照中央军委命令,北京军区工程兵第五工区(欠161团、162团)改编为陆军第198师,隶属于陆军第66军。其中以建筑第159团四个连和160团一个营,组建步兵第594团,组建3营7连人员,主要来源于建筑第159团9连,以及第197师589团7连一个40火箭筒班。1983年11月,7连随3营转隶到武警天津总队。</p> <p class="ql-block">步兵第594团3营7连,从组建到转隶武警只有短短的14年时间。在这14年中,7连出色完成了军事训练、战备施工、疏港作业、引滦入津等项任务,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多名官兵荣立个人二等功和三等功。</p> <p class="ql-block">今年是步兵第594团撤销40周年,也是步兵第594团3营转隶武警天津总队42周年。为了纪念这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部队,经步兵第594团3营7连部分老战友回忆,并查阅了有关军史资料,整理了《步兵第594团3营7连简史》一文,共计九章。本章主要记述1970年至1973年,7连官兵圆满完成“堆山”战备施工任务,即:“6801工程”。</p> <p class="ql-block">步兵第594团组建后,兵员骨干主要来自河南省叶县、鲁山县,河北省清河县、任丘县,四川省眉山县、仁寿县等地。根据中央军委征兵命令,1969年底立即进行了兵员补充,又从河北省安次县、河南省新蔡、正阳、遂平县,江苏省常熟县等地征集适龄青年1000余人,并于1969年12月底全部补充到位。</p> <p class="ql-block">1970年春季,步兵第594团全团2400余名官兵打起背包,奔赴天津市东郊中心庄“6801工程”工地,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战备施工任务。所谓“6801工程”,是指中央军委关于在天津地区“堆山”工程的代号,并被列入1968年1号工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一、“堆山”工程项目背景</b></p> <p class="ql-block">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中国北方多为平原,缺乏天然的地形屏障来抵御可能的大规模机械化部队入侵。1960年中苏关系骤降,中国战略防线北拓,着手应对苏联潜在的军事威胁。彼时,“全民皆兵”的口号响彻云霄,六亿国民皆被视为战士,广袤国土仿佛处处都是军营。然而,一个棘手难题赫然浮现—那辽阔无垠、一马平川的“三北”草原,如何构筑起阻挡苏联钢铁洪流的铜墙铁壁?</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1964年6月16日,毛泽东提出新战略方针“应付四面八方”。7月,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我们不能只注意东边,不注意北边,只注意帝国主义,不注意修正主义,要有两面作战的准备”。这是他首次正式向中共领导层提出中国可能同苏联打仗的问题。为此,毛泽东命令军委把防御重点从南方、东南方转移到东北、华北和西北这三个北部地区。</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军委将工程兵总兵力的三分之二调到北部地区, 在当地主要作战地方迅速构筑各种防御工事。为此,林彪主持的中央军委提出了“堆山”工程。毛泽东表示同意,他认为,在华北平原上构筑若干“人造山”,在上面修筑炮位和防空火力点,可以减轻苏军装甲部队在战争初期的凌厉攻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二、中央军委研究部署“堆山”工程</b></p> <p class="ql-block">1964年12月,中央军委开始部署堆筑“人造山”的相关工程。1965年1月,军委办公会议决定成立5个修建人造山小组,并先在华北、西北地区进行试点。1965年4月,毛泽东听取有关“堆山”问题的汇报时说:“有山的要打点洞子,没有山的要堆山,做点工事。”为此,工程兵设计了“人造山”的模型、图表和方案。</p> <p class="ql-block">1967年5月,工程兵在北京主持召开“堆山”工程会议,研究制定《“人造山”工程战术技术要求(草案)》。该草案对“人造山”的各项技术指标和战术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如“人造山”的山形、高度、宽度、坑道长度、工事抗打击能力以及内部设施配置等,为后续“人造山”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和依据。</p> <p class="ql-block">(此图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1968年2月,经毛泽东和林彪批准,总参谋部转发了这个要求。按照这一要求,“人造山”是保卫沿海无山区、保卫平原交通枢纽、保卫大城市的骨干工事,主要供远射程火炮试用,每座山要管40至50公里。两座“人造山”之间的距离不能过近,以利炮火交叉。山与山之间建设连接工事,配置中、小型火炮。“人造山”与连接工事互为犄角。</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在“人造山”的外形建造上,通常选择单峰菱形或者是双峰椭圆形,高度基本在20至40米,正面宽大约250至400米之间,纵深大约120至220米。坑道轴线总长600至1000米,坑道口6至10个。工事要求能够抗御500至1000磅爆破弹的直接命中。内部要求达到自然通风、供电、供水。</p> <p class="ql-block">一座“人造山”一般配置1个守备营,其中1个远射程炮兵连(4至6门炮);1至2个守备连(配备轻便的反坦克武器、高射武器以及其他步兵武器);战时进入一个炮兵群指挥机构。总兵力为300至500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三、天津“6801工程”实施</b></p> <p class="ql-block">早在陆军第198师组建之前的1968年8月,天津就成立了“堆山”领导小组,由军队和地方有关领导组成,负责“堆山”工程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工作。8月14日,“堆山”领导小组在第66军军部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议研究了如何落实中央军委《关于在天津地区堆三座人造山的决定》。根据北京军区指示,当时“堆山”工程由工程兵第五工区担任,计划于1968年下半年开工建设,1973年年底基本建成。</p> <p class="ql-block">(此图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1969年11月,工程兵第五工区改编为陆军第198师后,“堆山”任务则改由陆军第198师全面负责。其中,步兵第592团负责北郊东堤头附近6号山建设;步兵第593团负责西郊芦北口附近5号山建设;步兵第594团负责东郊中心庄附近7号山建设。</p> <p class="ql-block">(此图片来源于高德地图)</p> <p class="ql-block">6号山、7号山、5号山由北向南展开,构成“前三角”防御布局,主要任务是:防御苏海军从渤海登陆,拱卫首都北京安全。</p> <p class="ql-block">(此图片来源于高德地图)</p> <p class="ql-block">为了支援第198师“堆山”工程实施,天津还组建三个“堆山”民兵基干团。每个民兵基干团1000余人,也按照营、连、排、班设置,由各区县抽调优秀基干民兵组成,并定期进行人员轮换,分别配属步兵第592、593、594团执行“堆山”任务。</p> <p class="ql-block">(此图片来源于高德地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四、7连“堆山”期间的主要任务</b></p> <p class="ql-block">7连“堆山”期间,连队干部配备是:连长贾琏芳、董有安;指导员王洪禄、陈先士;副连长张延坤、刘银榜、芦望清;副指导员陈先士、常沛江;排长杨文成、白乱德、芦望清、熊志友;司务长苏XX、胡耀清。</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由时任7连连长董有安(右二)提供。1973年年底,“堆山”工程胜利结束,7连连队干部在塘沽胡家园营房合影留念。指导员陈先士(左二)、副连长刘银榜(右一)、副指导员常沛江(左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7连“堆山”期间,担负的主要任务大体分为三个阶段:</b></p><p class="ql-block">第一阶段:“堆山”工程前期,即基础施工阶段,主要担负“卸火车”任务。“堆山”工程用的所有材料,包括水泥、碎石、黄沙、钢筋、模板等,都是通过专用铁路线运至工地南侧,然后由7连负责卸下来。这是一项既脏又累的活,而且时间要求很紧,只要运输施工材料的火车一来,全体官兵不分昼夜,立即赶到现场,两人或三人承包一节车皮,二个小时之内必须把60吨材料卸完,绝不能影响火车的运行时刻。</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堆山”工程中期,即主体施工阶段,主要担负“混凝土浇筑”任务。先后保质保量完成了主洞、支洞、盾炮洞、右峰雷达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期间,根据连队编制和人员配备,进行了明确分工。其中,一排负责震捣砼,二排负责支撑模板,三排负责钢筋绑扎,四排负责砼养护。全连官兵按照工作分工、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有条不紊,出色完成了既定任务。</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第三阶段:“堆山”工程后期,即工程收尾阶段,主要担负内部通道施工任务。这期间,多数连队负责在工程主体外围取土堆到工事上面,7连则继续负责山体内部通往山体外部的“隐蔽通道”混凝土浇筑任务。</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7连在“堆山”施工中,坚持“政治挂帅”、“科学施工”、“团结群众”,先后被团、师评定为“四好”连队和“五好战士”示范连队,贾连芳连长被评为“革命的老黄牛”,多名官兵荣立个人三等功。时任师干部科科长侯仲文、宣传科干事崔治凤来连队蹲点,指导连队开展年终评功评奖,总结科学施工经验,并在全师连以上干部会议上介绍经验。</p> <p class="ql-block">7连在“堆山”期间,住宿条件也非常艰苦。刚刚进场时,7号山施工现场还是一片荒地,只能临时借宿在附近中心庄老百姓家里,连队高度分散,不便于管理,而且每天往返工地都要徒步一个点小时;正式施工开始后,需要24小时三班倒施工作业,所以只能在施工工地搭起了“工棚”,这一住就直到施工结束。</p> <p class="ql-block">本人入伍时,“堆山”工程已经全部结束。不久,步兵第592、593、594团都成立了守备连,负责三座“人造山”的守备任务。但时常还能听到老领导、老战友们讲述“堆山”工程的概况和施工作业的艰辛。记得1978年春季,步兵第594团组织首长、机关携带通讯工具抗登陆军事演习,“前进指挥所”就设在7号山内部。我当时在团司令部军务股任保密员,有幸进入7号山参加此次军事演习。那时,7号山外围是数十米宽的“护山湖”;通向7号山内有几条水上和水下通道;仅靠山体是一条环形“巡山路”;7号山内工程维护很好,武器装备、配套设施齐全,较好地保障了此次演习的顺利进行。</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末,三座人造山及三个团的守备连,全部转隶到了天津警备区。2015年军改后,三座山及守备分队又转隶到战区;2024年信息支援部队成立后,三座山及守备分队又转隶到信息支援部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五、褒贬不一的“堆山”工程</b></p> <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中的人民解放军》一书对60年代面向苏联的设防工程作了如下评价:</p><p class="ql-block">“经过多年努力,设防工程建设初具规模,已经建成的工事基本达到了能打、能防、能机动、能生活的要求。但是,与主体工程相比,配套工程差距较大,观察、指挥、通信和生活保障等设施欠账较多,难以达到长期坚守,独立作战的要求。”</p><p class="ql-block">“另外,由于作战指导思想不明确,作战意图、作战决心和设防部署频繁变化,工事越修越多,有岛就守,有山就挖,盲目性很大。按照规划,全国要修330多个师规模的防御工事,已经修成但不适用的坑道达40万米,工事2000多个,相当于30多个师的防御工事,造成很大的浪费。</p><p class="ql-block">“施工中,强调拼命、苦干,忽视科学管理和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塌方、伤亡事故较多。再者,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不论海防工事还是陆地边防工事,大都存在着“大正面,小纵深”的问题。是一钟“镶边”工程,战争真的打起来,这些工事难以起到预期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此图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所幸的是,高度恶化的中苏关系终究未能演变为一场全面战争。从军事防御角度看,人造山工程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战略环境下采取的一项重大国防建设措施,体现了中国政府和军队为应对外部威胁、保卫国家安全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和战略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北方地区的防御能力和战略威慑力。</p> <p class="ql-block">现在看来,这种“愚公移山”式的“堆山”工程,虽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在当时那个时代,这项工程却带给了全国人民很强的安全感。</p><p class="ql-block">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堆山”项目便近乎寿终正寝。那些已然竣工的“假山”,其利用率亦是寥寥无几,及至八十年代之后,更是遭到了彻底的冷落与遗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后记:</b></p> <p class="ql-block">在编写此章过程中,得到了7连老领导、老战友们的大力支持和热情鼓励。在此,向老连长董有安,老指导员陈先士、常沛江,老排长白乱德、王允博、金振华、范永才、王作友,老战友张维光、谷俊文、郭自清、伍昌炎等人表示衷心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