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抗战遗址——中国远征军的喋血记忆

冯敬兰

<p class="ql-block">3月18号一早,我和同伴建平从腾冲出发,打网约车奔赴松山抗战遗址,得知那里有一个巨大的雕塑园是不久以前的事。</p><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我在成都大邑县安仁镇樊建川博物馆,被抗战壮士纪念广场的铜像群雕深深震撼。同时,也对樊建川先生以一己之力廓清抗战史的民族大义深感钦佩。</p> <p class="ql-block">建川博物馆的抗战壮士群雕广场。</p><p class="ql-block">几百座铜像都是赫赫有名的抗日领袖和将军们。</p> <p class="ql-block">樊建川把自己铸成铜像,永远为身后的民族英雄们站岗。</p> <p class="ql-block">建川博物馆的援华国际友人半身铜像。</p> <p class="ql-block">当我听说松山也有一座规模宏大的英雄雕塑园,也是私人的创作捐献,心里便有了执念,不远千里翻山越岭一定要亲眼目睹。</p><p class="ql-block">在腾冲参加“乐退族”旅行社(总部在湖南长沙)的七天旅游活动,并不包括松山抗战遗址。年轻的00后领队来自长沙总部,她也不清楚松山在哪里。</p><p class="ql-block">腾冲是个县级市,有机场没铁路,去地区首府保山市,隔着高黎贡山,已通高速公路。不过要去松山抗战遗址交通不是很方便,我的地理知识也极为欠缺。全靠翻高德地图,才弄清了松山在龙陵县,与腾冲、保山形成一个倒三角形,松山在腾冲的东南方。附近有个腊勐镇,应该有民宿可以过夜。我俩决定18号离开腾冲,第一站去松山,夜宿那里的乡村小店。</p> <p class="ql-block">我坐在副驾位置,用手机拍的龙江大桥。</p><p class="ql-block">龙江大桥全长2471米,是亚洲最大的高速公路悬索桥,也是云南省首座特大跨径钢箱加劲梁悬索桥。</p><p class="ql-block">我的理解就是斜拉吊桥,悬空两山之间,让天堑变通途。</p> <p class="ql-block">龙江大桥,照片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下高速,进入302国道,头天去瑞丽,看到302国道起点就在中缅边境线,故与抗战时的滇缅公路多处重叠。</p> <p class="ql-block">先简述一下滇西抗战-松山战役。</p><p class="ql-block">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过百日,日军占领东南亚各国及香港,切断滇越铁路和香港的西方援华补给线,乃分路进攻缅甸。妄图截断中国国际救援的最后通道﹣﹣滇缅公路,实现其彻底征服中国之野心。</p><p class="ql-block">1942年2月上旬,日军进犯缅甸,缅甸危急。应英军统帅之请,3月上旬,中国十万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在同古、仁安羌、腊戌、密支那等地与日军激战,但因同盟国各方协调指挥失当,一再贻误战机,而致作战失利。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壮烈殉国,数万官兵喋血异域,长眠野人山。远征军饮恨,且战且退,分路撤离缅甸。日军狼奔豕突,于5月3日陷国门畹町。数日之内,怒江以西大片国土皆沦于日军敌手。日军与我军隔江对峙至1944年5月。5月11日,中国远征军奉命渡江奋起反攻。其间渡江作战、夺取松山,围攻腾冲、三战龙陵、涤荡芒畹,历时八个月,于次年1月20日驱敌于国门之外,后与从缅甸向南反攻的中美驻印军在缅甸芒友会师。缅北、滇西反攻战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这不仅打通了中国与盟国的陆上交通,而且揭开了亚洲战场盟军向日军反攻的序幕。</p><p class="ql-block">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奉命渡江反攻滇西(腾冲,松山,龙陵)。松山之役始于6月4日,终于9月7日,历时三月又三日,付出伤亡7773人,歼灭日军1288人的惨烈代价,成功收复松山,为打通滇缅公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松山锁钥一启,滇西反攻大门洞开。9月14日,腾冲被攻克。此后远征军大军云集龙陵。经过激战夺取龙陵四周高地并切断芒市至龙陵交通。10月29日,远征军集中兵力,向城区发起总攻。经过激战,终于11月3日,将日守军大部歼灭,夺回了龙陵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塞。此役为整个滇西反攻中规模最大的要塞争夺战。</p><p class="ql-block">松山、龙陵两役,共歼日军11900人,占滇西反攻总歼敌数的56%;远征军官兵伤亡35984人,占伤亡总数的53%。松山乃中国抗战成功收复之第一块国土,为胜利与自豪的象征,充盈着大国之魂的正气;龙陵乃中国抗日战争滇西抗战主战场,载中国远征军和民众之记忆,彰显了民族团结之精神。松山战役遗址经70余年风雨如昔,英雄气概历久而益彰。建远征军雕塑群于松山正宜其地,壮共御外辱声威以腾飞恰逢其时。</p> <p class="ql-block">302国道与战时滇缅公路有多处重叠,不禁想到当年缺吃少穿的老百姓为了修通战时的交通大动脉,做了多少牺牲。这是海拔近2000米的高黎贡山脉啊!</p><p class="ql-block">终于到达目的地了。</p> <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遗址,主要集中在龙陵县腊猛镇大垭口村东、西两侧的松山山顶一带,范围约四平方公里。在大小松山、黄土坡等大小七个高地上,地堡、战壕、弹坑等随地可见。其中较重要的遗迹有:松山主阵地、远征军坑道作业遗迹及爆破坑,滚龙坡、鹰蹲山等战场遗址;日军发电站、抽水站和慰安所遗址等。游客可沿栈道参观以子高地为中心分布的战场遗迹。</p> <p class="ql-block">80多年前的战场遗迹已被岁月覆盖,今天庄严展现的就是中国远征军雕塑群。</p> <p class="ql-block">雕像由广东佛山雕塑艺术家李春华先生制作捐赠,雕塑群占地总面积约17400平方米的基础部分由龙陵县人民政府投资建设。工程历时一年有余,于2013年9月3日落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感谢艺术家李春华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感谢龙陵县人民政府</span></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雕塑群由夏装士兵、秋冬装士兵、娃娃兵、炮兵、跪射兵、战车、女兵、盟军、老兵、战马、将军、驻印军计12个方阵402座雕像,按1:1.2的比例塑成。群像兵种齐全、结构完整、情态逼真、气势弘恢,极具感染力与震憾力!</p> <p class="ql-block">夏装方阵</p><p class="ql-block">夏装方阵共有51座士兵雕像,中国远征军官兵穿着的夏装比较单薄,一部分士兵还穿着草鞋,装备主要是美式和英式。</p> <p class="ql-block">跪射兵方阵</p><p class="ql-block">跪射兵方阵由30座跪射士兵雕像组成,士兵手里的武器是毛瑟手枪,又叫盒子炮、驳壳枪,由德国研制,中国仿制并在抗日战场上广泛使用,是一种威力大、使用方便的多功能武器,可单发,也可连发。连发射击,须将木制枪匣安装到枪身上,托枪以控制枪口上跳。</p> <p class="ql-block">炮兵方阵由30座炮兵雕像组成。中国抗战物资大部分靠外援,这些士兵操作的迫击炮由当时的盟友美国援助。迫击炮是一种曲射火炮,结构简单、携带方便、易于操作,且有死界小、射速快、威力大等特点。适合在较复杂的地形或恶劣气候条件下使用,可以消灭遮蔽物后的敌人,摧毁敌障碍物及轻型土木工事,为步兵开辟道路。</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松山战役纪念碑</p><p class="ql-block">松山是日军控制滇缅公路的核心据点。1944年5月我11集团军第71军反攻松山,后改第8军接替。7月,该军以梯次推进策略攻克滚龙坡、大垭口等地。8月攻主峰,在机炸、炮轰和敢死队冲锋均无进展的情况下,改用坑道作业直达敌堡之下,以120箱(3吨) TNT 炸药将其摧毁。之后,我军一举扫荡主峰后侧敌阵,于9月7日收复松山。此役,敌1200余人据险死守,全员覆灭。我军仰面强攻,死伤17000余人。</p> <p class="ql-block">娃娃兵方阵</p><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历时95天,日军1200多人依靠坚固地堡据险死守,全员覆灭。我军仰面强攻,死伤17000余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中娃娃兵占六分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娃娃兵年龄在9岁-15岁之间,多是无家可归的孤儿。在同龄人的人生还没正式开始时,他们已经喋血沙场,为保卫国家献出了短暂的生命。时隔80多年,想到他们,我的心依然很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位于高台前排的娃娃兵雕像,他们胸前的小水杯里塞满了糖果,有一个中年男士把他的幼儿举上高台,让孩子去给孩子们发糖果。</p> <p class="ql-block">盟军方阵</p> <p class="ql-block">陈纳德将军站盟军方阵中央</p> <p class="ql-block">陈纳德将军</p><p class="ql-block">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队长</p><p class="ql-block">滇西抗日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远征军得到了美国盟友的大力支持。这场战争盟军积极配合作战:在空中,陈纳德将军率领他的飞虎队与日空军斗智斗勇,狠狠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在地面,美军顾问团与远征军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盟军方阵由18座盟军雕像组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战马群雕</p> <p class="ql-block">老兵方阵</p> <p class="ql-block">用手机拍全貌</p> <p class="ql-block">将军方阵</p><p class="ql-block">将军方阵根据当时能征集到的20位远征军将领照片雕塑组成,将军是掌握战场动向、运筹帷幄的决策者。左边方阵前排从右往左依次为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副司令长官杜聿明、200师师长戴安澜、新22师师长廖耀湘、第6军军长甘丽初;后排从右往左依次为驻印军新编第一军军长郑洞国、驻印军副总指挥罗卓英、76师第228团团长段国杰、驻印军第50师副师长杨温、第66军军长张轸。右边方阵前排从左往右依次为第11集团军续任司令黄杰、第11集团军司令宋希濂、第2军军长王凌云、第71军军长钟彬、第2军副军长钟松;后排从左往右依次为第20集团军司令霍揆彰、第8军军长何绍周、副军长李弥、第53军军长周福成、第54军军长阙汉骞。</p> <p class="ql-block">卫立煌(1897-1960),远征军司令长官</p><p class="ql-block">卫立煌是国民党著名将领,被称为常胜将军。参加过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曾任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指挥忻口战役,击败日军。是缅北滇西战役的总指挥官。</p> <p class="ql-block">杜聿明(1904-1981),远征军副司令长官</p><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第一期,曾率部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会战、桂南会战,获得昆仑关大捷,击毙日本旅团长中村正雄。</p><p class="ql-block">1942年3月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率部参加滇西抗战。</p> <p class="ql-block">戴安澜(1904-1942),第200师师长</p><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国民革命军第5军第200师师长。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东瓜保卫战大捷(即同古战役)、收复棠吉等战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北茅邦村殉国,享年38岁。</p><p class="ql-block">戴安澜曾率部血战古北口,击败瑞阳公路日军第九师团主力(属武汉会战)、击退艾山阵地日军进攻(属徐州会战)、攻克昆仑关/击毙中村正雄少将(属昆仑关战役)。因昆仑关一役获得蒋介石“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之赞誉。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1942年10月16日,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p><p class="ql-block">1956年9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将其追认为革命烈士。</p> <p class="ql-block">廖耀湘(1906-1968),湖南邵阳人,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1942年入缅作战,时任国民革命军新22师师长。</p> <p class="ql-block">甘丽初(1901-1950)</p><p class="ql-block">广西省容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后国民政府追晋其为陆军上将。1942年入缅作战,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p> <p class="ql-block">黄杰(1903-1996)</p><p class="ql-block">湖南省长沙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滇西返攻时任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六军军长,后续任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p> <p class="ql-block">宋希濂(1907-1993)</p><p class="ql-block">湖南省湘乡市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滇西反攻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集团军司令。</p> <p class="ql-block">王凌云(1899-1989?)</p><p class="ql-block">河南省洛阳市蟒庄村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滇西反攻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p> <p class="ql-block">钟彬(1900-1950)</p><p class="ql-block">广东省兴宁龙北镇白泡村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滇西反攻时任国民革命军第71军军长。</p> <p class="ql-block">钟松(1900年—1995年)</p><p class="ql-block">原名钟雍田,浙江松阳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二期炮科毕业。<span style="font-size:18px;">滇西反攻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副军长。</span></p> <p class="ql-block">左:周福成(1898-1953)</p><p class="ql-block">辽宁省辽阳人,曾率部参与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及滇西会战,任第53军军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右:阙汉骞(1902-1972)</p><p class="ql-block">湖南省宁远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滇西反攻时任第54军军长。</p> <p class="ql-block">霍揆彰(1901-1953),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滇西反攻时任国民革命军第20集团军司令。</p> <p class="ql-block">左:何绍周(1902-1980)</p><p class="ql-block">贵州兴义人。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何应钦的侄子。黄埔军校一期。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滇西反攻时任第8军军长,指挥了松山战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右:李 弥(1902-1973)云南省盈江县人。滇西反攻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8军副军长。</p> <p class="ql-block">左:罗卓英(1896-1961),生于广东省大埔县,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参加过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上高战役,长沙会战等。1942年调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驻印军副总指挥。</p><p class="ql-block">右:郑洞国(1903~1991),湖南石门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span style="font-size:18px;">驻印度新编第一军军长。</span></p> <p class="ql-block">左:杨 温,广东惠阳人,黄埔军校二期驻印军第50师少将副师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右:段国杰,76师第228团团长</p><p class="ql-block">(1910~2010),河南洛宁人,国民革命军少将,滇西反攻时任国民革命军第76师第228团团长。</p> <p class="ql-block">张轸</p><p class="ql-block">(1894-1981)生于河南罗山县河口镇,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42年入缅作战,时任国民革命军第66军军长。</p> <p class="ql-block">孙立人将军雕像不在将军方阵,独立位于园区的一侧。</p><p class="ql-block">孙立人(1900.12.8-1990.11.19),字抚民,号仲能,汉族,安徽舒城三河镇(今属肥西)人,生于安徽庐江金牛镇。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军衔。</p><p class="ql-block">1942年初,孙立人带领的新38师奉命入缅作战,隶属于张珍将军的第66军。在仁安羌战役中,孙立人带领一个团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日军,救出7000多名英军官兵,受到时任英军第14军司令威廉·斯令姆将军的赞赏。但几场战役的胜利依旧不能阻挡日军沿滇缅公路向北肆虐,孙立人带领新第38师暂时退入印度。</p><p class="ql-block">孙立人部队的赫赫战功得到驻印军司令史迪威将军的信任,1943年初,孙立人的部队经过整编后组成新一军,属于史迪威将军领导下的" X 部队"的一部分,成为缅甸战场上的先锋部队。1943年,驻印军夺回缅北地区并重新打通了中印公路,孙立人将军被史迪威称为在整个战场上最有才华的将领。1945年,孙立人受美国艾森豪威尔将军之邀参观欧洲战场,回国后带领新一军在广州接受日本投降。</p> <p class="ql-block">史迪威将军</p><p class="ql-block">约瑟夫.史迪威( Joseph Stilwell ,1883-1946),美国佛罗里达州巴拉特卡市人。1904年西点军校毕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史迪威曾多次来华,会讲中文。珍珠港事件后,被派到中国,先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副司令、中国驻印军司令、分配美国援华物资负责人等职务,1944年8月被晋升为四星上将。1944年10月18日,史迪威将军被罗斯福总统召回美国。1945年1月中印公路通车,为纪念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卓越贡献,和他领导下的盟军以及中国驻印军在缅甸战场发挥的巨大作用,</p><p class="ql-block">中印公路被命名为"史</p><p class="ql-block">迪威公路"。1946年10月12日病逝。名言:"一个人只要不辜负国家的期望,不虚度一生,也就心安理得了。</p> <p class="ql-block">驻印军方阵</p><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甸作战失利后,退入印度的新22师和新38师于1943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全副美式装备,总指挥为史迪威,副总指挥为罗卓英,后由郑洞国接替。与此同时国内大批知识青年应征入伍,乘飞机空运到印度,在蓝姆伽训练营受训整编,驻印军战斗力大为提高,称" X 部队",是当时中国最为精锐的作战部队,为反攻缅北、协同国内远征军打通中印公路、歼灭日军第18师团立下了赫赫战功。驻印军方阵由两座将军雕像,58座士兵雕像组成。</p> <p class="ql-block">本来游人寥寥无几,忽然来了一个老年旅游团。</p> <p class="ql-block">再看一遍</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密信,作者何人永远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歩113聯隊本部將校侵占松山的日本军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水城少尉</p><p class="ql-block">松尾少尉(戰死)</p><p class="ql-block">梅山大尉(戰死)</p><p class="ql-block">黃鎖大尉(戰死)</p><p class="ql-block">吉原中尉</p><p class="ql-block">聯隊長松井大佐</p><p class="ql-block">松田中尉</p><p class="ql-block">漫大尉</p><p class="ql-block">江口中尉</p><p class="ql-block">大村少尉(戰死)</p><p class="ql-block">大村大尉</p><p class="ql-block">平木少財</p><p class="ql-block">朝日特派員野村</p> <p class="ql-block">老干塘,本是一个季节性水塘,只能靠雨季积水,日军进犯前,是当地百姓干旱季节用水的水源地。1942年5月至1944年9月,日军盘踞松山时把此塘作为他们取水处,以一日军中队长的名字命名为"由岛池",所取之水用于洗澡和骡马饮用。</p> <p class="ql-block">陆军第八军第一百零三师公墓原址位于大垭口街子,距公路约30米,修建于1944年12月,埋葬着第8军103师阵亡将士忠骸672具,墓主碑圆额,高2米,宽0.9米,碑文记载松山战役中第8军103师歼敌、缴获物资及敌我伤亡情况等,落款为"师长熊绶春立",左右两块碑为阵亡将士英名录。1947年12月,部分将士骸骨迁至保山易罗池畔。解放后,墓两次搬迁,第一次迁往大垭口小学旁,2004年再迁至松山主峰下老干塘旁。</p> <p class="ql-block">公墓一侧的两座碑,是历史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电视剧《特赦——1959》我看过多遍,杜聿明、廖耀湘、宋希濂等多位将军成为北京功德林战犯监狱的改造对象。无论他们的人生经历过多少跌宕起伏,他们都是抗日战争中功勋卓著的指挥员,他们的学识、智慧、军事素养和爱国精神已经彪炳史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远征军的领导者卫立煌、杜聿明、宋希濂、郑洞国和廖耀湘逝世后,都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同时,他们的雕像永远矗立在松山抗战遗址的土地上。</span></p><p class="ql-block">滇西抗战史是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重要组成,中国远征军的喋血记忆深深镌刻在高黎贡山上。大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