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苍山一飞鹰<div>图片:苍山一飞鹰</div><div>视频:苍山一飞鹰</div><div>美篇号:1751699</div><div><br></div> <h5>去西昌路上</h5> 四川·礼州 会理城久攻不下,红军突然意识到情况的紧急,敌人追踪的脚步越来越近,时间上已不允许再耽搁下去,会理会议一结束中革军委立即向各军团下达了“撤出会理向西昌方向前进”的命令,刘伯承、聂荣臻为先遣队负责人,为全军开路,迅速北上。<div><br> 先遣队很快靠近德昌,布防德昌的是国民党川康边防军第16旅许剑霜部。许剑霜曾是刘伯承川军时期的老部下,刘伯承修书一封,晓以大义,望其勿与红军为敌,红军只是借道北上抗日。许将信转交上司军长刘元璋,主张给红军让路,刘元璋未置可否,许剑霜以为默认遂连夜退至西昌城,刘伯承率先遣队顺利占领德昌。</div><div><br> 据说德昌没有留下什么红色遗迹,我们便一路高速直达西昌,这段行程170多公里。</div><div><br></div> 西昌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古称邛都、建昌,地处安宁河谷,境内邛海为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景区与西昌城区连成一体,组成了国内不多见的山、水、城相依相融的独特自然景观。我们本想稍作停留,却逢大雨只得放弃,听说西昌最好的旅游季节是冬天,气候温暖,还有候鸟。<div><br> 1935年5月18日中央红军全部离开会理,向北经德昌入西昌,因西昌城池坚固,绕城而过,把重兵驻守严阵以待的刘元璋晾在一边,5月19日中央纵队进驻西昌城以北的礼州镇,那天蒋介石带着龙云正飞临西昌上空督战,他和毛泽东打了多年,但真正面对面的时候屈指可数,这次在同一天出现在同一地方,也是红军长征途中绝无仅有的一次。</div><div><br> 我们在雨中向礼州驶去,宽阔的航天大道让人不由想起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指着路标“登月路”和“广寒桥”给妻看,她恍然大悟点头,问能不能去看看,我笑了,当然能,这本来就在计划之中。</div><div><br></div> <h5>礼州田坝红军村</h5> 礼州位于西昌城北30公里,古称苏祁县,公元1278年改名为礼州,礼州古镇建于明代,这片地势开阔之处,是南方丝绸之路牦牛古道的重要驿站。红军长征进入西昌,礼州是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div><br> 大雨如注,我们无暇细看古镇,而是直接来到礼州田坝红军村。进入村子,绿树成荫,道路整洁,红色氛围浓厚,路两边的宣传栏里,诉说着长征的故事。</div><div><br></div> <h5>红军长征礼州会议纪念碑</h5> 一块不大的广场上,有战斗的雕像,还有刻在红色大理石上的长征路线图,并注有发生的主要事件。一条由瓷砖铺就的红色道路通向台阶之上,高高的红军长征礼州会议纪念碑十分醒目,鲜艳的红旗前一名红军战士扛着枪,正昂首阔步而行。<div><br> 村里房屋院落的土墙上,随处可见红军标语。<br><br><h5><i> “打土豪,分浮财”<br> “红军公买公卖”<br> “白军兄弟不打红军,北上抗日去”<br> “反对国民党的卖国政策”<br> “红军不拿群众一点东西”<br> “打倒薛岳,打倒周浑元!”<br> “红军是工人农民自己的军队”</i></h5></div><div><br></div> <h5>红军标语</h5> 继续往村里走,来到礼州会议旧址——边家宗祠。祠堂为明清时的建筑,是典型的院落式民居和四合院天井结构,大门很气派,粉墙黛瓦,红军长征礼州会议陈列馆就设在这里。馆内陈列简洁,主题突出,表述客观恰当,令人印象深刻。<div><br> 无论是礼州镇还是红军村,在那场伟大的征程中都显得过于微小,常常被一笔带过,但是在这里发生的几件事却值得一提,并被历史永远记住。</div><div><br></div> <h5>边家祠堂</h5> 1935年5月21日,驻扎于礼州土官庄(今田坝村)的中革军委接到先遣队刘伯承、聂荣臻发来的侦察报告,立即在边家祠堂召开军事会议,史称“礼州会议”。会议确定了通过彝区和强渡大渡河的军事方略,作出泸沽改道分兵的军事部署,并于当日下午18时向各军团发出“万万火急”的改道电令,红军主力改由冕宁,经大桥、拖乌彝族聚居区,在安顺场一带抢渡大渡河。为保证行动的隐秘,严禁挂露天标语,上午7点半至10点半、下午3点至5点半严禁部队行动,以防被敌发现目标和动向。<div><br> 这是极为关键的一个决定,是惊涛骇浪涌卷而来前那一瞬间的闪念,就像两个绝顶高手的过招,在千钧一发之际作出的决断,决断正确方能避过凶险致命的一击。</div><div><br></div> <h5>礼州会议</h5> 既然决定要从彝区通过,红军又作了第二件极为重要的事情,以朱德总司令的名义发布《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再次强调民族政策的执行。这篇六言布告由陆定一起草,宣传彝汉平等,要求红军严格纪律,尊重彝人风俗,鼓励彝人反抗压迫,倡导彝人自治,其中还有“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语,使得礼州成为“万里长征”首次提出之地,此后“万里长征”一 词广为流传。<div><br> 就在礼州会议召开的时候,从云南会泽树桔渡渡过金沙江的红九军团一路急行,到达礼州,与中央红军主力会合,结束了50多天牵制敌人掩护主力红军的独立行动。1935年5月24日,中央红军全部过境西昌,向着大渡河急驰而去。</div><div><br></div> <h5>中国工农红军布告</h5> 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出礼州,很快进入冕宁县境,位于四川冕宁县泽远镇封家湾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距礼州也只有30公里。以前从未想过,发射卫星的地方还是景区,对游客开放,这神秘之地让我们充满好奇。<div><br> 景区票价110元/人,包含门票、交通车和讲解服务,主要游览内容包括卫星发射全景平台和嫦娥工程展厅(奔月楼),全景平台坐景交车进去,而嫦娥工程展厅(奔月楼)在4公里外,需先出景区自己开车前往。</div><div><br></div> <h5>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景区</h5> 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始建于1970年,1982年交付使用,是继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之后我国建成的第二个卫星发射中心。基地主要由总部、发射场、通信总站、指挥控制中心和跟踪测量站等组成,主要担负广播、通信、气象等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相关任务。进入景区,跟着讲解人员来到观景平台。<div><br> 站在平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2号和3号两个发射工位,左手边为2号组合式发射塔,有“亚洲第一塔”之称,右手边为新3号独立式发射塔,为确保我国登月计划顺利实施而建。整个基地处于峡谷之中,三面环山,较为空阔和隐蔽,之所以选址此处,还因为这里纬度低、海拔高(1800米);云雾少,空气透明度高;地质稳定;周围交通运输便捷。</div><div><br></div> <h5>2号(左)和3号(右)发射工位</h5>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自1984年1月第一次执行发射任务以来,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多项第一,第一次发射试验通信卫星,第一次发射实用通信卫星,第一次发射对外商务卫星。<div><br></div><div> 不仅是北斗唯一母港(导航卫星),也是“嫦娥”的故乡(月球探测卫星),更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执行发射任务最多之地,是我国目前4大卫星发射场中综合能力最强、发射次数最多、发射密度最高、对外开放最早、唯一管理西昌和海南文昌两个发射场的现代化航天发射中心,跻身世界十大航天发射场。</div><div><br></div> 就在我们到达这里的几天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中法天文卫星,可惜我们未能赶上亲眼目睹发射盛况,那就体验一下9DVR探月吧。<div><br> 神舟返回舱又称座舱,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我坐进返回舱模型里,带上9DVR眼镜,以航天员视角,体验从火箭发射到登月的全过程。神箭冲天,拥抱星辰大海,壮观而刺激,月亮越来越近,回头望向远去的地球,脑海中突然跳入白居易的两句诗“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就是这种感觉吧。</div><div><br></div> <h5>返回舱(9DVR探月)</h5> 十四世纪末,明朝有一个叫万户的人,他把47支自制“火药”(相当于二踢脚鞭炮)绑在椅子上,双手举着硕大的风筝,想利用火药的推力飞上天空,再利用风筝平稳降落,结果火药爆炸,万户以生命为代价尝试了人类第一次飞天。听起来有点可笑,但这不是笑话,而是人类最为可贵的好奇与幻想,是所有科学腾飞的起点。万户的构思与现代运载火箭原理相同,为了表达尊重和敬意,人们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div><br> 月亮,这颗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带给人类太多美的意象,也寄托了太多的情感,从嫦娥奔月到吴刚折桂,再到万户飞天,人类从未停止过想象。月亮,成为人类探索茫茫宇宙和神秘太空迈出的第一步。1959年前苏联第一次飞临月球,1969年美国阿波罗十一号载人飞船首次着陆月球表面,实现了人类的登月梦。</div><div><br></div> <h5>奔月楼</h5> 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以奔月第一人“嫦娥”为名,开始实施“嫦娥工程”,工程分“绕、落、回”三期,逐步实现我国的探月计划。2007年10月,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向月球发射无人探测器的国家。嫦娥一号环月飞行482天后,于2009年3月1日受控撞月,为我国探月一期工程画上圆满句号。<div><br> 嫦娥工程展厅(奔月楼)就是以探月一期工程为主体,展示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和拼搏奋斗不懈进取的航天精神。<br></div><div><br></div> <h5>嫦娥工程展厅内</h5> 火箭,最初是指用可燃物包裹、交战时点燃射出的箭。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逐渐研制出多种利用火药反作用力推进的火箭,比如明朝时有一种武器叫“一窝蜂”,就是利用火药的推力实现多箭齐发。<div><br> 现代的火箭依然是同样的原理,只是成为一种利用介质燃烧产生反作用力而向前推进的飞行器,把人或物送入太空。我国最有名的就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展厅外可以看到展出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模型,其中最高大醒目的是1:2.8的“长征三号乙”(CZ-3B)火箭模型,这是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最常用的火箭型号,也是商业卫星发射、通信卫星发射、北斗组网卫星发射任务的主力火箭。<br></div><div><br></div> <h5>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模型</h5> 在这组模型中最特别的是长征二号F(CZ-2F)运载火箭,是我国第一个载人运载火箭,带有逃逸塔,这是区别是否为载人火箭最明显的特征。中国首飞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就是乘坐由CZ-2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的。<div><br> 我们来到嫦娥工程展厅,里面不仅有丰富的航天知识介绍,还有各类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嫦娥一号卫星、嫦娥三号玉兔月球车、嫦娥四号“鹊桥”中继星、神舟六号返回舱等模型,供游客研究探索。</div><div><br></div> 与展厅紧邻的奔月楼,是2007年我国发射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时,万人现场观摩“嫦娥”出嫁之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不仅是“嫦娥”系列探月卫星的发射地,还是“北斗”系列导航卫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中星”系列通信卫星、“天链”系列中继卫星、“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的发射地。<div><br> 漫步景区,从实物到模型,我能理解的并不多,但心中的自豪与骄傲满满,那些激情点燃的时刻,那些触动心弦的瞬间,无论何时想起看到都能让人难以自禁地为之动容。</div><div><br></div>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足足研制了12年,从无到有,从单一型号到多型号,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月球探测器到火星探测器,从征服月球、火星到浩渺太空,这不仅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伟大征途,也是中国航空的伟大征途。<div><br> 长征,是历史上那次伟大的人类远征,也是我国系列运载火箭的名称,这是精神的传承,一代代航天人献身祖国航天事业,成为时代的缩影,而中国正全面走在伟大复兴的“新长征”的征途上。</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西昌</span></p> <h1><i><font color="#ff8a00">(未完待续......)</font></i></h1><div><i><font color="#ff8a00"><br></font></i></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3月</h3> <h1>附图:</h1> <h5>红军长征在西昌行军路线示意图</h5> <h5>边氏宗祠内</h5> <h5>礼州会议处</h5> <h5>礼州会议陈列馆内一角</h5> <h5>陈列馆前</h5> <h5>田坝村红军广场墙刻路线图</h5> <h5>田坝村红军广场一角</h5> <h5>西禅寺(周恩来长征在礼州下榻处)</h5> <h5>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观景台留影</h5> <h5>嫦娥工程展厅内</h5> <h5>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模型</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