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安,千根柱子支撑的古镇

言西早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贵州这片神秘的土地上,隐藏着无数令人向往的古镇,它们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其中,丙安古镇,就是这些珍珠中最独特的一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丙安古称丙滩,因位于赤水河中游川黔闻名的大险滩而得名。丙安古镇始建于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历史上的丙安是赤水通往遵义和贵阳的官商古道。自清乾隆年间赤水河进行大规模治理后,丙安更是成为赤水河航运最繁荣的水陆码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停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悬挂在赤水河两岸的长征铁索桥,桥塔正中间的红星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隔水眺望古镇,只见由上千根柱子支撑在岩石上的吊脚楼,一栋栋参差不齐,错落有致,形式岌岌可危,实则稳如磐石,令人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翻开历史,赤水河史称“仁岸”,是整个贵州“川盐入黔”的四大口岸之一,自古就是“川盐入黔”的黄金水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运送川盐的船只航行至此处后,受大丙滩阻碍,需要将货物由船上卸载,再由人工搬运越过险滩,或由人背马驮,运往周边和贵州腹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丙安古盐道长约500米,纤绳磨出的印迹,拴船的“石蹲子”“石鼻子”仍历历在目,记录着纤夫们的辛酸,也见证了“满眼盐船争泊岸”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双龙八墩桥”,亦叫“九孔十八块桥”。最初修建于明代,清代乾隆年间最后一次重修后保存下来。桥长32米,宽1.66米,曾是仁岸古盐道上最大的石桥,也是清朝至1959年四川进出遵义的官商大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桥墩上,有两条雕工精湛的石龙 一雌一雄。还有三条镇水兽蚣蝮,已毁于文革破四旧。雄龙口中有舌,雌龙口中无舌,通体龙鳞和云花。最为奇特的是雌龙有耳不通,雄龙则两耳中空,对右小耳孔吹气,左大耳孔就会发出"呜呜"声响,据说方圆1里可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华门,一轮朝阳正好照进城门,一河赤水也尽收眼底,朝向正东方的东华门是观日出和赤水河的好地方。建于20余米高悬崖峭壁上的东华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固若金汤和雄伟奇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伴着涛涛赤水河,东华门见证了战争杀戮和纤夫的辛酸。南宋袁世盟平蛮,明朝李化龙平播,石达开部属犯境,民国时川黔军阀争斗等,均在丙安留下了血的记忆。据说,夜深人静之时,可以听见东华门外一阵阵惊心动魄的响声,如千军万马在攻城,如守城兵勇在呐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过双龙桥,穿过东华门就进入了古镇。丙安古镇拥有保存完好的吊脚楼群、古寨门、石板街、摩崖石刻等,被誉为“明清建筑与历史的活化石,千年军商古城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镇不大,贯穿古镇的“葫芦街”,长80米,最宽处只有8.5米。“一步街“长66米,最窄处不足两米,狭窄而曲折。青石板路两旁,是错落有致的木质结构民居,这些房屋历经风雨侵蚀,却依旧保持着古朴的风貌,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镇西寨门太平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丙安古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革命的见证者。1935年1月,红军四渡赤水时,丙安古镇的铁索桥成为了拉开四渡赤水序幕的地方。红一军团第二师和师团部曾在丙安扎营。这段历史为古镇增添了一抹浓厚的红色色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镇上可以看到许多与红军相关的历史遗迹和纪念设施,如红一军团纪念馆、红军渡口纪念碑、红军标语墙等,成为了全国红色旅游的经典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