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博物馆(一)——绚烂的古蜀文明

可爱鱼头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德阳广汉市鸭子河畔,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是<b>我国西南地区迄今所知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先秦时期古城古国遗址。</b></p> <p class="ql-block">近百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表明, 三星堆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时期已发展成为大型聚落。 约当商代前期, 已有城墙和大型建筑。商代中期以后, 城址面积达<b>3.6平方公里</b>。 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黄金加工、制玉、丝织,复杂的社会结构 ,成熟的祭祀体系 , 彰显其统治中心、宗教中心、经济中心的独特地位, 可能是<b>某代蜀王的都邑所在</b>。</p><p class="ql-block">三星堆文明形成于公元前1600年至1500年之间,结束于公元前1050年前后,<b>前后经历了大约500年。</b></p> <p class="ql-block"><b>1986年、 2019年</b>, 三星堆先后发现<b>八个祭祀坑</b>。 两次发掘出土珍贵文物近2万件, 包括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神树、 青铜神坛 、青铜人头像、青铜纵目面具、金面具,、金杖等稀世之珍, 被誉为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三星堆的发现实证成都平原是<b>长江上游的文明起源中心</b>, 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璀璨星辰, 是中华文明<b>多元一体</b>、兼容并蓄、创新创造的典型范例, 在世界青铜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b>一号祭祀坑</b>位于三星堆以南约50~60米/南城墙以内300~400米处。 该祭祀坑为长方形, 坑的四角基本为正东 西 南, 北向, 口大底小, 坑口长4.5~4.64米, 宽3.3~3.48米; 坑底较平, 长4.1米, 宽2.8米, 深1.46~1.64米。出土文物有铜器 金器 玉石器 象牙等400多件, 其中以玉石器为多, 主要是作为礼器用。一号祭祀坑出土<b>代表文物</b>有青铜人面像 、商青铜龙柱形器, <b>金杖</b>、商青铜虎形饰等。</p> <p class="ql-block"><b>二号祭祀</b>坑位于三星堆以南约50~60米、南城墙以内300~400米处。 二号祭祀坑平面布局为长方形, 方向为北偏东35度。 坑口距地表深0.55~0.65米, 长5.3米, 宽2.2~2.3米。坑口至坑底深1.4~1.68米, 坑底长5米, 宽2~2.1米。坑底西南高 ,东北低。坑内填黄色五花土, 填土都经夯打。二号祭祀坑中出土<b>代表文物</b>有商<b>青铜立人像</b>、 商青铜人头像、 商青铜兽面具、 商<b>青铜神树</b>等。</p> <p class="ql-block"><b>三号祭祀坑</b>紧邻二号祭祀坑, 平面近长方形;长轴方向为北偏东30度, 坑长5.8米, 宽2.1~2.7米, 面积为14.1平方米。三号坑方向、出土器物及埋藏状况都与二号坑极为相似,堪称“<b>聚宝盆</b>/宝藏坑“。 出土了以青铜器和象牙为主的大量遗物。 三号坑出土<b>代表文物</b>有<b>青铜圆口方尊</b>、青铜爬龙器盖、 <b>顶尊跪坐人像</b>、顶坛人像、戴立冠青铜人头像 、<b>青铜大面具</b>等。</p> <p class="ql-block"><b>四号祭祀坑</b>位于三星堆遗址祭祀区东北部, 平面近正方形, 方向为北偏东35度。 坑口东边长3米,南边长2.8米, 西边长2.8米, 北边长2.7米, 面积约8.1平方米。 坑壁斜直, 壁面较为平整, 近底部有疑似工具加工痕迹, 底部不甚平整, 整体南高北低, 坑深1.5~1.6米。 该坑内器物层上有一层<b>较厚灰烬层</b>(15厘米), 经鉴定, 灰烬是在坑外烧成再倾倒入坑内, 主要原料有竹 、芦蒿、楠木等植物。 发掘物以象牙居多(经过焚烧),陶器次之,且这些陶器都是碎片,此外, 该坑出土的丝织品实物, 是三星堆遗址<b>首次发现丝绸实物</b>。 四号祭祀坑出土<b>代表文物</b>有<b>青铜扭头跪坐人像。</b></p> <p class="ql-block"><b>五号祭祀坑</b>位于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南部居中位置, 平面近方形, 方向为北偏东43度。坑口北边长1.52米, 东边长1.96米, 南边长1.47米 ,西边长1.96米, 坑口面积约3.5平方米, 是<b>面积最小/最神秘</b>的一个坑。坑壁斜直, 东南角弧度略大, 坑壁未见明显加工痕迹。 器物层大体水平分布, 其中东北部埋藏堆积明显相对较厚。该坑出土器物以小件器物为主, <b>金器较多</b>, 十分零碎。五号祭祀坑<b>出土代表</b>文物有<b>金面具</b>和<b>金鸟形饰</b>等。专家推测5号坑很有可能埋藏的是某位巫师在祭祀活动中所佩戴的行头面具/象牙礼器/金片衣饰物等。</p> <p class="ql-block"><b>六号祭祀坑</b>位于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南部偏西, 坑口近宽长方形, 坑长1.94~2.33米, 宽1.67~1.95米。坑口到坑底均为填土, 厚度与坑深一致,黄褐色, 灰褐色黏土为主, 土质较致密, 夹杂少量烧土颗粒, 炭屑和卵石, 靠下部还夹杂黄褐色粉沙土。坑内埋藏文物极少, 主要器物为一个长1.7米, 宽和高都是0.5米的<b>木箱子</b>,箱底还出土一把<b>玉刀</b>。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中,这是首次发现保存的如此完整的3000多年前的木匣子,玉刀刀刃锋利,刀背处刻画有类似鱼背鳍状的装饰,可能有一定实用性,经过初步清理, 发现木箱子内有丝绸痕迹, 或许是存放丝绸之用,故玉刀很有可能是<b>纺织工具</b>。</p> <p class="ql-block"><b>七号祭祀坑</b>位于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南部偏西, 现存坑口近宽长方形, 坑口长3.8~4.3米, 宽3.3米, 面积约13.5平方米。 坑壁斜直, 无明显加工和处理痕迹, 底部似较平整。 其堆积包括填土和埋藏遗物两部分, 填土厚超过1.5米, 土色偏黄,以黏土为主, 土质较致密。 该坑已出土遗物不多, 除231根象牙外, 其余编号遗物共1278件,其中填土出土176件, 埋藏遺物有1102件。出土的青铜器多以小件器物为主,如青铜挂架/神树残枝/眼形器/铜铃/铜瑗以及薄如纸片的青铜片等,还有一些前所未见的新器类。七号祭祀坑出土<b>代表文物</b>有<b>龟背形网格状器</b>。</p> <p class="ql-block"><b>八号祭祀坑</b>位于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南部偏东,现存坑口近宽长方形, 东侧较窄, 西侧略宽, 坑口长5.01米 宽3.31~4.03米, 面积近20平方米, 是最大也是埋藏文物最丰富的一个祭祀坑。出土象牙300多根,是<b>拥有象牙最多的“祭祀坑“</b>,坑壁斜直, 壁面无明显加工和处理痕迹, 底部情况不明。 堆积相对较复杂, 可分填土、灰焗 、间隔层、埋藏遗物四部分。八号祭祀坑目前出土文物共5210件, <b>代表文物</b>有<b>青铜神坛</b> 、<b>鸟足曲身顶尊神像</b>、 青铜大神兽、猪鼻龙形器等。</p> <p class="ql-block">下面,我按照陶器、玉器、丝绸、象牙、金器、青铜器的顺序来一一介绍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情况。</p><p class="ql-block"><b>三星堆陶器</b>:器类主要有盛贮器、 食器、酒器、炊器等。器型以小平底罐 、尖底罐 、鸟头把勺 、子母口壶 、高柄豆 、三足炊器等最具地方特色。陶器表面饰有绳纹、方格纹 、网格纹 、菱形纹 、圆圈纹、 附加堆纹、米粒纹等纹饰。部分陶器盖钮 、足 、耳等装饰动物形象。</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三星堆出土的<b>陶高柄豆形器、陶小平底罐</b></p> <p class="ql-block">陶盉</p> <p class="ql-block">陶尊形器</p> <p class="ql-block">陶三足炊器</p> <p class="ql-block">陶鸟头勺把</p> <p class="ql-block"><b>陶鸟头勺把</b></p><p class="ql-block">长14.03厘米,1982年三星堆遗址出土,鸟头勺把是三星堆<b>最具特色</b>的陶器,其鸟头形象颇似鱼凫,可能与古蜀传说中以鱼凫为族名、族徽的<b>鱼凫王朝</b>有关。</p> <p class="ql-block">陶凤鸟头勺把</p> <p class="ql-block">陶猪</p> <p class="ql-block">陶人</p> <p class="ql-block"><b>以玉通神</b>:三星堆出土玉器种类丰富, 形式多样。以玉璋、玉戈、 玉琮、玉璧等为重要祭器, 祭祀天地山川, 沟通祖先神灵, 承载着古蜀先民 "<b>天人合一</b>" 的思想, 也是古蜀人宗教礼仪制度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b>祭山图玉璋</b>:收录于<b>首批禁止出国展览</b>文物目录。通长54.2厘米,宽8.8厘米。出土于三星堆2号器物坑。玉璋是三星堆常见礼器,这在四川地区更早的文明中并未出现,但在二里头文化中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因此有专家认为三星堆的玉边璋<b>来自于中原</b>。</p><p class="ql-block">这件玉璋最特别之处在于其上的<b>纹样</b>。正反面都以极细的阴刻线雕刻了对称的图案,上层是头戴平顶帽,戴耳饰,穿着裙与鞋,双手环于胸前做抱拳状呈拜山状的人。下层人像与上层基本一致,除了头戴的帽子变成了尖顶帽。</p><p class="ql-block">这应该就是<b>玉璋祭山的现场版</b>。</p><p class="ql-block">古人认为,山是地面最高的物体,离天最近,祭山则可以通天。</p> <p class="ql-block"><b>玉璋</b>是三星堆最具代表性器类, 成型规整, 制作精致。 阑部装饰繁缛, 极富变化。出现戈形璋、边璋等新式样。</p><p class="ql-block">图片为1986年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的玉边璋</p> <p class="ql-block">边璋是三星堆出土极具本地特色的玉型特点, 器表常装饰各种<b>纹样</b>。</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玉璋</p> <p class="ql-block"><b>戈形璋</b>整体形似鱼 , 阑部有对称扉牙饰, 兼具戈、 璋器型特点, 为<b>本地特色新器型。</b></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玉璋最大者残长162厘米, 最小者长仅3.6厘米. 造型各异, 类型多样。</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文物中的璋图像</p> <p class="ql-block"><b>青铜持璋小人像</b></p><p class="ql-block">人像上身赤裸, 下身着裙, 腰间系带, 跷足, 其姿态为跪坐祭拜状两臂平抬, 双手执握一璋, 右手小拇指前伸。 这件人像即是<b>古蜀人以璋行祭的实物例证</b>。</p> <p class="ql-block"><b>神树纹玉琮:</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1年三星堆三号祭祀坑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由整块灰白色玉料加工而成,两侧对应刻有浅浅的神树纹样,这种带神树纹的玉琮<b>前所未见</b>,玉琮的出土证明了几千年前三星堆先民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与千里之外的<b>中原文明沟通,交融</b>的发展过程。</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小黑板</i></b>:玉石琮的功能</p><p class="ql-block">玉琮, 内圆外方, 契合古代 "<b>天圆地方</b>" 宇宙观, 是<b>沟通天地</b>的重要法器。玉琮在三星堆祭祀坑、 燕家院子、仓包包等地点都有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号坑出土了一件四面均刻画有<b>凤鸟/兽面等图案的“玉砖</b>”。玉砖的正中有钻孔,推测可能为神树的底座。</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b>玉有领璧</b></p><p class="ql-block">玉石璧的功能</p><p class="ql-block">"<b>以苍璧礼天</b>" , 玉璧因外形与中国古代天圆地方" 宇宙观相合,常被作为祭天的重要礼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大量玉璧, 仓包包、 月亮湾等地点还出土大小有序的成组石璧。</p> <p class="ql-block">玉戚形佩</p> <p class="ql-block">玉斤</p> <p class="ql-block">玉石原料</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的用玉传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时期,牙璋/玉戈等器物既受到了中原文化的侵润与影响,又保持了自身的风格。<b>工艺包括</b>:</p><p class="ql-block"><b>切割</b>:主要利用锯片切割技术,也采用砂绳切割。</p><p class="ql-block"><b>钻孔</b>:主要有实心钻(桯钻)和空心钻(管钻)两种,单面钻孔或双面对钻完成。</p><p class="ql-block"><b>刻纹</b>:多利用坚硬锐利的石类工具手工雕琢。</p><p class="ql-block"><b>镂空</b>:将打孔与砂绳切割技术结合进行打眼镂雕。</p><p class="ql-block"><b>打磨/抛光</b>:主打磨多利用磨石等工具反复锉磨完成,抛光则用动物皮毛等擦蹭使器表光亮。</p><p class="ql-block"><b>阑部装饰</b>:玉璋的阑部装饰多种多样,极富变化,阑饰从单阑/双阑到多阑,齿牙装饰有平行/兽首/卷云等多种样式。</p><p class="ql-block"><b>纹样类型</b>:玉器多以细线阴刻技法加工完成,主要装饰纹样有平行直线纹/网格纹/菱格纹/云雷纹/回字纹/人形纹/人面纹/璋形纹/弯钩形(象牙)纹等。</p> <p class="ql-block"><b>三星堆丝绸考古研究</b>:采用超景深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丝蛋白酶联免疫等技术与方法, 已经在青铜大面具、龟背形网格状器等大量器物上发现丝绸残留物, 类型包括纨、缟、缣、纱 、绮、縠等。</p><p class="ql-block"><b>四号祭祀坑</b>出土的丝织品实物,是三星堆遗址<b>首次发现丝绸实物</b>。</p> <p class="ql-block"><b>三星堆象牙保护与研究</b>:运用同位素、DNA、 XRF、红外光谱、拉曼光谱、X-CT等技术和方法, 对象牙的成分与内部结构进行无损检测分析, 为象牙来源及保护研究提供依据。</p> <p class="ql-block"><b>黄金加工</b>:三星堆出土黄金器物达数百件, 种类多、形体大、制作精、为国内同时期仅见。金质片材加工技术是三星堆黄金制品的代表性工艺。<b>金杖、 金面具、金面罩、金虎形饰、金鸟形饰</b>等典型器物,造型独特 、技艺精湛, 是我国黄金制品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金杖长143厘米,直径2.3厘米,重463克,是用金条捶打成金皮后再包卷在木杖上的,金器内仍留有炭化的木渣,由黄金打造的权杖在中国<b>前所未有。</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关于金杖的性质则有 "王杖说" "法杖说"、 "祭杖说" 及祈求部族或王国兴盛的 "法器" 说等等。 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金杖是古蜀国政教合一体制下的 "<b>王者之器</b>", 象征着王权与神权。 据古文献记载, 中国夏, 商 周三代王朝均以九鼎作为国家权力的最高象征, 而三星堆以杖象征权利, 反映出古蜀与中原王朝之间文化内涵的差异, 显示出浓厚的神权色彩和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一端铭刻有长约46厘米的图案,图案共分<b>三组</b>,靠近端头的一组,合拢为两个前后对称头戴<b>五齿巫冠</b>,耳饰三角形耳坠的人头像,笑容可掬,另外两组图案相同,其上下方分别是两背相对的<b>鸟与鱼</b>,在鸟的颈部和鱼的头部叠压着一支箭状物。</p> <p class="ql-block">关于图案所表现的内容,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定论,不过有观点认为,它们代表的分别以鱼和鸟为祖神标志的两个部族联盟形成的<b>鱼凫王朝</b>。</p><p class="ql-block">图案中的 "鱼", "鸟" 就是鱼凫王朝的徽号、 标志。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金杖上的鱼鸟图象征着上天入地的功能, 是蜀王借以通神的法器。当然,这尚无定论, 其内涵有待更为深入的探讨。</p> <p class="ql-block">金面罩</p><p class="ql-block">1986年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p><p class="ql-block">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头像为<b>平顶</b>, <b>辫发</b>垂于脑后, 辫发上端用宽带套束 ,金面罩大小 、造型和铜头像面部特征相同, 眼眉部镂空, 耳垂穿孔, 制作颇为精致, 显得<b>高贵而神秘</b>。</p> <p class="ql-block">一号二号祭祀坑共出土了50多件青铜人头像,有的头部是圆顶,有的是平顶,有的封顶,有的不封顶,有的笄发,有的辫发,有的立发,专家推断他们应为<b>各部族的首领</b>,其中,仅有<b>4件</b>青铜人头像是<b>戴着金面罩</b>的,三星堆金器制作的共同特点:将黄金打制成薄片,包裹在器物表面作装饰用,这种制作方法,考古人员在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和安阳殷墟等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都有发现,这是商朝以及受商朝影响的地区金饰的一大特征。</p> <p class="ql-block"><b>残缺的黄金面具</b>:</p><p class="ql-block">5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与1986年在1/2号坑发现的金面具相比,两者艺术风格相统一,不同的是,5号坑金面具在尺度和体量上远超之前的黄金面具,更为厚重,残缺部分重约<b>280克。</b></p> <p class="ql-block">金面具</p><p class="ql-block">2022年三星堆八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b>鸟形金饰</b>:鸟首上有两孔,翅膀向两侧展开,有三道尾羽,整件器物宽9厘米,<b>金箔厚度仅0.007-0.012厘米</b>。其它三星堆器物中无类似器物,无法判断其寓意。</p> <p class="ql-block"><b>金器加工工艺</b></p><p class="ql-block"><b>金质片材加工</b>:先将金块反复退火/锤鍱,制成金质片材,再剪裁/锉磨/穿孔。</p><p class="ql-block"><b>金面具成型</b>:金面具多以锤鍱工艺中的抬/踩/勒等技法完成整体造型,再通过脱錾或裁切的手法形成眉目等透雕轮廓,最后以轧亮方式使其更加光彩夺目。</p><p class="ql-block"><b>金饰片镂刻</b>:金鸟形饰的制作方法是将金片锤鍱成薄片,再裁切成型,最后脱錾或镂刻,形成镂空图案。</p> <p class="ql-block"><b>黄金矿料来源于砂金矿、脉金矿、伴生金矿。</b></p><p class="ql-block"><b>砂金矿</b>:主要分布于川西高原、川西南与盆地外围山区、 盆地西北部等地。川西高原的砂金矿主要分布于岷江、 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等水系的二、三级支流中,少数分布于干流河谷及四级以下支流中。</p><p class="ql-block"><b>脉金矿</b>:集中分布于丹巴、小金、 康定、石棉、冕宁、木里、青川、广元等地。</p><p class="ql-block"><b>伴生金矿</b>:赋存于含金银黄铁矿石中。 矿石有自然金、 汞银金矿 、银铜金矿等,产于火山岩裂隙或晶隙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