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游览完老界岭后,来到南阳,这里还有一个令我仰慕已久的地方,那就是南阳的卧龙岗,那里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的躬耕之地。诸葛亮在此结草为庐十四年、躬耕陇亩,晴耕雨读、广交士林,历史上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去世后,故将黄权曾率族人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时称“诸葛庵”。宋绍兴八年,岳飞“过南阳谒武侯祠”时,曾挥泪书写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现在有21块石刻,共1300余字,位于大拜殿之侧的碑廊中。</p> 卧龙岗正门广场上,立有刘、关、张三顾茅庐的雕像。 景区大门系歇山顶式建筑,红墙青瓦,大门古朴厚重,散发着庄重的气息。大门正中悬有一匾,大书“卧龙岗”三字。 由清代户部尚书戴明说题写。大门两侧柱子上,有对联“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与?君子人也;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吾见其心。”。 踏进武侯祠大门,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里,总有些地方犹如璀璨星辰,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我们的文化记忆。 竖立高大的“千古人龙”石牌坊,寓意名垂千古、人中之龙,表达了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此牌坊初建于明代。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始建于晋代,是我国最早的武侯祠之一,至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几经修建,历经沧桑。 <div> 沿着青石板路前行,两旁绿树成荫,让人忘却了尘世的喧嚣。 </div> 来到一座镌刻“汉昭烈皇帝三顾处”的石碑坊下,其中的“汉昭烈皇帝”指的就是刘备,“三顾茅庐”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礼贤下士的典范。此牌坊初建于明代,清道光十一年宛邑任守泰、刘玑、刘训复立。 山门之外道路旁,有一口六角形的井,名曰“诸葛井”,为一青石凿成,乃诸葛亮“躬耕”时汲水之处。 史书对此井多有记载,现在是“龙岗十景”之一。 从“诸葛井”约行百米,来到“卧龙潭”,潭中有清泉一眼,如龙吐水,四季涌水不断。泉水成为诸葛亮躬耕田的灌溉水源,保证了这位隐士衣食无患。酷热的夏季,诸葛亮劳作之余,常于绿荫之下弹琴会友,切磋学问,谈论天下大事。 <div> 武侯祠正门上的券形门额上写着“武侯祠”三个大字,乃郭沫若先生所题。</div> 武侯祠山门内,匾额为明崇祯七年四月,由时任南阳知府陈振豪所书。 第二道石牌坊上书“三代遗才”,将诸葛亮的才能与夏、商、周三个朝代的贤人伊尹、吕尚、傅说相提并论。石牌坊周围古柏遮天,青砖铺地,石碑林立,瞬间令人肃然起敬。 <p class="ql-block"> 武侯祠的正殿即大拜殿,又叫诸葛亮殿。它不仅是武侯祠的核心主体建筑,更是历代祭祀诸葛亮的重要场所。</p> 大殿正中悬挂着清道光三年,南阳知府廖文锦行书“隐居求志”匾额,大殿的上方挂满了历代名人雅士题写的牌匾和楹联,重重叠叠,体现了后人对他的极大赞誉。 许多匾额,高悬低挂,琳琅满目:“舜业尹功”、“勋同伊吕”、“功盖寰宇”、“帝臣王佐”、“王佐儒流”、“名垂宇宙”、“第一良才”、”莘野高风”、“丞相祠堂”、“抱膝长吟”、“雷雨经纶”、“儒者气象"、“仁义之师”、“吾师”、“王者师”等,均以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诸葛亮的生平业绩。 功盖寰宇。 大殿,只见诸葛亮端坐其中,神态安详、目光深邃,仿佛正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自汉代曹操至唐代的李白、白居易、杜甫,宋朝的苏轼、陆游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来此游览祭祀,留下了众多赞美诸葛亮的诗篇。 自宋、元、明、清,至近代的名人和毛泽东对诸葛亮的赞美之词。 诸葛亮高风亮节、胸怀远大,功高盖世、誉满天下的一生为后人所崇拜。他的忠贞、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虚,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漫步在幽深宁静的武侯祠,看着琳琅满目的匾额、楹联、碑帖,诸葛亮的凛然之气、淡泊之志、忠义之举,令人倾倒,对诸葛亮的敬重又多了几份。 带着敬仰之心,走进这座承载千年记忆的文化圣地,开启一段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大拜殿”右侧对联及匾额“功盖三分"。 大拜殿之后的院落,呈现一派清雅的园林景象,与前方建筑的庄严肃穆形成鲜明的对比。 野云庵,进深三间,门两侧砖刻“云归大汉随舒巷,门对寒流自古今”对联。其外装饰以苍松、仙鹤砖雕,高雅闲适,意境幽远。 诸葛草庐,是武侯祠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元代在诸葛亮躬耕的故宅基址上修建的一座八角尖顶茅亭。草庐匾额“诸葛草庐”,是1973年郭沫若手书。 诸葛草庐内:《汉诸葛孔明旧芦》碑。 诸葛草庐内的木质匾额:诸葛庐,由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在1940年所书。诸葛草庐的建筑结构精巧,形制典雅,是中国古建筑的典范之作。 诸葛草庐后门,“南阳诸葛庐”为清光绪二十年南阳知府傅凤飓所书。 小虹桥位于草庐之前,为一青砖独券小桥,传为诸葛亮来往必经之地,精巧玲珑,酷似彩虹,故名。 来到大殿前甬道两侧的碑廊。 殿前左右两廊碑碣林立,其中最为出名是镶嵌在殿左侧的岳飞手书前、后《出师表》草书碑刻。1138年,岳飞北上攻打金兵,路过南阳时拜谒武侯祠,他瞻仰诸葛亮躬耕遗址后,心潮澎湃,挥毫书成前、后《出师表》,后被精雕细琢在石碑之上,现存大殿左侧的廊壁间。此碑乃“丞相所撰,名将手书”,是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现为南阳武侯祠的镇祠之宝。 长长的碑廊,陈列着汉以来的历代名人诗文碑刻近三百余通。在全国诸多武侯祠中当居首位,被誉为“卧龙碑林”。 千百年来,人们来南阳瞻仰诸葛亮,不仅是对一代名相风范的景仰,更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与智慧的膜顶礼拜! 来到武侯祠的西侧,这里有一座三顾堂。 三顾堂,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会晤对话于此,分析时势,谈论兴汉方略。 正厅中间有刘备、孔明隆中对策塑像。 宁远楼,又称清风楼,原为诸葛亮藏书、鼓琴的地方。宁远楼取自诸葛亮《诫子书》中“非宁静无以致远”之意。 <p class="ql-block"> 一楼陈列有诸葛亮故事蜡像,诸葛亮躬耕南阳。</p> 茅庐旧址碑刻。 野云庵,是诸葛亮在南阳躬耕时与友人相聚的地方。 诸葛草庐对面是“草庐对碑亭”, 为一半坡式廊房建筑,背墙内嵌有《草庐对》石碑四通,上有题额“草庐对”,门前立柱上有楹联一副曰:忠怀万古出师表, 妙算三分卧龙岗。此联由戴明贤撰写。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既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又是今人缅怀先贤、启迪智慧的场所。 “草庐对碑亭”内的匾额:草庐对三字为著名书法家、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于1992年所题。下面”草庐对“石碑四通,是民国时期军阀直系首领吴佩孚于1927年端午节拜谒卧龙岗时所书。 岳飞书写的“还我河山”草书碑刻,此碑刻龙飞蜿腾,苍劲峭抜 ,历来为书法爱好者所推崇。 武侯祠内有历代题记、碑刻四百余通。驻足碑林之间,品读那些镌刻着古人对诸葛亮无尽赞美与追思的石刻。 大部分景点游览完了,开始往回走了。 古柏亭,三顾堂下有一座碑亭。这个地方有一株古柏,高接云天,粗围丈余,传为诸葛亮所植。后人因此建亭,命名“古柏亭”。 石碑另一面,诸葛先生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摇羽扇,一生忠诚于蜀汉,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他高尚的品格和儒雅的风范,与羽毛扇的轻盈、优雅相得益彰。羽毛扇成为他品格的象征,代表着其清风亮节、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 三顾堂旁有“关张殿”,为纪念关羽、张飞护送刘备赴卧龙岗三顾茅庐而建。<br> 殿门正上方刻有四个大字“目无魏吴”,寓意有此二猛将在,可以目中无魏吴,体现了关羽、张飞气吞山河的气慨。<br> 关张殿为祭祀关羽、张飞二人的殿堂。关羽赤面凤眼、镁髯垂胸、雄姿威风、若帝若神;张飞面色漆黑、豹头环眼、黄额虎须。 汉碑亭,木结构,挑角攒尖顶,顶用灰瓦铺盖,有回廊。 诸葛亮雕像。 诸葛八卦阵,走迷宫时树篱上有空洞,可以直奔中心亭。 进入由金森女贞、金边黄杨、桂花等八种名贵常青植物间隔而成的八卦阵。 鲤鱼跳龙门照壁,原是南阳府文庙前的照壁,其始建于清顺治十年,距今有370多的历史,1979年移建于此。 鲤鱼跳龙门,正反面雕饰而成的照壁,以主题雕塑“鲤鱼跳龙门”而得名。 卧龙潭,位于三顾坊北,碧波荡漾,水面开阔,天光云影倒映其中。潭中横陈一岛.有七曲桥、玉带桥与堤岸相连。 园内小径通幽,鹅卵石铺就的小路环绕着花园,仿佛能闻到历史的味道。 卧龙潭为天然水潭,潭中有清泉一眼,如龙吐水,四季涌水不断。诸葛亮又被称为“卧龙先生”,因此此潭被称为“卧龙潭”。 这里的园林环境和祠庙建筑都展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平面形成丰富,空间组合多变,群体布局和谐,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诱人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 诸葛亮的铜雕像。 武侯祠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一份文化的传承。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人对智慧、忠诚、勇气的追求和崇尚。 南阳武侯祠,它见证了诸葛亮的传奇人生,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南阳自古以来,就是名人辈出之地。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商圣范蠡,这些历史名人都是南阳的骄傲。他们的故事和成就,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尽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