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致敬这一树繁花

冷空气

<p class="ql-block">  三月天很惊艳。从校门口两侧的梅花开始,体育馆北侧的樱花,劳动基地的桃花、油菜花,餐厅外的红叶李、海棠,植物园里的玉兰、三角梅,连草地上不知名的小黄花也挤了进来,次第开放,争奇斗艳。去年冬天是暖冬,过了年反而一日赛过一日的冷冽,偶然间放晴升温,校园内的花花草草抓住时机,一天一个模样,你追我赶般展现自己入春的姿态。昨儿还干枯的紫藤树上突然多出了一颗颗喷薄欲出的紫色花苞,银杏树尖冒出了一片片新芽,北苑的牡丹也开始有了新的景象,傲然待放,急切地要以自己的方式诉说春天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三月天很精彩。安安静静抓常规,抠细节的计划,被意外安排的足球赛开幕式打乱了节奏。幸而团队的战斗力经得起考验,一周时间,对外联络,上下协调,文化布展,特色呈现,一场简约但绝不简单的开幕式,加上揭幕战孩子们的超常发挥,惠中人的精气神、惠中校园的整洁规范与文化建设得到了最有力的检阅和呈现。刚刚结束的冠亚军决赛,虽2:1小负,但有史以来的最小分差以及全场压着对方的气势,我安慰抱头痛哭的小伙子们,两周的集训,打成这样我们已经赢了。若不服气,好好训练,来年再战……</p> <p class="ql-block">  三月天很任性。前儿还微风细雨,春暖花开,孕育着新生,今儿便是狂怒的风伴着凛人的寒,让锁进柜里的冬衣不得不再次登场。操场上总还有火气大或者不知冷暖的小家伙,穿着短袖奔来跑去,碰到了便忍不住提醒:“小心受凉,赶紧穿上衣服”,伴着一句回应“老师,我们不冷”,已忽地跑得老远。前段去侄女任教的学校调研学习,丫头拉着我的手:姑姑,我觉得你变了!看着我诧异的表情,丫头补充道:照片上都可以看到变温和了,有一种母性的美。我哑然失笑,这许是应了幼儿园老师会显得更年轻些的逻辑,回到校园,与孩子们相处得多了,生命中关于母性的因子被无限激发,再伴着年龄的增长,包容性更强,即便是最捣蛋的孩子,也愿意发掘他热心肠或者体育强的优点,也愿意摸着头,待他完全冷静下来,认识到错误,陪着他去给刚刚被气恼了的老师道歉认错……</p> <p class="ql-block">  三月天很温暖。尝试过各种方式,还是决定在退休的当月,甚至当日,组织老教师所在的年级部、备课组以及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战友、徒弟,为他们送上荣退时分最美好的祝福。依着主持人的安排,我们依次发言,用最真诚的语言以及我们能想到的最美好的词汇,历数与他们朝夕间最深刻的印象,最感动的瞬间。朱老师发言,一句“白天也想,梦里全是学校的模样”,让在场所有人瞬间破防。是的,我们的工作很平凡,很平淡,却也充实,生动,更有意义且无比光荣。发言结尾,我说:教泽绵长,退休不褪色;智慧无穷,擘画人生第二春。郭校长说:Best wishes to you!You will always be VIP at HuiZhong。是的,他们是惠中永远的VIP,Very important person。</p> <p class="ql-block">  三月的阅读,终于回归到一周一本的正常节奏,依旧没有规律,依旧在不同的人物和场景中体验人生百态,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感悟专业和职业,感受专注与热爱带给人不一样的能量场和勃发力。</p> 除了《曾国藩》,还看过张宏杰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我依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习得的思维逻辑,对这个无比熟悉却又不断想更深探求,广受赞誉却总遭人诟病的“半个圣人”,默默在书中空白处写下:他不是一个好人,也不是一个坏人,他是一个复杂的人”。 叶广芩被称为老舍之后京味文学的旗手,《状元媒》是每一章都可以独立阅读的短篇小说,串起来却又是作者的生平与过往。十一章内容以十一部京剧剧目展现了一个满清贵族家庭的没落,串联起与这个家庭相关联的许多人的人生故事。在她的笔下,京味,是一种感觉,抑或是一种距离;是一种差异,抑或是一种文化。在她的笔下,京味的家族与陕北的乡土,都是无与伦比的独特和深刻。 那天连续四小时,却当真在与自己关系不大的会议中,完成了《教师花传书》这本虽小虽薄但越读越厚,越品越有味的册子。作者佐藤学是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博士,最近在跟进“学习共同体”项目,朋友推荐了他的系列书籍,这本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主线的册子里,清晰地阐述了专业型教师的内涵和要求,以及校长、环境对于专业型教师成长所应有的作用。这位走访了上百所学校,并成功帮助这些学校通过建构“学习共同体”而改变环境提升质量的博士,在书的扉页上写道:欲知其花,先知其种,教师需洗练教学,形成“妙花”之心,以及“花”之“种”的方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要“让教师行业成为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或者随意评说的简单工作。” <p class="ql-block">  杨素秋是文学博士,在陕西科技大学从事文学与美学教学的副教授,意外的机会,她来到碑林区文化旅游区担任挂职副局长,于是便有了这本“官场新人”的职场随笔,以及她用一年挂职经历全身心投入的“图书馆选书保卫战”纪实文学。有着些许相同的,在学校与行政部门切换的工作经历,所以特别理解一个没有经过打磨,特别珍视自我的“高阶文青”,初入职时的各种不适应,尴尬甚至不经意的出糗;更理解一个对于规则有着刻板甚至固执的原则与底线的坚守;最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能把“服务对象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成为做事的态度和工作的标准。</p><p class="ql-block">  收获最大的,是她在文末呈现的那个长长的书单,以及,作为文学博士,她广博的知识,强大的思维力和共情力。我记下了一本本书名,也在与她一起完成荐书的书友身上,见识到了一个个,哪怕隐身于市野,但挡不住的目光锐利、品味独到、执着坚守的有趣灵魂。</p><p class="ql-block">  后记中,作者提到她离开许久后收到文旅局同事们寄来的礼物,一方底部磨平的椭圆石头,上刻“愿有一得”,她仔细回想,似乎也没能理出,这“一得”到底如何具象。是碰巧相逢,连缀成诗的人和味道,还是不期而遇,峰回路转的事和场域,还是需要调整和修葺,建构或拆除的现实与理想。</p><p class="ql-block">  站在光里的未必是英雄,但英雄一定来自站在黑暗中坚持着的人们。送给回归校园的杨老师和她热情且充满力量的书友。</p>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杨素秋说:要保留读书的火种,拯救干涸的心灵,升华每一颗象征书籍的美好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