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位于青岛老城区,北依信号山,南濒黄海,与小鱼山、鲁迅公园、八大关等青岛地标咫尺之遥。校园依山而建,随处都能看到红屋顶的西洋风格建筑, “山海相映、古今交融” 是校区的独特风貌。作为中国海洋大学的老校区,其前身为1924年创办的私立青岛大学,后经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几个时期的变迁,于1959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2002年10月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这所有着百年历史的校园曾入选《中国十大最美大学校园》,若是来到了青岛,到过了小鱼山公园,而错过这所近在咫尺的美丽校园,应是一大损失。</p> <p class="ql-block"> 一走进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迎面的建筑就是“六二”楼。该楼建于1921年,建筑面积9166平方米,为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的日本中学校舍。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收为原国立山东大学校舍;此后,曾作为海洋物理系的教学楼、校办公楼和医学院教学楼。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为了纪念这一天,1950年命名为“六二楼”。 现作为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办公楼使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走过“六二”楼,其后便是胜利楼。胜利楼,建于1921年,建筑面积2804平方米,也是原青岛日本中学校的校舍。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收为原国立山东大学校舍。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为了纪念这一天,1950年命名为“胜利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沿着校园中的樱海路一路东行,六二楼与胜利楼的北侧就是鱼山路操场。操场墙外就是大学路,北面的山头就是青岛著名的风景区——信号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师苑风味餐厅成立于 1998 年,最初为教职工食堂,2012 年扩建并更名为现名,建筑面积 1800㎡,可同时容纳 450 人就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中国海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其历史可追溯至 1959 年成立的山东海洋学院函授部,2002 年随学校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校友之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敏行馆,以 “敏于行、成于思” 的校训为指引,不仅是教学科研的物理载体,更是海洋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精神地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敏行馆A楼——水产养殖生态学实验室和分子医学生物学实验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敏行馆B楼——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核酸化学与生物技术实验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海洋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大学路体育场,北邻大学路,西南角处是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的二校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位于二校门附近。前身为 1997 年成立的艺术教研室,2005 年独立建制,现隶属于基础教学中心,形成 “本硕贯通 + 通识教育” 的多层次培养体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海洋生物博物馆,位于二校门附近,其前身为 1930 年国立青岛大学成立的 “海边生物学” 标本室,历经童第周、曾呈奎等院士的持续建设,1985 年正式命名为海洋生物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文苑楼,隶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该学院前身为1930 年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曾汇聚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等学术大家,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历经多次院系调整,学院现形成以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为主干的学科体系,文苑楼作为核心教学科研载体,持续推动人文社科领域的创新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医药楼,隶属于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位于大学路上的三号门处。该学院前身为 1980 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先生创立的海洋药物研究室,是我国最早系统开展海洋药物研究的高校单位之一。经过四十余年发展,医药学院已形成以海洋药物为特色的完整学科体系,医药楼作为其核心载体,整合了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等功能,成为推动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铭史楼,隶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该学院前身为 1930 年国立青岛大学水产系,是我国最早设立的高等水产教育机构之一。历经 90 余年发展,水产学院已形成以水产养殖、渔业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为核心的完整学科体系,铭史楼作为其教学科研主阵地,持续推动水产学科的创新与产业应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鱼山校区图书馆始建于1924年国立青岛大学时期,其前身为文学院图书馆,曾收藏闻一多、梁实秋等学者捐赠的文献资料,奠定了人文社科的深厚根基。历经多次扩建与资源整合,新馆启用于1985年,现形成以海洋科学、水产、文学、历史等学科为核心,兼顾理工学科的综合性馆藏体系,承担着服务全校师生科研教学、传承海洋文化、推动学术创新的核心职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实验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中国海洋大学学术交流中心,成立于 2010 年,前身为国际会议中心,2018 年升级为现名,隶属于中国海洋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其定位为 "海洋学术交流的全球平台、国际合作的战略支点",聚焦海洋科学、水产、环境科学等优势学科,年均举办国际会议、学术论坛及高端讲座 50 余场,覆盖师生及国内外专家超万人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山海美食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学苑餐厅,位于校内的桃海路,近红岛路上的五校门,毗邻教学楼与学生宿舍,总建筑面积约 2000 平方米,提供早中晚三餐及夜宵服务,可同时容纳 800 人就餐,日均接待师生超 3000 人次,覆盖基础餐食、特色窗口、休闲简餐等多元需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科学馆,始建于 1932 年,由国立山东大学校长杨振声主持建造,著名建筑师董大酉设计,是中国高校中最早以教学科研为核心功能的现代建筑之一。建筑风格融合哥特式元素,标志性的雉堞层与俾斯麦兵营建筑群形成 “口” 字型布局,被列为青岛市风貌保护建筑。总建筑面积 3800 平方米,三层结构设计充分考虑学科特性:一层设物理系实验室(现调整为海洋生物实验室),二层为生物系,三层为化学系,配备 12 间专业实验室,兼顾振动、光线与气味控制需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化学馆,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p> <p class="ql-block"> 位于鱼山校区学苑环路东西两端的水产馆、地质馆、海洋馆均为是德国殖民时期修建的俾斯麦兵营旧址,建于1903~1905年。 </p><p class="ql-block"> 水产馆,现1 号楼——教学实验楼、2 号楼——科研平台、 3 号楼——行政办公,均为中国海洋学院水产学院使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地质馆,是德国殖民时期俾斯麦兵营的士兵宿舍。其平面呈 “工” 字形,与兵营司令部大楼(现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形成对称布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海洋馆,是德国殖民时期俾斯麦兵营的军官宿舍,现为医药学院。</p> <p class="ql-block"> 一多楼,位于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东北角。该楼建于1900年代,为俾斯麦兵营辅助用房。闻一多先生于1930年夏来青岛,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1年暑假搬到了国立青岛大学第八校舍居住,也就是今“一多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智能化自动服务大厅</p> <p class="ql-block"> 生命科技楼,开工于2020年11月,竣工于2024年5月,总建筑面积 4.2 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呈螺旋上升形态,象征生命演化历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新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逸夫科技馆,始建于1989年初,落成于1992年10月22日。1989年邵氏基金首次向教育部的直属高校捐建校舍,海洋大学是第一批受赠单位之一。当时邵逸夫方面共捐助学校200万港元,再加上教育部配套的176万元人民币和学校的部分资金,逸夫科技馆才顺利建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外国专家公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金海苑、银海苑是学生宿舍,另外还有学生宿舍1、2、3、5、6、7、8、9号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达尔文馆,其历史可追溯至 1953 年方宗熙教授创立的山东大学生物系达尔文教研小组,该小组是我国最早系统研究达尔文进化论与海洋生物遗传学的学术团体。1983 年更名为海洋生物遗传育种研究室,2008 年获批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8 年迁入现址并正式命名为 “达尔文馆”,成为整合海洋生物进化、发育生物学与遗传育种研究的综合性科研大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沿校园内的八关山路一路前行,很快就来到了位于校园东侧的八关山。八关山,海拔68米,德占青岛期间,在山下修建了俾斯麦兵营。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将德国俾斯麦兵营改称万年兵营,靠近兵营的山便被称为"万年山"。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的创立时,曾以新任胶澳商埠督办高恩洪的字号命名该山为“定庵山”。1940年出版的青岛市街图中便有了“八关山”之名。随着私立青岛大学的创立,这座山便与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山的周边也成了著名学者和作家聚集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山道上的八关山气象台,山顶上还设有气象观测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登上山顶,周边风光一览无余,尽收眼底。放眼东望,由近及远分别是天泰体育场、八大关和香港西路的高楼大厦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东北面的青岛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自左至右分别是中山路上的百盛大厦、正北面的信号山和更远处的伏龙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由近及远分别是金口路和莱阳路街区,青岛湾和青岛栈桥、八大峡、团岛和远处的西海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与八关山南北相望的小鱼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青岛电视塔和太平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自八关山顶沿步道向南徐徐下山,位于半山腰处的六角亭。前方围墙之外就是洪深和沈从文故居所在的福山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站在山顶眺望,山下的鲁迅公园、第一海水浴场和前方的汇泉湾和汇泉角似乎近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八关山基本保留了原生山体的植被与地貌,还建有多处观景台,登台远眺,红瓦绿树与碧海蓝天交相辉映,校园与周边的山、海、城区融为一体,不少名人故居就坐落在八关山山脚下。校中有山,山在校中,校园风光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不走进鱼山校区,怎能知道中国海洋大学的建筑之美;不在校园中转一转,怎能体会出中国海洋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登上八关山,怎能知道在校园中还能看到周边如此迷人的风景。名列中国十大最美大学的校园,果然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 拍摄与编辑:老李lyt</p><p class="ql-block"> 拍摄时间:2025年3月25日</p><p class="ql-block"> 相机:佳能7D</p><p class="ql-block"> 镜头:腾龙18~270㎜</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感谢朋友们关注!欢迎转发和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