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行脚:富士山海六日抄

平平无奇

2025年3月19日至26日,随携程参加了8天的赴日旅行,掐头去尾,在岛国本州待了6个整天。且行且忘且随风,期间断断续续拍了一些照片,也记录了一些文字——<br><br>1、山麓断章<div><br>入住富士美华酒店时,暮色正从箱根山脉的褶皱里渗出。房间不大,仅容二人侧身,住在屋里的人不得不亲密相处。拉开窗帘,透过窗户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峦。不错,那就是富士山。客房玻璃凝结着春寒,我反复擦拭出一方观景窗——雪顶在暮云中时隐时现,像被揉皱的锡纸。嫌不过瘾,索性推开窗户,拿起手机,对着那山峦,迅速咔嚓咔嚓,然后赶快关上窗户——春天的风依旧寒冷。</div><div><br>次日中午,打卡忍野八海。阳光下,白雪铺盖的浅滩浮着碎冰,八个泉池如同被山神失手打翻的调色盘。青磷色的是镜池,钴蓝的是涌池,菖蒲紫的浊池正吐出细密气泡。导游说池子里有蓝色的锦鲤,大家辛辛苦苦找了半天,最终得以如愿。路边的雪开始消融,雪水漫过苔石浸润鞋底,历史资料所记录的江户百姓匍匐参拜的砂石路,此刻正被我出行前才买来的跑步鞋丈量。</div><div><br>富士山海拔3776米,高度与秦岭主峰太白山相近。由于刚下过雪,山上封路,车子上不去,只好外围打卡,在远处拍了一些照片。不由感慨,人生大抵如此,能不能上山,还是要看天意。</div><div><br>山口有资料馆,展出富士山的各种历史、地质面貌。展厅大屏幕不停地播放富士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专题片,英语、汉语切换,画面、音响十分考究。见到昭和十八年的登山许可状,泛黄宣纸上盖着“军事机密”红印。锈蚀的防毒面具与冰镐在展柜中沉默相对,橱窗外,富士山造型的巧克力正隔着玻璃与它们对望。穿制服的老馆员擦拭展柜时,棉布抹过满洲开拓团旧照的力度,与擦拭普通的观景窗并无不同。</div><div><br>乘缆车登十国垰,云雾突然撕开豁口。富士山在远处慢慢露出山头,又悄悄隐去。三百六十度观景台像悬浮的透明胶囊,箱根群山在脚下翻涌成凝固的浪。望远镜投币口旁的提示牌写着:“晴好时可望见相模湾战舰遗迹”,而此刻,我的视界里只有山麓新雪,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融化。</div><div><br>导游英俊帅气,30多岁,祖籍中国东北,享有在日永久居住权,说到岛国的文明和发达,小伙子火力全开,神采语气中满是赞赏。或许因为代际的差异,导游讲解时我的思绪总是飘忽不定。我明白每代人都有各自的际遇,但某些集体无意识却难以消失——往事并不如烟,爷爷甚至老爷爷们曾经的经历与情绪早已深入骨髓,融入我们的血液。说到底,我始终无法把富士山的绝美轮廓与GZ的暴行联系起来。历史与当下与未来如何考量?个体生存与族群记忆怎样平衡?地命海心算不算自作多情?对我来说,始终是个解不开的结。</div><div><br>回程大巴上,导游不停地介绍富士山世界遗产的掌故,如数家珍。说起江户时代的登山禁令,那时的朝圣者需在吉田口卸下刀剑与执念。他的话让我忽然想起箱根驿传的选手们,当年他们背负着各自大学的旗帜,从这座活火山脚下奔过,他们年轻的小腿肌肉绷紧如弓弦,却不知六十年前同样的山道上,碾过怎样的铁蹄。</div><div><br>车过河口湖畔,云雾来袭,富士山的轮廓渐渐模糊,就像那些尖锐的历史细节终会被时光冲淡。我抚摸资料馆买的明信片,富士山在铜版纸上永恒积雪,而背面的邮编写法仍带着昭和余韵。<br></div> 2、鹿的鞠躬礼<div><br>中午来到奈良公园,摊位上200日元一份的鹿仙贝(一种以米糠和面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煎饼)已经卖光,只好馋着眼看别人喂鹿,与那些有灵性的鹿亲密接触。游客手里的鹿仙贝还没拆封,就有鹿围过来鞠躬,它们的睫毛沾着露水,脖颈上的绒毛在阳光中泛金,像从正仓院古画里走出的唐朝使者后裔。</div><div><br>这里的鹿早被奉为神明信使。公元710年建春日大社时,据说神灵就是骑白鹿降临的。如今游人们举着手机拍摄鹿群低头行礼的萌态,却鲜少注意石灯笼上剥落的“昭和十三年”铭文——那年南京城墙上是否也飘着相似的早春薄雪?</div><div><br>鹿群是活的历史书。联想到很久以前看过的广岛原子弹纪录片,黑白胶片中也有鹿的身影在焦土上奔跑。这些生灵究竟看过多少次日升月落,才把人类的战火与香火都熬成脚下温驯的青苔?</div><div><br>转场京都的淀水路时,河津樱已开到颓唐。长达两公里的粉色河道两岸,花瓣在春日的暖风中摇摇晃晃。一个推婴儿车的老人弯腰拾起完整的一朵,夹进印着三菱标志的笔记本,小心慎重的动作让我想起奈良众多无名墓碑前供着的樱花——樱花在岛国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div><div><br>河边的房屋建筑鳞次展开,电杆树立,密集的电缆或什么线路在空中交织,这样的背景显然不适合如我一般刚刚起步的摄影爱好者操练,以至河边停留的一个多小时当中,我没有拍出一张自己喜欢的樱花照片。</div><div><br>个人对樱花本无太大的兴趣,到日本后也没有看到想象中的樱花烂漫。我居住的西安城有一条马路叫高新二路,路两边栽植了整齐的樱花树,每年四月都会开上那么一阵子,花期只有短短一周左右。不知道那花是不是从日本引进的品种,但我是见过这花的,花的妖艳与转瞬即逝非我所爱。也因此,没有拍到像样的樱花,并未在我心中造成多大的失落。</div><div><br>伏见稻荷大社的千本鸟居比想象中更具压迫感。绵延数公里的建筑直通山顶,密集的朱红牌坊构成光学迷宫,捐赠企业名与昭和年号在漆色下明灭。下山时遇到台湾旅行团在拍短视频,导演指挥着穿巫女服的女孩对镜头比心,她身后有块昭和十六年的奉纳碑,碑文在夕照里模糊成一片暖红,仿佛神明终于把战时的祈愿与和平年代的流量密码都煮进了同一锅黄昏。</div><div><br>回大阪的高速路上翻看鹿群照片,一张抓拍里,一只雄鹿以残缺的角基抵着地面,低头啃食——嶙峋的犄角本该是威严图腾,却在奈良的千年传统中被定期截断。我脑海中浮现出那残酷的场景:在庄严的仪式中,神官手持利刃,鹿眼闪烁着恐惧与哀求,随着一声撕裂的悲鸣,鲜血浸染了神圣的祭坛。据说这是为了保护参拜者。<br></div> 3、巧克力色城垣<div><br>站在大阪城巧克力色的石垣下,想起西安城墙根买过的冰峰汽水。同样硌手的石块砖头,一边浸着关西的梅雨,一边黏着西北的黄土。丰臣秀吉垒起的三十万块花岗岩,与西安城夯了六百年的三合土,都是帝王们给野心穿上的铠甲——只是前者像黑巧般冷硬,后者如老面馍似的粗粝。</div><div><br>护城河的游船碾碎云影,导游说水底沉着德川家的铁炮残片。这倒像极了西安护城河里漂着的风筝骨架——都是历史褪下的蝉蜕。大阪城的石缝里挤着八重樱,西安的墙砖间隙长着枸杞苗,植物们比人类更懂如何与岁月谈判。</div><div><br>行程不安排登天守阁,我和驴友私下排队扫码上楼,顶层八楼,可以看到城垣全景及远处的城市建筑。扫码登天守阁时,电子屏跳出丰臣秀吉的Q版头像,头顶的萌化金葫芦晃得人发笑。这场景若让秦始皇瞧见,怕是要摔了他的青铜爵。两位都是草根逆袭的狠角色,一个把日本从战国碎片捏成陶罐,一个把中原大地熔成青铜鼎。</div><div><br>因为时间太紧,没有在七楼看完丰臣秀吉丰功伟绩的展览。一路小跑,穿过拥挤的人群,到达上车地点时,团友已经耐心等了我们好久。</div><div><br>在西之丸庭园撞见赏樱的中学生,少年们占据了丰臣秀吉的观月台,欢声笑语与章鱼烧香气盖过了茶道余韵。恍然看见长安城曲江池畔,也有穿汉服拍照的姑娘们把古亭变成自拍背景。乌鸦掠过头顶时,我摸了摸石凳上的弹痕,昭和二十年的灼痕与西安城墙的箭簇凿印,都成了供蒲公英扎根的裂缝。</div><div><br>花博会公园的规模显然比不上西安浐灞世博园的气魄,倒是公园里的郁金香开得嚣张,荷兰的浓紫撞见本土的樱粉,像丰臣秀吉当年披挂南蛮铠甲的混搭美学。那些被他锁在伏见城铁柜里的火绳枪图纸,此刻正化作花茎上的露水,渗入二十一世纪的沃土。</div><div><br>晚饭后,躺在榻榻米垫子上,头脑回放起白天的影像,大阪城石垣与西安城墙渐渐重叠。突然觉得丰臣秀吉与秦始皇可以坐在护城河边喝罐装啤酒,一个笑对方焚书坑儒,一个嘲那人晚年昏聩。直到月亮升起来,照见河面漂满樱花与柳絮,他们才会碰个杯说:“至少我们建的城墙,都没挡住今天的WIFI信号啊。”<br></div> 4、海鸥来信<div><br>清水港的晨雾还没散尽,海鸥的叫声已经在甲板上响起。卖鸥粮的老伯递给游人纸袋时,手指沾着和樱桃小丸子爷爷一样的晒斑。第一枚食物刚举起,几只海鸥便俯冲下来,翅膀扇出的风带着太平洋深处的咸。</div><div><br>这些灰白精灵早摸透了游船航线,盘旋姿态让我想起J联赛中清水心跳球员的停球技巧——就在不久前2026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18强赛的首轮比赛中,日本队7:0狂扫国足——不愧是“日本巴西”养大的海鸥。</div><div><br>穿棒球衫的少年用鸥粮引诱海鸥啄食,快门声中,鸟喙精准叼走零食却不伤人手指。忽然明白为何小丸子总在清水港发呆:当数百只海鸥同时展开白纸一样的翅膀,连最聒噪的游客也会屏息成漫画对话框里的惊叹号。</div><div><br>转场土肥金山。真正体验淘金时才发现,木盆里晃动的不是梦想而是腰酸——水槽里的黑砂中,难得筛出细小若芝麻大的沙金,沙金闪着细碎的光,薄得像海鸥掠过水面的倒影。体验活动限时30分钟,我和驴友在半个小时的奋战中,共淘得9粒沙金。装金箔的小瓶需支付人民币37元,这一价格实际包含了淘金体验本身的费用。不由感慨:人类劳精费神从山体榨取黄金,海鸥们只消两分钟就能把碳水化合物转化为翱翔的能量。</div><div><br>修善寺的黄昏来得粘稠。穿过竹林小径时,忽闻山涧传来扑翅声——几只迟归的夜鹭正掠过小镇,羽翼抖落的暮色坠入涓涓小河。夜鹭振翅,与日间船头鸥群的身影完美重叠。</div><div><br>当天照片中,抓拍到最妙的一张:某只海鸥正巧衔住游客抛出的食物,背景里碧蓝的天空蓝得要滴出汁液。这里的海鸥何以不怕人?当大海成为永不枯竭的便利店,当人类学会把欲望装进垃圾分类袋,掠夺者与守护者便共享了同一套生存算法。<br></div> 5、浅草寺的风铃<div><br>三月的江之岛像被揉碎的漫画书页。顺着石阶走上高处,搭电梯来到灯台顶层。远处镰仓的山峦在雾气里若隐若现。神社的朱红鸟居藏在樱花枝桠间,穿和服的少女提着竹篮走过,仿佛从浮世绘里走出来的剪影。这岛上的神灵大概也爱看漫画,不然怎会让海浪在礁石上画出《灌篮高手》的波浪线?</div><div><br>七里滨的黑砂在阳光下泛着幽蓝,像撒了整片天空的碎星。潮水退去时,沙滩上留下成群的海胆海带,像是某种古老神社的镇守神。穿水手服的高中生们蹲在礁石边捡贝壳,她们的笑声被海风卷着,和远处江之电叮当的铃声撞在一起。</div><div><br>夕阳西下时,我们正站在雷门的灯笼下。一抹朱红太过醒目,像给整座城市预备的灯笼。这里是浅草寺的大门,门内有长长的铺石参拜神道通向供着观音像的正殿。</div><div><br>观音殿前的长队蜿蜒如河,肤色各异的旅人捧着签文,中文、英文、日语的“平安”在风里飘成絮语。供奉观音的长明灯明明灭灭,某个瞬间,我恍惚在菩萨低垂的眼睑里望见了江南寺院的慈悲。观音原本是中国人最普通最亲切的信仰。这尊从大唐渡海而来的菩萨,此刻正俯瞰着穿汉服的中国新娘、戴棒球帽的泰国游客、双臂长满金色汗毛的欧美老外,以及我口袋里那枚面值500日元的硬币。</div><div><br>与其它寺院相比,这里的香火似乎更旺一些。寺内人流如织,悬挂在直柱上的御币被风吹得沙沙作响,穿JK制服的少女们举着自拍杆,身后是跪着祈愿的银发老妪,电子屏滚动着“抽签结果查询”的二维码。</div><div><br>妻子花100日元语抽得一个“末吉”签,签曰:“先损后有益,如月之剥蚀,玉兔待重生,光华当满室。”暗示所求之事日后方成。好心的观音善解人意。过往的经历告诉我,一个人无论境遇如何,观音总会如你所愿,以柔和的启发助你化解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慌——观音才是伟大的心理疗愈师。</div><div><br>暮鼓声快要响起,穿行在求签摊与抹茶甜品店之间,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日本的信仰也可以这样的通透:神道教的山神与佛教的观音共享同一片土地,新干线的轰鸣与御币的风声在东京塔下和解。</div><div><br>三月的风掠过江之岛的灯台、镰仓的黑沙滩,此刻正轻轻掀起观音座前的经幡。观音殿前的风铃叮咚作响,带着所有未说出口的祈愿,飘向东京璀璨的霓虹深处。<br></div> 6、歌舞伎町、秋叶原与银座<div><br>酒店距新宿约六十公里,中巴行驶一个半小时才到达目的地。东京的堵车堪比西安南二环上下班高峰时的景象——堵的不是车,而是心情。</div><div><br>新宿歌舞伎町的白天别有一番粗粝的美感。作为日本特色的繁华街区,据说这里聚集有数千家歌舞厅。一行十余人结伴而行,穿梭于阳光照耀的街巷。红砖建筑的墙面爬满藤蔓,露天咖啡座的遮阳伞在风里轻轻摇晃。门面上的电子屏正轮播女郎写真,前十名的微笑弧度精确到像素点。路边酒屋正将当季的鲷鱼刺身摆进玻璃柜,老板娘系着靛蓝围裙,用长柄木勺搅动着正在熬煮的味噌汤。自动贩卖机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投进硬币时叮咚声格外清脆。</div><div><br>正午时分抵达秋叶原。沿街分布着大大小小几百家电器店,有各种新型的电脑、相机、电视机、手机、家用电器。到处是动画、漫画、电玩、手办商店,还有很多偶像系店铺、动漫咖啡馆、女仆咖啡馆……常能看到Cosplay的少男少女,是御宅族和动漫迷的喜爱之地。山田电机的巨型机器人模型在晴空下显得格外威武,而动漫咖啡厅的落地窗前,女高中生们捧着草莓圣代,手机屏幕的光映在她们瞳孔里。</div><div><br>午后来到银座。头一次走进这里,觉得神似纽约第五大道,只是纽约客的步伐里多三分雷厉,银座行人的间距中多七厘谦抑。</div><div><br>三越百货之于东京,类似王府井百货大楼之于北京。橱窗里的山茶花,每片花瓣都在LED补光下维持着绽放的临界点。穿西装的银发绅士驻足爱马仕橱窗前,他抚平西装褶皱的姿势,与玻璃内侧调整丝巾陈列的店员镜像对称。</div><div><br>银座优衣库共12层,每件衣服统一价格1990日元,折合人民币约99.5元。优衣库的试衣间让我想起京都的茶室——同样方寸之地,前者用三面镜拓展空间幻觉,后者凭一方壁龛延伸精神疆域。我们在一排排的货架前流连,价签上的消费税提示像温柔俳句:“含8%的月光”。最终,妻子选了两件浅色上衣,结账时,店员将衣物叠成和菓子大小的方块,收银条边缘印着明日天气预报。店员的打包动作让我想起昨夜旅馆折叠被角的精度——在这个把服务淬炼成禅意的国度,连商业交易都带着茶道的仪式感。</div><div><br>离开市区时暮色渐浓,但天空仍固执地留着最后一抹淡金色。新宿站前的写字楼群尚未点亮灯火,像一群沉默的巨人站在暮光里。东京的白昼,正以最温柔的姿态收拢它的羽翼。<br></div> (青衫同学 2025年3月27日 星期四)